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了!首次突破海水虾内陆盐碱地池塘繁育技术!塘头价达35元,盐碱水养这条虾真不错

 水产前沿 2022-09-06 发布于广西
----- 广告 -----
----- 广告 -----

“低碱度适应型虾移殖驯化与高效生态养殖技术”现场验收会顺利举行。现已先后解决了脊尾白虾在低盐碱池塘“能养活、能养好、能繁殖”技术问题
  • 文/ 水产前沿 何鸿浩
  • 图/ 河南师范大学

“今年又养成了,真是太好了!”范县顺鑫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负责人房爱银看着从池塘中打捞上来的一尾尾脊尾白虾,脸上满是喜悦与笑容,“2020年,我们在盐碱地池塘中养活了脊尾白虾;2021年,我们产量有所提升并实现了盈利,能够养好脊尾白虾;2022年,我们连种虾、苗种也成功在本土生产,实现了自给自足。”

事实上,房爱银的三年养成不仅是一个值得称道的养殖案例,更是合作社技术支持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在盐碱地水产养殖产业上的一次又一次的技术突破。

盐碱水养殖的脊尾白虾

脊尾白虾低盐碱池塘繁育,现场验收
9月2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海水池塘和盐碱水域生态工程化养殖技术与模式”项目子课题“低碱度适应型虾移殖驯化与高效生态养殖技术(2019YFD0900405-02)”现场验收会于河南范县顺利举行。

据了解,本项目主持单位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项目合作单位为河南师范大学,组织验收单位为范县水利局。验收组由江苏海洋大学、宁波大学、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濮阳水产技术推广站、范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等单位有关专家共同组成。同时,出席本次验收会的领导有范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郭献忠、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院院长孔祥会、濮阳市接待办公室副主任崔亚杰、濮阳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杜忠臣、范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丙臣,范县乡村振兴局局长孙道军、范县工信科技局局长王骁、范县水利局副局长胡春雷、范县张庄镇党委书记夏云强等。

会上,郭献忠副县长介绍了范县水产业发展情况;表明水产业是范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五大主导产业之一;本项目能在范县落地将对范县水产业发展、乡村振兴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并对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院等相关单位长期以来对范县水产养殖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

验收会现场

现场验收

随后,验收组及与会嘉宾共同前往示范基地查看,并在池塘中进行现场打样。观察着打样上来一尾尾富有活力的脊尾白虾,现场的严肃氛围一扫而空,众人的喜悦溢于言表。

据悉,示范基地位于范县前房村,属于典型的黄河滩区,池塘水体盐度1.5-2.7‰,碳酸盐碱度6-8mmol/L,pH7.5-8.5,水体离子复杂且不稳定。今年以2亩大小的池塘进行生产试验,每亩放脊尾白虾仔虾1万尾,7月份放苗,一个月左右时间即可达到商品规格。验收现场,专家随机取样测量,性成熟脊尾白虾雌虾平均体长5.04 cm,平均体质量2.04 g,性成熟比例达81.31%,抱卵率39.25%。池塘自然繁殖子代平均体长3.28 cm,平均体质量0.58 g。预计亩产脊尾白虾苗种80万尾左右。

显然,这说明脊尾白虾低盐碱池塘繁育技术得以实现,填补了脊尾白虾盐碱地养殖的又一块拼图。课题成员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院梁俊平副教授表示:“在突破低盐碱脊尾白虾繁育技术后,虾农将不必从外地购买虾苗,在本地就能够完成从虾苗到成虾的全程生产。”

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院 梁俊平副教授

意义重大,推动盐碱地水产养殖
如今,最具技术难度的脊尾白虾虾苗繁育也可以在沿黄河盐碱地池塘中实现,真正做到全程盐碱水育成。梁俊平表示:“这个技术突破对脊尾白虾产业是一个大好消息,对盐碱水养殖更是意义重大。”

“资料显示,我国大约有14.87亿亩盐碱地,其中6.9亿亩为低洼盐碱地,沿黄河盐碱地约有1亿亩,河南分布约150万亩。众所周知,盐碱地是一种较难利用的土地资源,这意味着有大量的盐碱地被闲置,难以得到有效利用。另一方面,适宜水产养殖业的池塘资源越发紧缺,产业需要积极拓展养殖空间。基于此,我国在持续加强盐碱水域资源开发利用,积极发展盐碱水养殖。

“但目前沿黄地区总体上水产业欠发达,水产养殖结构比较单一,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低盐碱生态适应型甲壳类种质资源挖掘不足,渔业发展质量亟需提升。”梁俊平提到,“基于以上几点,我们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院一直在努力,团队也在积极推进相关课题。而今,我们课题组在脊尾白虾盐碱水养殖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也在促进沿黄渔业高质量发展中尽一份力。”

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

脊尾白虾在盐碱池塘中可繁育、可养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梁俊平坦言:“由于沿黄盐碱水成分复杂,离子比例失调,不同地方水质差异较大,项目初期调研了沿黄不同地区水质特点,从中找规律,研发了脊尾白虾低盐碱驯化技术,先后解决了脊尾白虾'能养活、能养好’问题,构建了藕-虾-蟹生态种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经济、生态效益。然而要想规模化推广,必须解决脊尾白虾低盐碱池塘能自然繁殖问题。但如何能让海水虾在内陆盐碱地池塘繁育,并没有可参考的经验,一切都得在实践中探索。”

“同时,项目执行期正处在疫情期,承受压力较大,特别是2020年初,正处疫情爆发期,无法到试验基地开展工作,基地工作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情绪比较低落,曾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旧伤未愈,新伤又来,2021年又经历了特大洪水,看着眼前被淹没的亲虾培育缸,一尾尾沉在水底的死虾,陷入了茫然。重新再来,克服各种困难,还是坚持了下来。”

“最终,在团队日以继夜地摸索中,我们终于找到了限制其低盐碱繁殖的主要影响因子,首次突破了脊尾白虾低盐碱池塘繁殖技术,可以说脊尾白虾也成为了我国第一个可在内陆低盐碱池塘繁殖的海水虾。梁俊平欣慰地说道。

藕-虾-蟹生态种养模式

脊尾白虾盐碱地养殖,优势明显
近年来,水产养殖业呈现出向湖南、湖北、河南等内陆地区快速发展的趋势。对于当地养殖户而言,选择合适的养殖模式和养殖品种尤为关键。为什么选择了脊尾白虾这个养殖品种?梁俊平回答到:“脊尾白虾是一条具有独特风味的虾,壳薄柔嫩,它的市场价格非常稳定,而且能够具备足够的辨识度。

“我们必须得正视养殖效益这个问题,只有为养殖户带来实际盈利,养殖模式才能够得以长久运营和广泛推广。河南距离沿海地区并不算远,江苏、江浙、山东等地的南美白对虾都可以运输到河南本地市场上进行销售。如果同样发展南美白对虾养殖业,河南本地的养殖产量没有优势,唯有选择特色品种,才能有'弯道超车’的机会,而脊尾白虾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项。”

“脊尾白虾属海水特色养殖品种,生长速度快,繁殖力强,一年可繁殖2-3次。据我了解,近年脊尾白虾在本地市场的平均售价约为30-35元/斤,混养模式中养殖周期多在60天左右,产量约100斤/亩。养殖得当的话,每年可以为本地养殖户增收6000-8000元/亩。而且,脊尾白虾养殖病害较少,养殖难度较低,可采用鱼虾混养、虾蟹混养、藕-虾-蟹生态种养等模式进行生产,非常契合本地的水产养殖业,并可应用于沿黄河盐碱池塘中,大大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和养殖生产效益。”梁俊平坦言道。

现场验收会一行人合影

下一步,选育脊尾白虾盐碱养殖新品种
关于下一步要开展的工作,学院早有规划,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院孔祥会院长表示:“学院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合作承担的'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大专项子课题,经过3年的技术攻关,突破了多个关键技术,成功实现了脊尾白虾在沿黄盐碱地养殖,同时构建了高效生态养殖模式,经济、生态效益显著。目前我们又突破了脊尾白虾低盐碱繁育技术,这将为脊尾白虾产业苗种培育、规模化养殖以及新品种培育奠定坚实基础。”

“接下来,我们学院会积极协助范县水产相关企业大力推广脊尾白虾盐碱地养殖,并提供技术支持,从而促进沿黄渔业高质量发展。同时,脊尾白虾新品种培育工作更是重中之重,我们相信一个适宜本地养殖的水产新品种将会助推产业到达一个新的高度。”孔祥会院长如此说道。

学院名片

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院正式成立于2012年7月18日,同年10月份水产学科被评为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是目前河南省唯一具备水产博士学位、水产硕士学位和农业硕士(渔业发展)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同时,学院现建有河南省水产动物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产动物疾病控制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水产养殖河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绿色水产养殖产业学院等多个科研和教学平台。此外,学院长期以来非常重视科研与产业的结合,坚持将论文写下大地上的办学方向,注重科技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


回顾


沿

《动物疾病诊治彩色图谱经典 鱼病诊治彩色图谱》

涵盖了鱼类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

鱼类营养代谢及中毒等80多种常见疾病

转载声明

本文为“水产前沿”独家稿件,版权合作,敬请联系wx@fishfirst.cn。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