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石文坛]​赵河的随笔《大冶有色的“工匠”楼》

 黄石新东西 2022-09-07 发布于湖北

大冶有色的“工匠”楼

赵河

   近日,在微信公众号“黄石日报”看到这样一则消息,202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选手们在黄石体育馆内展开技能比拼,看到技能大赛的报道,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大冶有色的“工匠”楼。

      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大冶有色为了解决职工住房问题,在下陆大道南边建设两栋共计48套,带有独立卫生间的三屋楼,它的地域名称叫新下陆北村1栋、2栋,这两栋楼在当时那个年代是非常养眼的。居住在这两栋楼的职工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在50年代从全国各地调入有色参与生产建设的“工匠”级技术工人,他们是大冶有色第一代技术工人的“开荒牛”。

大冶有色的“工匠”楼(1栋、2栋)

      他们是八级钳工王德文、八级起重工童彩荣、八级火焊工刘宏范、八级起重工范继华、八级起重工张东能、八级铆工刘文斗、八级起重工程凤山、八级铆工李正先、八级火焊工叶光海、八级泥工施木珍、八级电焊工潘兴君、八级木工郭吉林、八级电焊工李力、八级电焊工周志华(女)、八级油漆工邱志鹏、七级车工崔德本、七级电工余采清等等。他们每个人都有故事,每个人都有绝活。

       回忆是写给岁月最好的情书。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八级钳工王德文叔叔,他是解放前的高中生,建国前在东北军工厂工作,从军工厂到301厂,从301到大冶有色的机修厂,从机修厂到有色技术处的(双革)办公室,从技术处到大冶有色饮料厂。他的人生轨迹就没有离开过机械设备,王德文叔叔常说:“我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 

笔者(左二)与崔德本(左一)老先生在孔雀苑社区学习

我退休后党组织关系转入社区,每次过组织生活时都能遇见一位,1959年入党的老党员,他也是50年代的大工匠,他就是崔德本老先生,他多次向我讲述王德文叔叔的点点滴滴往事。他和王德文共事多年,在东北301厂时他就是工长,王德文技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人很直爽、敢讲真话。1957年他们一起从301厂调入大冶有色的机修厂,机修厂是负责大冶有色各生产单位设备安装以及设备的大、中修生产任务,在那个年代大冶有色的十里厂区、百里矿山的重要设备安装、检修都能看到八级钳王德文叔叔的身影。
崔德本老先生还愉快的回忆起,他和王德文完成军工生产任务的往事。那是在60年代后期,公司接到黄石人民武装部的军工生产任务,要求将现有市人武部的小日本三八式步枪6.5毫米口径,改造成国产七九式步枪7.62毫米口径。公司将这一军工生产任务下达给机修厂,机修厂把这一生产任务落实到金工车间。车间成立了军工生产专班,技术上由王德文负责,他根据图纸上的技术要求,查阅大量枪械方面的相关资料,自制了合金钻头,土洋结合,在较短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了军工生产任务。在70年代初期机修厂,还为我国的国防建设上的需要,组织生产过半自动步枪和全自动步枪,而且每支步枪都通过了上级军工专家组的检验,支支合格。王德文叔叔和崔德本老先生他们是见证者、参与者、更是实施者。在那个年代,王德文叔叔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不光是在有色叫的响,而且,在黄石市也是一位叫的响、响当当的大工匠。那是在70年代,有一次东钢的轧钢机出现故障,东钢的相关领导通过组织邀请了王德文叔叔参与会诊,他去后到现场查看轧机故障情况,然后在图纸上和东钢的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分块排查,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当时在场的技术人员都说王八级不光是动手能力强,理论水平也牛。其实,当一个人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达到一定高度时,他处理故障时的过程,就是一种享受的过程。
在这里我要说的是八级起重工童彩荣师傅,那是1980年,我从黄石轻纺城某企业调入有色冶炼厂仪表站,正好赶上冶炼厂投产以来的第20次停产检修。那样的检修场景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参加检修的有机修厂、动力厂、建安公司、运输部、铜绿山矿、丰山铜矿、铜山口矿等单位检修人员都进入了检修现场,公司机关干部也要参加检修劳动,真正的感受到什么是全公司“一盘棋。”在检修的一天下午我和仪表的吴克玉师傅从检修现场回仪表站,当路过转炉车间主厂房时,看到主厂房拉起了红色安全防护线,吴克玉师傅说这是运行20年的50吨行车要“退休”了。吴师傅说走,我们送它一程,当我们来到转炉车间主厂房安全防护线外时,看到机修厂的八级起重工童彩荣师傅正在现场做最后的一次现场检查,吊装设备是最简单的两个朳杆,两个卷扬机外加一些滑轮组成。这次吊装是要把转炉车间主厂房23米高轨道上的50吨旧行车安全放下,然后将新50吨行车安全吊装到23米高主厂房的轨道上,应该说这次吊装是有一定风险的。当我们看见八级起重工童师傅头戴安全帽、右手拿着小红旗、胸前挂着哨子,看着他的样子,好像是在指挥一场特殊的战斗。当哨声响起所有的岗位都在听从童师傅的指挥,看到他下达的每一个指令是那么果断,每一个手势是那么有力,当我们看到旧行车安全平稳落地,新行车安全平稳落在主厂房的轨道上后,吊装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吴克玉师傅看后说:“看了童师傅指挥吊装就是过瘾。童八级就是童八级!”我和吴克玉师傅说:看了童师傅指挥吊装全过程,就感觉到他是在检修现场组织指挥了一场大型交响音乐会。

笔者(左二)与范继华(左一)老先生交流

在这里我还要说的是八级木工郭吉林师傅,今年开春央视台播放了一部《人世间》的电视剧。这部百万多字的力作是作家用8年时间完成的,今天能搬上屏幕,走进大众视野,最主要的原因是,作品它来源于生活。作品中周秉义的父亲周志刚也是一位大工匠,在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一人舍小家为大家,一人来到大西南参加“三线”建设。周志刚的故事是祖国千千万万个建设工人故事的一个缩影,在大冶有色的“工匠”楼里也有这样一位人物,他就是郭金荣的父亲,大工匠郭吉林师傅,他是一位上海人,解放前他在资本家的工厂里就是一位很有名的木匠,公司合营后,他参加了上海的工业建设,他从上海到韶钢、从韶钢到有色,当祖国“三线”建设需要时,他一人舍小家为大家,一人来到祖国的大西南,一干就是一辈子,当时他最小的儿子还不满周岁。近期我和郭金荣大哥有过几次交流,他说看了《人世间》的电视剧,当看到周志刚的剧情时他都会流泪,因为那里有他父亲的影子,想起了他老人家一人在深山老林的艰辛。如今他不能回报父亲,他要照顾好91岁的老母亲,他说:“母亲健在我不敢言老,以自己的晚年,守护老母亲的晚年,他希望母亲能够健康长寿。到了自己这个年纪,觉得还能回家喊妈妈,见到妈妈是自已的福气和幸运!”这位大孝子郭金荣说的真好。这就是有色“工匠”楼里的故事,这就是有色“工匠”楼里的人世间!
春风十里,不如这里。六十年前的今天,大冶有色第一代工匠们从简易住房,搬进大冶有色的“工匠”楼。六十年后的今天,“工匠”楼的子女们居住在全国各地,这是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岁月催人,最近见到了“工匠”楼里的一位古稀之年的大哥,他在外省居住,他说:“我每次回到黄石,回到新下陆,只要双脚落地就有了回家的感觉,走进“工匠”楼就有儿时的回忆。父辈们留下的工匠精神是我们的财富,愿工匠精神代代相传!回家的感觉真好......”

赵河,大冶有色金属公司退休职工。1959年生于黄石,中共党员,大专文化。当过知青、电工、央企科职管理人员。有文章在《黄石日报》《大冶有色报》等媒体发表。2018年在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铜都忠魂一一赵宽铭》一书中,担任责任编辑。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