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禹锡《晚泊牛渚》:天涯何处觅知己

 墙头草说 2022-09-06 发布于山东

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初秋,刘禹锡正从夔州顺江而下,去往和州赴任的途中。一天,他泊舟于牛渚山下,联想到晋代袁宏夜泊牛渚咏史的典故,从而触发了怀古的幽情,写下了《晚泊牛渚》一诗,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

残霞忽变色,游雁有声。

戍鼓音响绝,渔家灯火明。

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
“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晚风吹拂着生在江畔的芦苇;秋天的江面漾起鳞甲般的波浪。诗人顺江而下,看看天色将晚,便泊舟于牛渚山下,只见江畔芦苇荡荡,荻花瑟瑟,微凉的秋风拂过,芦苇荻花轻轻摇动,描摹着秋风的形状。诗人的视线越过芦苇,望向宽阔的江面,看到秋风越过江面,使江面漾起鳞甲般的波浪。在这个初秋的黄昏,一切都那样轻柔,一种淡淡的情愫也从诗人心中漾起。
“残霞忽变色,游雁有馀声”,傍晚时分的云霞很快变幻了颜色;天际的征雁传来几声啼鸣。诗人立在船头,视线越过江面,向落日的方向眺望,此时的夕阳正一点点地隐没于西地平线下,光线的变化使天际的云霞也变幻莫测了。这时,一行大雁从天际飞过,远远地传来几声啼鸣,很快便隐没不见了踪迹。诗人仍立在船头,目之所见,是辽远的天地;耳之所闻,是寂寥的秋声,于是,一种莫名的寂寥、伤感的情绪涌上心头。
“戍鼓音响绝,渔家灯火明”,远处军营中的鼓声也止息了;渔家的灯火次第点亮。在这一联中,诗人的笔触一转,由自然之景写到人文之景。随着时间的推移,夕阳终于隐没在西地平线下,暮色渐浓,视线渐渐受阻,这时,听觉却变得敏感起来,可是,就连那远处军营的鼓声也止息了。在寂寥的秋夜,诗人望见远处渔家的灯火次第点亮,每一盏灯火都传递着家的温馨,这使诗人更觉孤独了。
“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没有人能够像当年袁宏那样咏史了;我独自在月光中徘徊彷徨。诗人夜泊牛渚的所见所闻,使他联想到当年的袁宏。袁宏出身贫贱,却因月夜在牛渚山吟诵咏史诗而得到谢尚的赏识。如今,即便诗人有咏史的才华,却向哪里寻找谢尚呢?空有才华抱负,却得不到机会施展,该是何等寂寞?想到这里,诗人不禁惆怅满怀,在月光中久久地徘徊彷徨。
在这首《晚泊牛渚》中,诗人不着痕迹地表现时间的推移,由黄昏而黑夜,他的情感也随之发生着变化,由莫可名状的惆怅,到漂泊天涯的孤独,再到精神世界的流浪。由此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的情感也在逐步加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