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往来寒热,但是临床常见的是“单热不寒”,这怎么办?

 学苑中医 2022-09-07 发布于北京
5.往来寒热解
往来寒热为小柴胡汤的主要适应证之一,《伤寒论讲义》五版教材释为“恶寒发热交替出现”。
方有执进一步从半表半里立论,解释说:“往来寒热者,邪入躯壳之里,脏腑之外,两夹界之隙也,所谓半表半里,故入而并于阴则寒,出而并于阳则热,出入无常,所以寒热间作也。”方氏不但认为往来寒热是寒热间作,并且对寒热的原因做了解释。钱潢注解说:“往来寒热者,或作或止,或早或晏,非若疟之休作有时也。”
验之临床,小柴胡汤证确有寒热交作者,患者往往自诉“一阵冷,一阵热”。临床实际,更多的情况是单发热不恶寒,也无烦渴,介于麻黄汤与白虎汤之间,再结合其他症状,投小柴胡汤,往往得汗而解。还有一种情况,病程较长,无明显的太阳、阳明证,每隔一段时间定时发热,西医对症处理或用其他中药,效果不明显,小柴胡汤多能取效。据此,往来寒热,除恶寒发热交替出现外,尚应补充单热不寒和反复定时发热,才与临床实际相吻合。
不过,若将往来寒热理解为定时发热,必会引起下面一个问题,那就是潮热的问题,因一般将潮热理解为定时发热。
6.潮热解
潮热—症,见于《伤寒论》,《伤寒论讲义》五版教材是这样解释的:“形容发热有定时增高现象,如潮水定时而至。”并进一步指出:“又因潮热多见于傍晚之时,故又叫做'日晡潮热’。”历代注家均同《讲义》。我对潮热有自己的看法,认为潮热即有汗而发热,并非定时发热或定时增高。理由如下:
(1)查《汉语大字典》,潮除指海水定时涨落的现象外,尚有湿的意思,即潮湿。如我们常说的“衣服潮”、“被子潮”等,都是湿的意思,与海水涨落无关。
(2)观《伤寒论》原文,阳明病往往有汗,如:“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可知,汗出是阳明病的常见症状,潮热也就是热而潮湿,汗出而热,正与太阳病麻黄汤证的无汗相对应。我临床上,对于发热的患者,除问诊外,一般多配合触诊,用手摸一摸患者的腹背,或者衣被,干燥者即为无汗,潮湿者即为有汗,对于小儿或神志不清的老人,此法就显得比问诊更重要。
( 3)《字汇·水部》:“潮者,地之喘息也,随月消长,早曰潮,晚曰汐。”根据《字汇》,发热多见于傍晚之时,应叫汐热,为什么叫潮热呢?
(4)《伤寒论》条:“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发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潮热后再注明发作有时,可见潮热不是定时发热的意思,不然此条就犯了“凯旋归来”这样的错误。
(5)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常人的体温,早晨最低,后逐渐上升,至午后达最高峰,发热的患者,同样有上述规律。午后体温上升这一现象,是生理现象,不足以作为阳明病的辨证要点。
(6)在《伤寒论》中,潮热多与谵语并见,为承气汤的适应证,热病发展到神志不清,已是危急关头,自应当机立断,速战速决,稍有迟疑,必变症蜂起。若如《讲义》所释,潮热如潮水定时升高,那至少要观察两三天以上,不然怎么会知道是定时发热呢?用药如用兵,疾病已发展到谵语的程度,还有这样的机会吗?若将潮热理解为潮湿而热或有汗而热,即为现病史;若理解为定时发热,则是既往史。我们临床遇到发热谵语的病人,不立即处理,还要观察几天,看一看他是不是定时发热,有这种必要吗?所以任何的解释必须为临床务服务,凡不能指导临床,或者与临床实际不相符的解释,一概不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