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近白塔寺

 攒破烂儿的 2022-09-07 发布于浙江

白塔寺是北京人非常熟悉的名字,因为寺内有一白塔而得名,然它的实名是妙应寺。

妙应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上。始建于元代大圣寿万安寺,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喇嘛塔。早在寿昌二年便建造过一座佛塔,供奉佛舍利以及香塔、佛经等佛教圣物。元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敕令在此基础上重新建造一座喇嘛塔,在尼泊尔匠师阿尼哥主持下经过八年的设计和施工,终於建成了白塔,并随即迎请佛舍利入藏塔中。同一年兴建大圣寿万安寺,范围根据从塔顶处射出的弓箭射程确定,面积达16万平方米。白塔承载了大都城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院在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落成,因位于大都城西,所以又称作“西苑”。从此这里便成为元朝的皇家寺院,也是百官习仪和译印蒙文、维吾尔文佛经之处。忽必烈去世后,白塔两侧曾建神御殿(影堂)以供祭拜。元成宗时,寺内香火极为旺盛,在元贞元年(1295年)的一场特大雷火,烧毁了寺院所有的殿堂,唯有白塔幸免于难。至明代明宣德八年(1433年),明宣宗敕命维修了白塔。天顺元年(1457年),寺庙也进行重建,建成后命名为“妙应寺”,但面积只有1.3万平方米,范围也仅为元代所建佛寺的中部狭长地带。



白塔造型为中国目前所独有。 塔高51米,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为三层方形的须弥座,面积为810平方米,塔身是覆钵式的,像僧人化缘的碗倒扣过来的样子,塔身有13个相轮,为佛教的最高级别,又因此名为“十三天”。清代乾隆皇帝曾命人在塔刹内放置一批镇塔之物,均为佛教的稀世之宝。


相轮顶端承托有华盖,华盖直径9.7米,底部为厚木,上方包有铜制筒瓦和铜板,四周悬挂有36片风铃,此外还有铜制透雕佛梵文字的华鬘。华盖上方为塔刹,塔刹高5米,共有8层,为一座重4吨的鎏金铜制小塔。


现寺内陈列“白塔寺珍贵文物展”,展出了在塔顶内部发现的珍贵的佛教文物,其中有乾隆手写的经咒,精雕细刻的小赤金舍利寿佛,五佛冠和缀有千余粒珍珠宝石的补衣袈裟、五色哈达等,质地优良,工艺精湛;“藏传万佛造像艺术展”共展出元、明、清三朝铜佛、铜鎏金佛造像近万尊,它以空前的造像数量及不同的铸造地域和风格,从一个侧面展现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神奇风韵。



白塔是在入仕元朝的尼婆罗(今尼泊尔)匠师阿尼哥主持下设计和建成。当时阿尼哥刚从西藏来大都,因其为八思巴弟子,并在中统元年(1260年)在西藏建过藏式佛塔,所以获忽必烈重用。



白塔不仅是重要的历史文物,而且也成为中尼两国友好的象征。尼泊尔游客到了北京,包括尼泊尔的国王、王后、首相等重要的官员和国家要员都要参观白塔,作为纪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