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瑜,我被强行降智,只为衬托诸葛亮

 少读红楼 2022-09-06 发布于上海

(注:本文是围绕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情节进行的讨论,与史书记载无关。)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的作者拥有极端严重的“拥刘”执念。表现在笔下,就是其在人物塑造中,对刘备及其集团成员非常明显的偏袒。

由此带来的是,为了表现其偏袒对象的高大上,对与之对抗的其余角色时不时进行无底线的降智,以至于很多角色一旦面对刘备集团的人,其状态与日常表现的应有水平之间,产生令人匪夷所思的差距。

我们来看一个典型:周瑜VS诸葛亮。

周瑜是东汉末年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谋略家,东吴早期名将;是孙策开基立业的得力助手,以致其“临终遗大事,专意属周郎”(第二十九回);是“仗义疏财,让舍以民”“定建霸业,割据江南”“始不垂翅,终能奋翼”“挥洒自如,雅量高志”“火攻破敌,挽强为弱”(第五十七回)的大才、高才、英才。

《三国演义》的作者,在描写周瑜辅佐孙策开基立业的桥段,把他塑造的英姿勃发、雄才伟略。

但是,自从其与诸葛亮有了交集以后,他就接二连三出现低级失误,失误得令人瞠目结舌。

是不是周瑜断崖式弱智了?也不是。在赤壁大战以少胜多的桥段、夺取南郡施谋用计的桥段,面对曹操集团的人,周瑜还是那么足智多谋、英才天纵。

但在同时交错的时空,在诸葛亮面前,周瑜的智商就表现得比儿童强不了多少了。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首先说一个“番外篇”:“孔明用智激周瑜”(第四十四回)。在谈判中,周瑜和诸葛亮装傻充愣,都想让对方先提出抗曹——当时孙刘是不得不合作了,但是还有一个谁求谁的问题——后面就是分配成果时的比例问题。因此谁先松口谁被动。

结果,是周瑜被诸葛亮篡改铜雀台赋的伎俩忽悠了,孙刘联盟成了老孙求老刘合作——本来按照实力完全相反。周瑜明明白白地知道其中的利弊要害,可是还是没能坚持底线和定力,没几个回合就丧失了其本来具备的战略思维,上当了。

但是我们为什么把这个例子列为“番外篇”呢?因为这件事周瑜确实有情可原——一个英雄一世的男人,听说对垒的那个老头子要动自己国色天香、貌美如花的老婆,一时间大脑短路,这个也是有的。

另外,恐怕周瑜也没想到诸葛亮会在高级谈判中运用如此下作的手段——仿佛与当年“陈平乃夜出女子二千人荥阳城东门,楚因击之,陈平乃与汉王从城西门夜出去”(《史记·陈丞相世家》)的手法异曲同工。后来周瑜设美人计,多多少少也有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意思——尽管又失败了。

下面几个例子里,周瑜的表现可是实在令人眼镜碎一地,没法自圆其说了。

其一,招降孔明不成,打算杀之。于是“敢烦先生与关、张、子龙辈——吾亦助兵千人——星夜往聚铁山断操粮道”,其实是“借曹操之手杀之,以绝后患耳”。

本来是“以我为主”的谋划,结果一俟听到“周公瑾但堪水战,不能陆战耳”这几句不冷不热的风言风语,立刻就受不了了;本来是“请君入瓮”的事情,一下子就变成自己眼睁睁往火里跳(周瑜完全知道烧曹操的粮食是死路一条)——这哪里是清醒镇定的三军统帅!

作者如此给周瑜强行降智,弄出一副好勇斗狠的街头泼皮嘴脸,就是为了引出“吾故以片言戏之,公瑾便容纳不下。目今用人之际,只愿吴侯与刘使君同心,则功可成;如各相谋害,大事休矣”——塑造诸葛亮挥洒自如、顾全大局的形象。(以上出自第四十五回)

其二,名场面“草船借箭”。本来不管什么十天、三天,要弄十万支箭都是胡扯,诸葛亮领的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周瑜杀他——至少在当时看来——是手拿把攥的事情。可是作者偏偏加了这么一个场面:“我只分付军匠人等,教他故意迟延,凡应用物件,都不与齐备。如此,必然误了日期”。材料齐备都干不成,何况短缺?

这样一写,周瑜“心胸狭隘”的人设就更突出了,而且还加上了一个“迫不及待,以至愚蠢”的附加值——材料齐备干不成,孔明无话可说;现在材料短缺,岂不是白白给了诸葛亮一个完不成任务的抗辩理由?

作者如此给周瑜强行降智,弄出一副“心急硬要吃热豆腐”的嘴脸,无非是为了塑造诸葛亮胸有成竹、神机妙算的形象。

顺便说一句,后来电视剧编剧们估计是看到了这个桥段的极度不合理,在台词上作了颠覆性改编,改成了“造箭之物,均与他备齐”(1994年电视剧《三国演义》第三十四集)。(以上除专门注明外,出自第四十六回)

其三,名场面“借东风”。周瑜作为一个高素质的统帅,在施行火攻之计的过程中,竟然如此缺乏全局统筹的观念:黄盖已经咬牙挨了胖揍,阚泽已经出生入死送了诈降书,庞统一顿忽悠解决了战船四散问题——到了这个时候,周瑜还没有想到风向可能导致“火攻变自焚”的bug。直到“一阵风过,刮起旗角于周瑜脸上拂过”,这才“猛然想起一事在心,大叫一声,往后便倒,口吐鲜血”!

作者如此给周瑜强行降智,弄出一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嘴脸,无非是为了塑造诸葛亮高瞻远瞩、着着领先的形象——卧龙先生要求刘备“以十一月二十甲子日后为期,可令子龙驾小舟来南岸边等候”(第四十五回)的时候,周瑜那里火攻的事情还没有提上日程,更不要说什么苦肉计、诈降书、连环计,以至劳什子东南风了。(以上除专门注明外,出自第四十八回)

其四,名场面“二气周瑜”。美人计失败,刘备逃离江东。周瑜明明看到“诸葛亮在此等候多时”“教棹船投北岸,弃了船,尽皆上岸而走,车马登程”——人家显然有了充分准备,不仅是水上船只,而且肯定包括陆地军队(这点子事情智商正常的十岁孩子都应该能够想到),居然还会贸然“赶到江边,亦皆上岸追袭”。

姑且不说“大小水军,尽是步行;止有为首官军骑马”的装备劣势,仅仅这种“客位虚悬、孤军深入”的态势就是军事大忌。这种情况下上人家那边去折腾,图什么?图被打得大败,然后听一顿“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奚落挖苦吗?

作者如此给周瑜强行降智,弄出一副“气急败坏,利令智昏”的嘴脸,无非是为了塑造诸葛亮玩弄股掌、如戏小儿的形象。(以上出自第五十五回)

行文及此,想起来《亮剑》中的一句台词,不妨套用一下:如果周瑜真是这个水平,“那江东水陆三军他就别带了,让碧眼儿换人吧”

“状诸葛之智近妖”(鲁迅先生语)的作者,在千方百计抬高刘备集团成员方面可谓用心良苦,甚至不惜摈弃基本正常思维,用对手非常奇葩的弱智,衬托刘备集团成员超凡入圣的表现。我们仅仅用了涉及周瑜的几个例子,就映射出其在这方面的极度偏袒,以及与之相联系的荒唐不经。

但是有一点,恐怕是作者没有想到的:把诸葛亮的对手强行降智到这么不可理喻的档次,非但不能提升诸葛亮的形象,而且还会给读者带来这样的感受——原来诸葛亮的智慧只能在这样的对手面前扬威耀武、一帆风顺,一旦遇上“大而勇,智而壮,立身巍如泰山,皮厚赛过城墙”(2010年电视剧《三国》第九十二集)的司马懿,他就不行了……

作者:风雨秋窗,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