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核心~心医的奥秘(笔记选)

 天地人和00ksak 2022-09-06 发布于广东

记录的笔记,分享给有缘人

图片

范明公老师

商圣范蠡第74代嫡孙、国家非遗“紫薇蠡术”代表性传承人、当代易学文化著名学者,智慧践行者。

中医是我们的骄傲,中华民族是非常注重中医养生的民族。

《黄帝内经》成书于从2000多年前的战国,从那时开始就有一套完整的体系;

我们民族这么几千年来生生不息,子孙绵延不绝,中医可以说是居功至伟。

这是一套养生和治未病的体系,而不是到得病了才去治;“下乘”的中医不是我们老祖宗真正的大智慧;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上古天真论第一篇就直接说了;以治未病为原则;中医之根本;

如何知道“未病”呢?

“诊”诊断方式很重要,这是中医黄帝内经大智慧的上乘医学,上乘的境界;

在身体还未出现症状时就可以察觉出来,

人养生的基础是什么?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上古之人即是远古之人,得道之人;

他们既掌握宇宙自然规律,又通于术数(落地实行的方法);

这段话说的是作息时间要有规律;不要让自己身体过于疲劳;

故能“形与神俱”,身和心能达到一定的圆满,没有漏;

身和心是一体的两面,心无病则身无病;

有了问题,会通过另一面来呈现;

形和神也可以看做阴和阳;阴和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这就是修行之道;修行就是要知道天地运行的规律;

知道阴阳转化的规律以及五行如何相生相克;

病是怎么来的呢?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饮酒无度,作息时间不规律,思虑不断,担心不断,不注重节欲;

不知道对欲望的节戒,所以现在的人容易生病亚健康;

心为什么会得病,为什么会有漏?

心到底是什么?

心有几方面,首先心是我们认知系统的呈现;

我心里认同什么,我的世界就是什么;

中国人怕凉怕寒怕吃冰淇淋等等,这些是我们对于养生的认同;

那么在我们的心里会种下一定的知见,我不能碰凉的寒的等等,一碰就得生病;

还有一些遗传病,爷爷有高血压,父亲有高血压,就认为家族有高血压史,自己也会有高血压;

这些遗传病也叫作深度认同,深度认同的话得这个病的几率就会非常高,这个就叫做心上得的病;

我认同什么,我的心就会往我认同的方向去安排,我的形就有可能往我认同的方向去发展;

这个也叫心病,叫认知上的心病,叫做错知错见导致的心病;这样的心病也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在我们的身体上也会表现出来。

范明公老师

商圣范蠡第74代嫡孙、国家非遗“紫薇蠡术”代表性传承人、当代易学文化著名学者,智慧践行者。

我认同什么,我的世界就是什么?这是更深层的心;

从修行来说,佛法有八正道,

第一就是正知见,正念,正思维,正定,正静,正语 正业 正命;

佛法的起修要从哪里起修呢?

从正知见上起修,从念上修,正知正念,这是健康之本;

我们可以想一想,从健康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有没有错知错见?

从小到大,被种下一些错的知见没有?

如果有,就要从这个角度起修,

心无病则身无病,这涉及到很深的修行层面;

儒学的修身之道从哪来呢?

一样也是从知见丄起修,三纲领八条目,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八点是儒学的修身之道;

致知在格物,致知致良知,即是认知系统,和修正知见是一回事。

修禅是修念,念即今心,当下的心,也就是知见。

黄帝内经不断告诉我们圣人治病圣人养生从哪里开始,

从精神意志开始,从观念开始;

有了正知见正观念,再来修我们的情绪,

把知见把情绪修正,既不压抑也不放纵;

七情六欲不是不要有,这是要有的,但不要过也不要压;

先从知见和情绪丄起修,把得病的内因控制好,就不怕外在的风寒湿燥热来侵害我们。

这是中医养生的中医疗愈的前提,才能做到像圣人一样,度百年而去;

就像开汽车一样,要定期养护;而且要知道结构才会知道如何保养

身体也是一样的。

病,内因是由于深层的知见以及五大情绪。

范老师从三十年大量的个案过程中,发现所有的病,都能找到内因;

内因也许是表层的情绪压抑或放纵影响;

也有的是心的认知系统导致的;

从情绪来讲,成人以后的身体状态受到童年创伤影响非常大,在个案中找到的很多病根都是在这里呈现的;

怎么找,怎么疗愈?

中医祝由,祝说病由,就是找到病的深层因素;

找到根本,把压抑的能量释放出来,不堵塞,病也就好了;

或者是改变知见,观念;知见观念一改,气血也就周流起来;

这些听起来好像只是理,其实不然;

从个案中每个患者都会根据外在症状,找到内在根源;

症状就会缓解甚至消除。

童年的创伤,为什么会对身体有影响?

创伤会导致能量的压抑;

从中医上来说,就会形成气滞血瘀这就是病灶的根源;

在疗愈过程中,抑郁症、偏头痛等等都可以通过童年追溯达到疗愈。

范老师的黄帝内经是从修行角度来讲的;

《黄帝内经》每一篇都蕴含一个中医的理论体系;

一个面上延伸出一个整体;

对黄帝内经有很多种解读;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可以选择与自己相应的解读,不执着)

治未病有一整套方法;治未病要知道病因,在有苗头的时候就处理。

诊断,是很重要的一个步骤;诊断是第一位;病是怎么来的,是前提。

西医对心因性疾病的病因是束手无策的,但这正是我们老祖宗智慧的优势。

表面呈现于外的可以通过感受来看到;

我们的问题一般出现在内部,内部五脏六腑如何知道出问题?

中医的诊断是一门大学问,“望闻问切”;

现在一般是“切”即号脉;

“望闻问”是什么呢?

最高境界是“望”,“望诊”,“望”什么?怎么“望”,这个方法已经失传了;看脸色看舌苔看皮肤看五官对古人来说,不叫“望”,叫“视”;

“望”和“视”;不一样;

“望”是古代神医必然会掌握的方法,不用接触身体就可以知道身体的五大系统哪个系统失衡了;

诊断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望诊的原理,望什么?

身和心,有形有灵,发自于心,亦即是灵,显化于形;

当病已经呈现出来时,是已经显化于外了;太晚了,不叫治未病;

病根在心,在形与神,首先会表现在灵上;灵以什么形式来表现呢?

中医叫“藏象学说”,藏象就涉及到中医最高境界;

要想做到望诊,要了解身心这对阴阳的关系;

要掌握“象”是什么?“望”什么?

身体的构造是什么样的关系?

如果没有学黄帝内经,我们会认为各个部位手脚头等各部位都是单一的,各个碎片组成的体系,这就是西医的体系;

中医讲究整体,一体,五大系统运行的;

五大系统包括身体所有脏腑器官等等,

这五大系统是否平衡,五大系统到底是什么?五行是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