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悦—四川省成都高新区实验小学:《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浅谈小学低段道德教育开展策略》

 自主发展 2022-09-06 发布于北京


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

浅谈小学低段道德教育开展策略

摘要:新时代教育形式对教师的道德修养和学生的道德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品德,行为习惯发展的重要时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学科的设立为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提供了前提,但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的部分情况与目标背道而驰,如何能更好的在小学低段开展道德教育,首先需要将道德教育重视起来,根据小学里德育现状深挖原因;结合“双减”背景将德育融合在日常教学和精品拓展课上应成为必然。

关键词:道德教育;儿童;双减;小学教师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道德教育是教育教学的前提,是有序开展教育教学的灵魂和统帅。道德教育包含社会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和家庭道德教育三个方面。其中,学校道德教育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目的性和针对性。这就意味着学校德育的主导者是教师,在校园里,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模仿身边的典型,学习榜样的行为,感受品德的力量。

聚焦义务教育的小学阶段,小学正处于重要的人生发展阶段,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受互联网信息爆炸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会接触到海量的碎片信息。这些信息过于繁杂,其中不乏消极的、负面的信息,小学生个人认知能力不足,对事物判断不够准确,很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从而形成错误的价值观。[1]

在儿童的启蒙教育中,每一个学科的教师都需要针对道德与法治这一概念做出相应的教学举措,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坚定道德意志,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从而促进小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低年级段道德教育现状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经常忽略道德教育的开展。通过对教师进行采访、对政策进行研读,发现课堂道德教育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课堂以经验传授为主,缺乏道德教育。

分科教学为不同教师从各个方面了解学生提供了便利,也为教师发挥自身优势提供了重要条件。然而部分教师在发挥自身学科优势时,将自己的学科和其他内容画了一条无形的分割线。针对日常道德教育,采访了成都市高新区某小学的四位老师,见表1。调研发现,绝多数教师秉持着“德育在教学过程中并非最重要的部分”的观念。

姓名/

学科

是否经常对学生进

行道德教育

备注
王**/数学教学为主,德育为辅。
李*/体育没有机会进行德育。
张*/英语教材教学中,没有进行德育的契机。
刘*/语文课文中情感升华需要。

1 在职教师道德教育情况

(二)道德教育概念化,缺乏活力。

根据2019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小学生德育的开展需要具备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和开放性。德育需要在符合社会条件下,按照学科特点,遵循儿童生长的规律,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德育过程强调生活、教学和发展的有机结合。现实生活中,部分老师的道德教育只呈现在表面,比如告诫学生做一件事情的坏处,一直停留在言语灌输“你这是不对的!”“别的同学就不像你这样!”这种道德教育呈现“一言堂式”“灌输式”,片面的传输道德概念和抽象意义,游戏、实践和活动类教学形式较少,课堂缺乏活力,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明确。

(三)道德教育忽视“儿童主体性”

任何教学目标的确立,首先应考虑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其次才是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科的自身特点。儿童作为受教育者,在一些课堂里,并非课堂的主人,而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一个客体,导致儿童渐渐失去学习兴趣,课堂效果不佳。一切教育应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确保儿童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三、 解决措施

据 《2016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幼儿园和各类中小学有教职工 1576.811 万人,其中专任教师数高达 1440.182 万人[2],如此庞大的教师队伍影响着数以亿计的中小学生的发展[3]。但在日常教学中,很大一部分教师在道德教育中反映出来的现实问题愈发明显。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实行学生课内外学业负担的“双减”。结合这一大教育背景,教师如何从不同的点出发,缓解道德与法治教育方面的问题,从而以点带面,改善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教育情况不佳的现状,身为教育主导者的教师需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在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理念和实践中取得突破。

(一)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推进道德教育。

教师作为课程资源,他们的行为对学生来说,具有极强的“示范性”。这一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言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想要让学生学习良好品德,培养法治意识,前提是教师自身是否有完备的道德法治意识,如教师自身道德法治意识淡薄,在日常教学中忽视道德教育,在学生面前毫无道德修养,试图触犯师德底线,教师行为的“示范性”就是消极,无意义的。在此基础上,学生的道德素养就很难得到培养和提高。

1. 查阅资料,深挖资源,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如何促进教师自身和学生道德水平的双提高?教师需要在自己的日常教学和学生的行为中找到答案。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通过对自身不定期的个体内差异评价,找到自己系统道德与法治知识方面的优势与不足,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研读、查阅相关资料、观看实例视频、听课议课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为学生品德形成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促进学生优质品德和良好行为的养成。

2. 抓准契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道德与法治教育

学校是教育发生的主阵地,道德与法治教育可以有独立的教材,但是道德教育不能是孤立的教育。道德教育应不仅仅发生在道德与法治这一专门科目的讲授里,也应该融合在各学科经验传授的课堂上。道德教育与学科知识教育的割裂,是道德教育开展的劲敌。从表1的调查中显示,多数老师将自己的学科教学和道德教育割裂,教学形式趋于“唯知识中心论”,忽视了道德教育在课堂发生的必要性。笔者于2021年10月听过人教版小学英语一年级的一堂课,老师所讲内容是:吴老师(Miss Wu)送了三个小朋友(Andy, Bill and Joy)十颗巧克力,三人分享了这些巧克力。故事里,Bill给自己分了五颗,给Joy分了三颗,Andy两颗,从他们分享巧克力的过程中强调关键句子“one for ... and one for...”的学习。整堂课学生听的很认真,对故事最后的情节哄堂大笑,随即老师让学生指读了两遍故事,便结束了课堂。这是一节常规教学课,学生学得很开心,目标内容也掌握地十分扎实,但却一点也没有道德教育的痕迹。故事结尾是道德教育一个非常好的契机,教师却没有把握,学生也失去了一次道德教育的机会。

任何学科在教学时,一定要抓准道德教育的契机,这是必然;让学生在不同学科知识的学习中,在教师的带领下了解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在校内学会做事,学会关心,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做到学科内容学习和道德教育的双重实现。

(二) 准确把握课程性质,多方位了解学生,有意义地设计教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该课程为活动型综合实践课程。形式各异的活动和实践是儿童习得榜样行为,形成良好品质的重要途径。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薄弱、缺乏正确的思维观点、接受能力较差,同时爱玩好动、动手能力强、热爱探索[4]

抽象化,概念化的灌输,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来说无疑是竹篮打水。教师应围绕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双减”背景下,学生学业负担减轻这一情况,在校内多方位的设计一些趣味游戏,开展一些主题活动,组织一些社会实践。

如在一年级道德与法治课上,课本要求新入学的学生快速认识更多的同学,教师可采取让学生抽签,掷骰子的方式随机选中部分同学,让他们在欢笑声中完成任务;在三年级“我不爱举手回答问题”这一内容上,组织主题班会,让学生匿名写出自己是否爱举手,原因是什么,放在匿名箱里,让其他同学了解,激发学生的共情能力;在三年级“观察活动”这一内容上,不再局限在教室里让学生看图,可组织学生去到教室外乃至校外观察秋天的植物、周围的环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从儿童中来,回到儿童中去,全面、明确、有针对性的设计活动,使道德教育不再局限于时间,空间和书本,让儿童怀着对生活的热爱,积极、健康的成长。

(三)加强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开发,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落到实处

“双减”政策的出台,催生出了小学课后服务“5+2”课程模式。“5+2”课程模式确保了超95%的小学生在校内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笔者在成都高新区一所小学了解到,学生一周内有很多的特色课程可以参加,如“劳动体验”、“自主阅读”、“艺术审美”、“国际理解”“心理健康”等特色课程,使得学生的校园生活丰富又充实,提升了学生校内学习幸福感。不难看出,这些特色课程的主题和内容都与道德教育挂钩,能够让学生在发展自身兴趣爱好的同时感知良好品德。道德教育,渗透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乃至社会教育的方方面面,教师可以依据周围经验,合理设计,开发出一些优质的道德教育资源,将道德教育落在课堂里,言语中,行动上。

四、 结语

通过实际调研、政策研读以及教学实践,分析小学低段道德教育现状,提出了德治与法治结合的措施。研究结论如下:

(1)小学低段教育中普遍存在道德教育缺失,道德教育概念化、缺乏活力,道德教育忽视“儿童主体性”等问题;

(2)教师应通过研读政策、查阅资料、观看实例视频、听课议课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为学生品德形成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并将德育与课堂融合,引导学生了解自己与自己、与社会以及与自然的关系;

(3)学校应加强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开发将道德教育落在课堂里,言语中,行动上。

五、 参考文献:

[1]秦艳红, 基于生活化理念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 教学研究.探索篇

[2]北京师范大学“中小学法治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组.深圳市中小学法治教育调研报告[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7

[3]李晓燕,中小学教师法律素养在法治教育中的师表作用及其实现.中国教育学刊2018.03

[4]彭蕾,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初探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21年第11期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