分享

白露 · 诗经植物之蒹葭苍苍

 摄影与诗歌 2022-09-06 发布于北京
白露·蒹葭苍苍

作者:青谷

芦雁图(中国)边寿民 
一大群野鸟迁向
那遥远而美丽的地方。
芦苇颤动,上下起伏。
──(奥地利)格奥尔格·特拉克尔
八月阴气渐重,白露凝白,是鸿雁第一个见到了芦叶上的秋寒么?
似乎从没有想过,中国花鸟画也和花鸟诗一样,为什么与鸿雁相伴在一起、不可缺少的植物不是别的,是芦苇?塞北雁为何在“芦深洲渚冷,岁晚霰雪逼”(陆游诗)的环境中?惊散孤雁“想伴侣犹宿芦花”,为何在逝去的“春前”(张炎词)?“拣尽寒枝不肯栖”的鸿雁,偏愿意选择与芦苇相伴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寄托?
想起一个清代人边寿民。“扬州八怪”里,他混到最穷,却凭本事活着。一生以芦雁自命,画芦雁名世,人称“边芦雁”。其实,他所画植物很多,有水仙、木瓜、豆芋、石榴、蘑菇、竹笋、茄子、荷花等等。但只要画雁,就必有芦苇。故宫博物院有他的代表作《晴沙集影》,画中仅绘芦苇丛边两只姿态悠闲的大雁,却以洗练、娴熟的笔触,反映他长期与雁朝夕相对、观察入微的功夫。而他生活的年代,飞雁南归,只道是南方温暖,“那知冰雪满江南”,乱苇寒沙,凄清一片,使他伤感不安。正如他自己说的:“自度前身是鸿雁,悲秋又爱绘秋声。”原来芦雁相伴,有一种苦心寄托其中。

晴沙集影(中国)边寿民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秦风﹒蒹葭》
依古人说法,初生芦苇称“葭”,开花之前称“芦”,花结籽实称“苇”,现代人也就习惯把芦苇当作蒹葭的代称。
芦苇是简单的物种。进化至今,仅是芦竹亚科唯一的世界种。它对水分的适应度很宽,从土壤湿润到长年积水,从水深几厘米至1米以上,都能形成群落,在全球热带、大洋洲、非洲、亚洲都有分布,即使沙漠、高原、甚至咸水地带。
芦苇茎秆直立,高1-3米,最高可达5米。之所以长成高大的形象,是因为它有发达的地下匍匐根状茎。自古流传“墙头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用芦苇根浅形容根基浅薄,看来并不确切。长而粗壮、能横走的芦根生命力极强,它长时间埋在地下,一旦条件适宜,便发育成新枝,以其迅速扩展的繁殖力,形成连片高大的群落,因此有“禾草森林”之称。
《蒹葭》有三章,三章一意化三叠,一唱三叹。无论说其是写招贤而不得的惆怅与苦闷,还是写求爱而不及的飘渺与迷离,蒹葭,霜露,伊人,水,一个“宛”字,如程俊英说“将实在的处所一笔拎空”,所有上下求索、悲喜交集、似真又幻,全拢在一片秋寒迷离中。虚实相生的诗意,蕴含了人类情感探索的无限可能。莎士比亚《两贵亲》中有求婚者描述的场景与此相仿,说不定是受《蒹葭》的影响呢。求婚者说:“从对面芦苇丛生、茅草茂密的堤岸,传来一个声音……循声走去,却不见歌唱的人,密密的芦苇把周围严严遮挡。”

草间女孩(日本)下重ななみ
《蒹葭》诞生在秦地,包括今天从甘肃东南部到陕西中部的广大地区。《汉书·地理志》说,秦地边疆与游牧戎狄交接,为保护家园,秦人常年修习战备,崇尚武技和射猎。在如此勇武粗犷的“秦风”中,《蒹葭》令人猝不及防地使秦人性格显出柔软多情的一面,实在是笔力惊人。“以好战乐斗之邦,忽遇高超远举之作,可谓鹤立鸡群”(方玉润《诗经原始》)。王国维说“最得风人深致”,流沙河说“是诗人之诗”,都没错。
流吧,流出来吧,我的眼泪!
这儿有沙沙悲鸣的柳丝,
还有在风前战栗的芦苇。

……在动荡的湖波深处,
它找寻消失的幽辉。
我的深忧,再也没有
你的爱来笑语相慰!
──(奥地利)莱瑙
莱瑙的《芦苇之歌》写得如此凄婉缠绵、动人心弦。他被称为“德国的拜伦”,是近代奥地利第一个有世界影响的诗人。由于几经恋爱挫折,42岁得了精神分裂症,在精神病院度过了最后几年痛苦生活。在古今悲秋诗中,这一首数得上是“天鹅之歌”。

芦苇丛中的天鹅 1832(德国)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1774-1840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卫风·河广》
“一苇杭之”,不是说一根芦苇。有解释“杭”为方舟,是中国式“诺亚方舟”,用一大束芦苇编成筏,以此浮水渡河。创世神话还记载:“女娲炼五彩石以补天……积芦灰以止滔水。”想想女娲用芦苇烧成灰和在泥里炼石造人,以补天漏,得攒下多少数量的芦苇。
佛家也有一苇渡江的故事。传说达摩祖师和梁武帝对话后,得知达摩离去的消息,深感懊悔,马上派人追赶。已到江边的达摩,见有人从山峰间追来,就在江边折一根芦苇化作一叶扁舟,飘然过江。现在江苏六合长芦镇有“长芦寺”遗址,寺内有“一苇堂”,就是为纪念达摩渡江而建的。渡江后,达摩住在长芦寺,后又到定山如禅院面壁修行。南京浦口定山寺至今留存的达摩画像碑为国内最早。
芦苇质朴无华,却有奇妙的功用。古人用芦苇编制“苇席”铺炕、盖房或搭建临时建筑。幼年时,我见过芦穗扫帚,芦花枕头,冬天穿上母亲编的芦花鞋,特别暖和。芦苇含有的纤维素开发出造纸、建材等工业原料;除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它还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大面积芦苇不仅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形成良好的环境,也为鸟类们提供栖息、觅食和繁殖的家园。有趣的是,古代各国都把芦苇的空茎用来制造乐器——芦笛。

潘与绪任克斯1619年(弗兰德)彼得·保罗·鲁本斯(15771640
牧神潘爱上了绪任克斯。而她决意仿效狄安娜成为处女神。当潘诱惑她的时候,她不顾一切地逃跑,一直跑到森林尽头的拉顿河边。这时刻,她已经无路可退,只好呼唤姐妹们来把自己变成芦苇。可是失落的潘还想要拥有她,于是把一大把芦苇揽到胸前。在独自悲伤的时候,他听到风穿过芦苇丛,发出恬静悦耳的声音。潘希望把绪任克斯留在自己身边,于是折下长度不同的芦苇,把它们用蜡粘在一起制成了笛子。
这就是“潘神的笛子”的由来。山林女神绪任克斯通过变成芦苇,保有处女身,象征了植物世界对绝对贞洁有保护的作用。
人们从伊索寓言就认识到,芦苇还是非常谦逊的植物。千年后的拉﹒封丹,又以《橡树和芦苇》更成功地刻画和揭示了教训和哲理。
有一天,橡树对芦苇说:
“你完全有权控告大自然,
一只小不点儿的山莺,
对你都是沉重的负担,
一丝微风,
偶尔吹起水面上小小的涟漪,
也逼得你低头垂脸;
而我的脑袋,如同高加索的山巅,
不仅经得起骄阳的毒晒,
也顶得住狂风暴雨的进犯;
对你,一切犹如暴风,
对我,一切只不过如同小风一般。
你要是生长在我身边,
我可用树叶将你遮掩,
使你不致遭受那么多痛苦,
我一定保护你不受狂风摧残。
可你却生长在潮湿的水边,
我觉得大自然对你太有偏见。”
“您的同情,” 芦苇对他说道,
“出自好心一片;但请别为我惴惴不安;
风对我并不像对你那样,令人毛骨悚然。
我弯身,但不会折断。您呢,直至目前,
一阵狂风可怕的侵袭,
就直着身子,连腰也不弯一弯。
不过最后结局如何,咱们还得看一看。”
结局是什么?就在芦苇说话时,一阵排山倒海的飓风席卷而来,芦苇身子弯弯,而挺直的橡树被连根掀翻。
庞大、坚挺的橡树,“如同高加索山巅”的力量拥有者,表现出坚不可摧的夸耀,甚至表现出要保护他的邻居“不致遭受那么多痛苦”,“不受狂风摧残”,还为芦苇“鸣冤喊屈”。表面的怜悯,廉价的宽宏,把傲慢和虚情假意的橡树性格烘托得非常鲜明。而芦苇是弱者,却知道自己的力量所在,它不为傲慢所辱没,还预见了橡树的结局。强与弱的交手,成与败的转化,输与赢的哲理,即使当下读来,依旧令人深思。

芦苇和睡莲1889(俄罗斯)伊萨克·列维坦(1860 - 1900
“人是会思想的芦苇”,是帕斯卡尔说过最有名的一句话。其实返归到本真,“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人能成就高于所有物种的伟大,就在于能认识自己的可悲,因为人的生死得失,也只在脆弱的一瞬。

诗经植物志专栏作者 | 青谷
编辑排版 | 摄诗

文章由本号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诗经动物、植物、二十四节气  合集

立春﹒诗经植物之寒有梅信   雨水﹒诗经植物之南山其蕨
惊蛰﹒诗经植物之华如桃李   春分﹒诗经植物之葛萧艾语
清明﹒诗经植物之杨柳沉浮  谷雨﹒诗经植物之降观与桑
立夏﹒诗经植物之瓜豆永好  小满﹒诗经植物之芃芃其麦
芒种﹒诗经植物之丘中有麻  夏至﹒诗经植物之薁蔹葛藟
小暑﹒诗经植物之荷其实莲  大暑﹒诗经植物之白茅束兮

立秋﹒诗经植物之凉风木槿  处暑﹒诗经植物之黍稷稻粱

白露﹒诗经动物之鸿雁嗷嗷  秋分﹒诗经动物之细听虫曲
寒露﹒诗经动物之三重雀奏  霜降﹒诗经动物之豺的兽祭
立冬﹒诗经动物之雉入大水  小雪﹒诗经动物之象达百岁
大雪﹒诗经动物之虎与阳交   冬至﹒诗经动物之鹿斯之奔
小寒﹒诗经动物之防有鹊巢   大寒﹒诗经动物之鸡鸣昧旦

摄影与诗歌文艺店 推荐书籍

望江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