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难得相逢(2)

 mzluochr 2022-09-06 发布于广东

……

后来,仍是大小孩的老爸成了本村小学的一名老师;再后来,老爸去就读晋元中学了,而且成为师生口中的高才生。老爸的命运与晋元中学紧密相连。晋元中学的筹办人、被誉为“两脚走三圩,一言重九鼎”的晚清秀才吴公辅先生功不可没。

突然间,老爸被幸福撞了一下腰。当了两年“牧牛阿哥”的他,居然被村里的双田学校(磜背小学)聘请去当老师了,他是那个年代最幸运的人。

之所以被聘请去当老师,大约基于如下二方面的原因。其一,毕竟山旮旯里条件艰苦,请老师不容易,没有及时聘请到更合适的老师;其二,高小毕业后 且有专科背景的老爸,平日里喜欢看书,手不释卷的书生气给村中父老留下良好印象。

有虚荣心 且仍是大孩子的老爸非常热爱这份工作,兢兢业业地用自己所学知识启蒙学生、报答乡亲;双田学校也用自己的臂膀托举起这位大少年、成就了不一样的老爸。通过近两年农村生活的磨炼,深夜陪六叔去“拱炭窑火”,在日复一日的牧牛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从事农事的艰辛,农村生活的历练,让他更加懂得珍惜这份工作。

他的年龄与学校三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相仿,本来就没有架子的他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身教与言教相得益彰,任教时间虽不长,却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曾听长辈淼汉叔如是说:“阿振哥,天理良心地说,在你教书的那一年时间里,我才真正学到一些东西。”比老爸小几岁的淼汉叔,几十年后在与老爸聊天时,发自内心的一番话。

磜背小学从旧社会至1960年之前,都是由一位老师负责一至四年级全部学科的教学,“图音体”方面即使不擅长也要能应付。人无完人,实事求是地说,老爸也有自己的短板,除了五音不全外,体育方面也是他的弱项。因此,在乡亲中似乎有些闲言碎语出现,说他“既不会教体育又不懂教音乐”。这些都是再正常不过的议论,可毕竟让人闹心。

时光荏苒,日历很快翻到了1941年,这年恰逢晋元中学开办,由首任校长吴公辅先生,通过“凑米会”、发动社会捐资等多种形式筹钱,“两脚走三圩,一言重九鼎”是吴先生在筹措资金过程中的真实写照。晋中开办的消息传到了山旮旯里,老爸闻讯后萌生自己的想法,于是便与父亲商量说:“供我读一年晋中,学会音乐体育后,再回来教书。”对孩子的庄重承诺,父亲没有理由不支持。就这样,老爸放下手中的粉笔,重新背起装着美丽梦想的书包 启程了。

老爸回忆说,首届招收初一学生,必须通过考试择优录取,考场就设在晋中,负责监考的是赖士观老师(后曾任蕉中校长)。当时的小插曲让老爸非常感激。老爸很快答卷完毕,交卷后便硬着头皮询问士观老师:“不知几时放榜?我家在磜背山区,出来一趟不容易。”赖老师瞥了一眼站在身边的小伙后,便拿起他的试卷认真地看着,还时不时有余光观察站在一旁的他。当老师看完后,用非常肯定的语气对老爸说:“在某月某日,你前来报到便是。”后来才知道赖士观老师是他们的教导主任,摆在眼前近乎完美的答卷没有不录取的理由,他的一句话便是给老爸的录取通知书。

读晋中之前就经历丰满的老爸,更加珍惜难得的读书机会,三分天赋加七分努力,学习成绩优异的他,成为师生口中的高才生。因学习成绩突出,老师一再动员家长 再辛苦都要供孩子读书。因此,“一年后回来教书”的父子之约,因老爸学习成绩拔尖而爽约了。

那天上午,海开师的客厅内特别热闹,五人群聊气氛热烈,打群架似的争着分享各自的精彩故事。相对口拙的我当了一回忠实听众。尤其阿祥伯的记性让人刮目,这把年纪的人基本受到“旧事忘不了新事记不住”的困扰,他却仿佛有特异功能似的,长长的网络段子张口就来,既压韵 又入情入理 且笑点多多的段子,居然背得滚瓜烂熟,貌似有神助之功力。他还告诉我,曾跟他孙子开玩笑说:“年轻时的阿公很叻,你信么?”孙子也不客气地反问“既然阿公这么叻,为何没考上大学呢?”阿公痴笑道:苦于没有根正苗红的政治背景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