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斩明(6)/屯门岛大捷:名动天下的世界超一流舰队,却输给了装备落后的明军

 半城湖之缘 2022-09-07 发布于安徽


(明朝御史 形象)

明武宗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

御史邱道隆和御史何鳌分别向正德皇帝朱厚照上了一封奏折,要求皇帝派兵驱逐葡萄牙人。

葡萄牙人,那时节也被叫做佛郎机人。

很显然,这两道奏折上的时间已经有点晚了,因为葡萄牙人早在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就已经开船来到了明朝的海岸线上,并且占据了屯门一带。

不过,这倒不是御史们检举不力,报告太晚,因为屯门当地军事将领们早就和葡萄牙人动过手,当地的官僚们也早就照会过朝廷,请求皇帝的旨意。

按说这种外敌入侵,敌人都打到家门口的事儿,换做成祖朱棣,宣宗朱瞻基,乃至于留学生朱祁镇这样的皇帝,他们必然是一个健步就冲上去了,搞不好就得御驾亲征,但偏偏当时的正德皇帝是个思维跳脱,不走寻常路的人。

御驾亲征我征过,江南水乡我玩过,天下间奇珍异宝我都曾爱不释手,最终也都弃如敝履,但烫了头的葡萄牙人我还真没见过。

皇帝天性爱玩,一听说大洋彼岸来了葡萄牙人,十分感兴趣,一直想要了解了解,所以多年来的时间,并没有采取措施,或者派兵征剿,而是打算时间富裕了之后,专程去一趟屯门,拜会一下葡萄牙人。

(明武宗朱厚照 画像)

不过,这个愿望最终没能实现,因为一年之后朱厚照就在清江浦落了水,没两天就驾崩了。

新上台的明世宗朱厚熜或许也是个爱玩的人,但他的玩绝对不是这种流于表面的东西,新皇帝对于葡萄牙人的悍然入侵,是不能接受的。

新皇登基,尊严不容侵犯,你们葡萄牙人算什么东西?敢在我眼皮子底下闹事儿?

接了堂哥朱厚照班的朱厚熜顺手也接手了朱厚照遗留下的工作,他立刻下旨,要求当地官员组织兵力,把葡萄牙人赶回老家去。

并且,皇帝特别交代,这件事儿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要是打了败仗,到时候流放三千里,可别怪我提前没告诉你。

看得出来,朱厚熜对这件事儿十分上心,而他这么上心的原因,并非只是因为他想快速地肃清侵略者,其中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急需一件拿得出手的成就来让自己在朝堂里站稳脚跟。

以杨廷和为首的这帮大臣们之所以敢这么肆无忌惮地欺负自己,就是因为自己初登帝位,根基不稳,没有威信,而如果能在沿海战场上取得成就,就能确立自己在朝廷里的主导地位。

(明世宗朱厚熜 画像)

退一步讲,就算不能确立主导地位,至少也能在有意无意间告诉大家:

我朱厚熜不是吃素的。

于是,在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这个时候朱厚熜已经即位),广东海道副使汪鋐临危受命,肩负起了驱逐侵略者的重任。

汪鋐,字宣之,南直隶徽州府婺源县人,弘治十五年登壬戌科殿试二甲,为人刚正,性格直率,素来勇武,虽然名气不大,但也算是个秉公执正的臣僚。

汪鋐的官职全称,是叫做提刑按察使司巡视海道副使,这个官呢,是明朝在沿海地区设置的主管海防事宜的文官,是文职,主要的工作范围,是贸易和外交,品阶是正四品。

文职武干,对汪鋐来说,这还是头一回。

不过,皇帝不管你是文官还是武官,既然把工作交给了你,你就得尽心尽力地给我干好了。

所以,在得到皇帝任命的第一时间,汪鋐就开始积极地打探消息。

对,是打探消息,而不是立刻举兵跟葡萄牙人打起来。

明王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虽然没有清王朝那么严重,但其实也差不到哪儿去,大明军士,包括汪鋐本人,对葡萄牙人,对整个西方世界的军事发展都是知之甚少的。

他们用枪还是用炮,用什么枪,用什么炮,枪能打多远,炮能轰多远,全都两眼一抹黑,啥也不知道。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汪鋐虽然平时看得都是圣贤书,学的都是大道理,但在大战之前评估一下敌我双方的实力,做好完全的准备他还是明白的。

(今天的屯门码头)

可不打听不知道,一打听吓一跳,截止到正德十六年,葡萄牙人已经在屯门盘踞了将近十年的时间。

这十年里,他们盖房子,修工事,挖战壕,造兵器,俨然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屯门的主人。

葡萄牙船(军)队的领导人阿尔瓦雷斯更是带兵有方,机灵狡黠,是个十分难缠的对手。

并且,葡萄牙人制造了庞大的战船,战船上还配备了射程极远,命中率又相当高的火炮。

消息打探完了,但汪鋐却并不着急开战。

中国人打仗,讲究先礼后兵,所以汪鋐派人送去信件,要求葡萄牙人尽快撤离,并且在信中表示不要不识时务,敬酒不吃吃罚酒,你们现在收拾行李回家还能保留体面,如果被我汪鋐逮到了,保证叫你们没有好果汁吃。

好话也说了,压力也给到了,但葡萄人一连几天装聋作哑,既不回信,也不撤离,压根就没打算搭理汪鋐。

汪鋐怒了,想当年老子也是金銮殿上的二甲进士,就是当时的弘治皇帝也对自己报以十分亲切的关心和问候,你们葡萄牙人不过是不讲礼数,没有素质,在我们明朝沿海犯下滔天罪行,恶行累累的侵略者,你们有什么可牛的?

先礼没有效果,我汪某人就只能后兵了。

事实证明,汪鋐是个十分勇敢的文官,他率领明军对葡萄牙人的船队发起冲锋时,总是身先士卒,冲在最前边,顶着葡萄牙人的炮火大喊“兄弟们跟我上”,而不是躲在最后边大喊“兄弟们快上”。

这是真的出来打仗的,而不是出来混军功的。

(海战)

有如此英雄无畏的指挥官,明军士气大振,大家一鼓作气,全军冲锋,但却遭到了葡萄牙人的顽强抵抗。

葡萄牙人的坚船利炮不是吹的,船体坚固,极难攻破,船上的火炮射程远,杀伤力强,汪鋐的军队损伤惨重,败下阵来。

第一次进攻,就这么失败了。

不过,汪鋐是一个很有韧性的人,虽然打了败仗,但他并不气馁,他认为,之所以会失败,原因不在于自己的指挥有问题,或者是明军不够勇敢,而是因为双方的武器配备差距太大了。

汪鋐所指的武器配备,不外乎两样,一是葡萄牙人的船,二是葡萄牙人的炮。

葡萄牙人的船,又叫做蜈蚣船,船的两侧有成排的桨橹,船身狭长,两舷各置桨数十支,滑动起来可以说是无风举桨,起风扬帆,速度奇快。

又由于葡萄牙人的船通常刷成红黑相间,所以远远看去,正如多足的蜈蚣在水面上疾行。

(蜈蚣船 形象)

而葡萄牙人的炮,叫做佛郎机炮。

相较于明朝的火炮,佛郎机炮最大的特点在于炮身轻便,易于移动,装填简单,并且还能连射。

朋友们,在那个时代能连射是什么概念,那纯纯就是古代加特林呐。

明朝的船,大部分是小船,战事吃紧时,甚至连渔船也能拉来凑数,而明朝的火炮,虽然威力在某种程度上比佛郎机炮更大,但威力大的副作用是火炮笨重,装填繁琐,人家佛朗机炮都打了一梭子子弹了,明军的大炮第一枚炮弹刚刚上膛,这么一比,差异显而易见。

并且,即便是这样笨重的火炮,也大部分都在明军三大营中的神机营中,不是汪鋐一个海道副使就能随随便便能调得动的。

说白了,汪鋐当时面临的情况只有一句话:面对强大的敌人,没有装备支持,没有后援,无论遇到什么难题,你汪大人自己想办法。

您还别说,汪大人还真有办法。

在第一次进攻失败后,汪鋐重新制定了作战计划,他舍弃了船队中的大船而只留下五十艘小船,在这五十艘小船上,汪鋐事先装满了易燃的油料和柴草,然后在正面交战的过程中,放弃远程对射,而是指挥小船全力向葡萄牙人的大船撞击,葡萄牙人没想到明军会用如此不要命的方式发起攻击,躲闪不及,小船纷纷撞向大船,并在撞击的一瞬间引燃柴草,大火随即蔓延至葡萄牙人的战船。

(葡萄牙人惨败)

为了策划这次攻击,汪鋐甚至算准了当天刮的是南风,火势必然越来越大。

诸葛亮借东风是真是假有待商榷,毕竟那只是三国演义中的记载,而汪鋐汪大人今天借来的雄雄南风,却在葡萄人的耳边呼呼作响,真的不能再真了。

果不其然,葡萄牙人的几艘大船被明军的小船点燃,船上葡萄牙士兵方寸大乱,汪鋐又派人潜入水底,结结实实的把葡萄牙人的大船凿了几个大窟窿。

这回好了,船身着火,船底进水,在这样冰火两重天的袭击下,葡萄牙人只能仓皇驾驶船只逃离明朝海域,屯门,也就算是收复了。

看来,在西方已经逐渐进步的科技面前,中国人民古老的生存智慧和战术兵法,仍然发挥着作用。

(汪鋐 画像)

在十五世纪末期开启人类“大航海时代”的葡萄牙,曾经一度在全世界五十三个国家建立了殖民地,广泛地分布在亚非拉三大州。

他们的风帆巨舰雄壮威武,佛郎机炮名动天下,一艘艘蜈蚣快船扬起的风帆足可遮天蔽日,整个世界都能听到葡萄牙人起锚的声音。

但现在,他们只能驾驶着一边着火,一边漏水的破船快速驶离明朝海域,生怕又有不要命的明军小船撞上来。

看着葡萄牙人的船队越走越远,逐渐消失在海平面上,汪鋐的心情百感交集。

灶田拨卤当秋日,渔艇牵篷向晚风。

回首长歌无尽兴,天高海阔月明中。

那一刻,金黄色的太阳为汪鋐加冕,奔腾的海水为汪鋐欢呼,那一刻的荣耀,你知道,也只有,你知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