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勤奋在天赋面前一文不值

 速读速记 2022-09-07 发布于河北

勤奋在天赋面前一文不值。

看起来是不是很反动?

简直可以说是荒谬,你会找到各种理由来反对这个观点。

不过呢,也没什么用,事实上,这就是个普遍规律。

只不过,很多人一辈子也不一定能找到自己的天赋是什么;还有一些人又懒得思考自己拥有一点成绩的原因;更有一些人声称只有勤奋才能改变命运。

说到底,大多数人只是个普通人,天赋一般,企图心一般,自律能力一般,生存资源也一般。问想改变命运过好日子吗?

回答想。

可是一旦落实到行动上,大家的差别就显现出来了。

有的只是想想,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有的开始干的热火朝天,但是一旦遇到困难就马上开始退缩,直到放弃目标。

有的三分钟热度,即使没遇到困难,也觉得没意思,很快放弃了行动。

有的干了很久,觉得长久干下去没意思,就放弃了。

有的觉得挺好想长期干下去,怎奈长路慢慢,慢慢成了孤家寡人,也坚持不下去了。

有的是遇到了瓶颈放弃了。

有的是看别人放弃,结果也放弃了。

有的人是承受不住压力,放弃了。

关于放弃的原因,咱们都可以列举1000个放弃的理由了。

难道放弃就真的不好吗?

其实,也不是。

从某种角度来说,坚持和放弃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让自己更好。

但是它有个前提,是你是站在长远角度说的,还是眼前角度说的?

你是站在内心深处的角度思考的,还是趋利避害的一种本能下意识?

有人说了,你确定这是一个前提?

哈哈哈哈哈,对,就是一个前提,只是维度不同。

大多数时候,我们思考问题,总是习惯性的凭着感觉走,要么好奇心泛滥,看什么都觉得有意思想学;要么就是干什么都兴趣缺缺,提不起精神。

很少有,从小就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

可是一旦知道自己要什么了,那么发挥出天赋来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因为天才不常见的问题,大家一般也不了解天才是什么样的。

举个例子,《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乡试考了第三名,当时江西省有1万多人参加,只录取了109人。即使是第三名也算是万里挑一了。

小时候,宋应星跟比自己大十岁的哥哥一起在学馆上学。老师要求每天至少要读七篇未学过的文章。一天,宋应星贪睡起得晚,他哥哥已经背熟了老师指定的内容。

老师正要罚宋应星,突然发现宋应星竟然能够流畅地背诵出全部文章。

老师问他是怎么做到的。

宋应星回答道,早晨兄长在背诵文章时,我恰好梦中醒来,听他读了一遍,就熟记在心了。

看看,这就是天才啊。

不过,因为碰到了万历十五年,前后开始乱了,纵使是个天才,也终究没能有更大的作为。

另一个关于曾国藩背书的故事也很有名。

相传曾国藩小时候很笨,背书总是很慢。

好在曾国藩很勤勉,不背过绝不休息,所以学习倒也说得过去。

一天他屋里来了一个小偷,本想等曾国藩休息了偷点东西。

哪成想曾国藩在那儿,一篇课文背了几十遍还是背不熟,小偷都睡了一觉了还在哪里背。小偷急了,说你别背了,我都听会了,你怎么还不会。

这个故事大概率是杜撰的,曾国藩小时读书很是灵光,23岁就已经中举。

曾国藩的爹读书确实不行,50岁才中个秀才。

但是,培养的儿子们确实很争气。

宋应星的老爹也是如此,读书真不行,两秀才也不是,但是培养的儿子们却很优秀。

那么,回到开头,你认为这些人靠的只有勤奋吗?

勤奋只是最基础的要求之一,你结果哪个有作为的人是不勤奋的?

只不过大家勤奋的方面不一样而已,有的勤奋在行动,有的勤奋在思想。

普通人是勤奋在空想或者内耗,要么就是没有什么目标乱动。

发现自己的天赋,你就成功了一半,简单听话照着做,你就成功了另一半。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