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9年,毛泽东写信邀请蒋介石回大陆看看,老蒋一连提出6个条件

 心如止水书屋 2022-09-06 发布于浙江

1949年,随着国民党在三大战役中节节败退,蒋介石被迫下野,在大陆已无立锥之地。即将告别故土之际,他来到了母亲的前,含泪依依不舍道:“何时再得归哟!”

蒋介石自幼接受传统文化教养,乡土情结很深。加上其母死后就埋在老家奉化溪口,他对家乡的眷恋自不必说。

因此,败退台湾之后,重返大陆故乡就成了蒋介石的心愿。越到晚年,蒋介石越是思乡。在台湾定居之后,蒋介石还依然保留着前半生的生活习惯。

他的起居饮食,皆与在大陆的生活无异。他不爱山珍海味,唯独怀念家乡的滋味。每年到了一些特定的节日,他都委派身边的人去大陆采买食材。

虽然很多食物在台湾都很常见,但在蒋介石看来,没有乡土气息的本地货,总是复刻不出他记忆里的味道。

同样思念故土的,还有那些被一湾海峡阻隔的无数同胞们。尽管立场不同,但是两岸团结统一依然是所有人的心愿和共识,包括蒋介石。但是到了台湾以后,许多局面就远非他所能控制了。

蒋介石败逃之初,之所以把落脚点选在台湾,一方面是看中了这里的物产资源,另一方面更是看中了这里特殊的地理优势。他认为国民党以此为根据地,更容易依附于老美,以达成其反攻大陆的美梦。

让蒋介石没想到的是,他后来反攻大陆无望,倒让台湾问题成了霸权帝国主义国家干涉中国内政的一个豁口。

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爆发。当时新中国刚刚建立不久,国力孱弱,毛主席本着“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宗旨,咬牙拍板要打这场立国之战。在解放军内部,不少高层担心蒋介石会趁抗美援朝之际,暗中搞分裂。

不过与蒋介石交手了这么多年,毛泽东还是十分了解这个老对手,他认为蒋介石家国情怀很重,断然不会在台湾问题上做出错误的决定,将自己置于历史罪人的位置上。

后来的事实也确实证明了毛泽东的高瞻远瞩。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蒋介石都没有做出任何有损国家主权的决定。

1953年,中国人民志愿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打败了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颜面扫地、恼羞成怒的美国却不愿就此善罢甘休,又把目光投向了台湾,试图以此牵制新中国。

次年,美国与蒋介石签署了《共同防御条约》,他宣称一旦台湾受到进攻,美国将会以同盟国的名义出兵,共同保卫台湾。

为了能更加“名正言顺”地出兵,美国再次不遗余力地游说蒋介石,希望台湾和大陆能够形成两个中国的局面,就像南北朝鲜一样。

不过蒋介石虽然反动,心中到底还是有着基本的民族大义。他顶着美国人的游说,还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坚决反对独立,这就给美国在国际舆论上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蒋介石拒绝了美国的要求之后,美国方面还在继续向他施压。毛泽东见状决定为蒋介石和两岸关系解围,于是便有了后来炮击金门的决定。

毛泽东的这个决定,也让美帝真正的战略底牌提前暴露。原本对台承诺满满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表示:

“美国不打算直接在军事上介入金、马事件,但可以向台湾提供导弹和登陆艇,并准备承担台湾防务,这样台湾可以无后顾之忧地全力投入对金门的防务。”

但是事实上,美国第7舰队在为国民党军舰护航时,早就被解放军的猛烈火力吓破了胆,不仅一炮未发,还掉头就跑,死活不进料罗湾。

此举不仅戳破了美帝的阴谋,也让蒋介石终于找到了理由对付美国人。与此同时,毛主席还亲自撰写了《告台湾同胞书》,再次强调了台湾永远不能独立的态度。

蒋介石深知毛泽东的意图,也认同一个中国的政治主张,因此当美国强烈要求他放弃金门和马祖的时候,他没有这么做。他知道这两个地方是台湾和大陆之间的重要桥梁,放弃了这两个地方,也就意味着台湾和大陆之间的关系要彻底断了。

大陆方面,对蒋介石坚守民族大义的这一做法,非常赞赏。蒋介石的立场,也让毛泽东在对台的统一政策上,有了一个全新的设想,那就是展开第三次国共合作,共同维护祖国同一,抵制外敌侵略。

关于与蒋介石达成第三次国共合作,大陆方面一直颇有诚意。周恩来在面对外国记者的采访时曾经公开表示,如果蒋先生能够回到大陆促成台湾统一问题的达成,那么蒋介石的职位一定是在自己之上。

由此可见,共产党人始终将和平统一放在首位的胸怀。

1956年,毛泽东在充分考虑了台湾方面的利益之后,给蒋介石写了一封情感真挚的亲笔信。在信中,毛泽东赞扬了蒋介石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呼吁两岸能够为中华民族的福祉冰释前嫌,展开第三次国共合作。

毛泽东还在信的末尾写道:“奉化之墓庐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意思就是蒋介石母亲在大陆的陵墓一切安好,希望他放心,也希望他能回家乡看看。

这封信写好之后,需要一位最好在两岸都颇有威望的人代为传达,毛泽东不由得想起了在青年时代与自己亦师亦友的章士钊先生。

章士钊是民国时期很有威望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曾是国民党内部人士,被蒋介石誉为“国宝”。在公开场合,章士钊曾经多次呼吁两岸和平统一,毛泽东认为由他来当这个信使在合适不过了。

章士钊接受这个任命的时候,已有75岁的高龄。由于当时两岸还不能直通,他只能带着主席的信件,取道经香港到台湾。遗憾的是,老先生年迈体衰,到了香港后竟一病不起,他只好委托时任《香港时报》社长的许孝炎先生代他去台湾,完成这个使命。

许孝炎也是著名的爱国人士,曾经担任过蒋介石的贴身秘书,因此他要赴台见蒋介石并不困难。只是为了保险起见,他并没有事先说明真正的来意,直到见了蒋介石,他才拿出了毛泽东的亲笔信。

蒋介石接过信,看着毛泽东豪放洒脱的笔迹,万千感慨涌上心头。他仔细阅读着信件上的每一个字,时而表情凝重,时而眼泛泪光。他来来回回把这封信看了好几遍,良久无话,陷入了深思。

一旁的许孝炎目光殷切,他知道这封信的重要性,倘若能由此促成国共的再次合作,这将是历史的一大转折。

当然,对于如此重大之事,蒋介石也不可能立即作出回应。他不愿意过多流露自己的情绪,只是转过来对许孝炎说:“知道了,辛苦了。”

收到毛泽东的来信之后,蒋介石虽然没有明显表态,但是在那之后,台湾和大陆之间的关系已经逐渐缓和。

1957年,蒋介石还特意将许孝炎召回台北,与他进行了长时间的密谈。蒋介石说:“对中共发动的和平统一攻势,决定派人到北平一行,了解一下中共的真实意图。”

中共为了使蒋介石相信我党力促和平统一的诚意,还特派了态度中立的曹聚仁前往台湾面见蒋介石。

曹聚仁是旧中国颇负盛名的文人,和国共两党高层人物都有很深的交情。1956年,曹聚仁从香港来到北京,毛泽东亲自接见了他。主席一见到曹聚仁便说:“你这次回来可以多看看,到处走走,看我们这里还存在什么问题。”

当谈到蒋介石的时候,毛泽东肯定了蒋介石在某些历史时期的作用,并表示了他准备再次与蒋介石握手的想法。

曹聚仁回到香港后,立即将详细情况转告国民党方面。在这不久后,台湾方面传来指令,要曹聚仁再去一趟大陆,而此行的主要任务则是到浙江奉化,看看溪口的蒋氏祖坟。

1957年5月,曹聚仁第二次返回大陆,赶往浙江。此行他不仅代替蒋介石父子到蒋母的墓园扫墓,还考察了蒋介石在溪口的故居,拍摄了很多照片寄回台湾,并在照片中附言说老家一切安好,就连蒋介石母亲的坟墓,也得到很好的保护。

看到这些,蒋介石百感交集。不过他生性谨慎多疑,对共产党还是保持着既不放弃谈判又不具体表态的态度,一拖就是几年。

直到1965年,当国民党二号人物李宗仁从海外回到大陆,并受到热烈欢迎时,蒋介石父子终于展开了行动,他们再次召回曹聚仁,与中共方面展开了第二次秘密会谈。

整个过程,曹聚仁开始逐条介绍中共方面的条件,蒋氏父子也不断提出自己的意见。几次商讨之下,双方终于达成六项共识。

第一,蒋介石携旧部回到大陆后可以定居浙江之外的任何省区,仍然担任国民党总裁,北京方面拨出江西庐山地区作为蒋介石的居住办公地;

第二,蒋经国担任台湾省省长,台湾除了交出外交与军事权外,其他政务由台湾省政府全权处理;

第三,台湾不得接受美国的任何援助,财政上有困难,由北京按照美国支援数额照拨补助;

第四,台湾海空军并入北京控制,陆军缩编为四个师,其中一个师驻厦门和金门地区,三个师驻台湾;

第五,厦门和金门合并为一个自由市,作为北京与台北之间的缓冲和联络地区,该市市长由驻军师长兼任;

第六,台湾现任官员官阶和待遇照旧不变,人民生活保证只可提高,不准降低。

曹聚仁与蒋氏父子谈妥了这六项条件后,又立即返回香港,并将这六个条件报告给了中共。然而,就在此事正在进行之际,大陆掀起了一场风暴,这让蒋介石对国共和谈再次产生了疑虑,双方谈判之事又一次搁浅。

蒋介石和中共的谈判前后耽搁了好多年,但是时间的流逝并没有动摇蒋介石维护祖国统一的信念。

1974年,南越的军舰私自进入我国领土,侵占了金银和甘泉两个岛屿,严重侵犯了中共主权。不过还没等到主席表态,蒋介石就以台湾名义严正声明,这两个岛屿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见,蒋介石的家国情怀到老都没有改变。

毛泽东得知蒋介石的态度后,更是毫不犹豫地安排打击南越的军舰。期间,解放军的军舰要从台湾海峡经过,有人担心蒋介石会阻止,毛泽东却坚信蒋介石不会。

事实也证明这对老对手的惺惺相惜。当解放军的军舰出现在台湾海峡之际,也有国民党高层请示蒋介石要不要阻拦,而老蒋非但不阻拦,还下令敞开大门,让解放军安全通过。可以说,国共之间虽然有对内的矛盾,但是在对外的国家大局上,毛泽东和蒋介石这两个老对手是出奇的一致。

70年代初,随着国民党代表被赶出联合国,以及中美、中日的关系不断改善,台湾的国际处境急转直下,因此,毛泽东和周恩来又把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上了日程,国共之间第三次展开了谈判。

1975年春节前后,蒋介石秘密安排抗战前曾经主持过国共两党密谈的国民党元老陈立夫担任使者,邀请毛泽东或周恩来赴台访问,此举无疑是想要协商解决台湾的解放事宜。

然而,就在即将正式和谈之际,蒋介石却突发心脏病去世。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自己死后棺材不要埋,将来在大陆下葬。可见其至死都未两岸没能统一感到遗憾。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这位改变了世界格局的伟人与世长辞。随着国共两党的两个重要领导人相继辞世,台湾问题又一次被搁置。时至今日,一湾海峡,隔断两岸的同胞,这是国共两党双方的悲哀,也是遗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