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由李咏离世谈谈生命的惯性

 坤德拉 2022-09-07 发布于江苏

我对李咏的印象,依然保留在青少年时代的节目当中,他幽默自信、简单风趣的谈吐,让人过目不忘。幸运五十二和非常六加一在一段时间内伴我成长,给我快乐。可惜的是曾经如此著名、看起来永远年轻的熟悉面孔再也不会出现在直播节目中了。

李咏离世的爆炸性影响恐怕就如之前的央视新闻联播主持人罗京的去世一样,人们在悼念亡者的时候,也提醒着自己和身边的朋友们注意身体,保持健康。传递早已腻烦的话题,健康是一,其他是零。这一点我是深表认同的,但是在实际的执行上,总是慢上几拍。普通人如我一般,对运动和健康的重视其实也往往容易陷入运动式的,口号式的活动。悼念完了之后,基本上还会按照老路子继续,睡前想法千千万,醒来还是接着干。

癌症让人们闻之色变,其实这种疾病离人们的生活并不遥远,有数据显示每6分钟就人确诊患上癌症,癌症在将来将会是一个常见病种存在,其实也未必向现在这样谈癌色变。但是我要说的不是对癌症的麻木和妥协,而是对生命的抗争,不是明星的普通人拿什么来跟重大疾病作斗争。一人患上这种“不治之症”,一般家庭倾家荡产的例子太多了,不胜枚举,很少家庭能过拥有李咏这样的最后的结局。即使明知道治愈率不高,李咏的家人仍旧能够远赴美国,在世界上排名顶尖的医院治疗17个月。这种为了康复而作出的抵御风险的能力和财力,也可以是人间典范了。这就是为什么很少看到普通家庭的人们没有去美国治疗的原因,一个去程的船票就把机会完全阻断了。

现在看起来是国民富了,但是实际上却往往不是这样,我仍然觉得很多人是不健康的,对生活产生下的意外事件抗击风险为零。最坏的结果到来时,多数人往往一副听天由命的状态,一句“我又能怎么样?”把自己甘愿放到了尘埃里。低在尘埃里的人们显然不会有李咏的机会,尽管李咏癌症治疗失败,但仍是跟生命做了一回抗争。他在得知生命惯性下降的途中,进行了奋力一击。只是运气实在太差了,无法阻挡生命体自己的惯性,最终殒落天外。

生命的惯性在30-40岁之间基本形成,如果惯性加速,那40之后基本上还是成上升的状态,即使缓慢,也仍旧是上升的,而如果在40岁之后是下降的,那就是狂风暴雨电闪雷鸣的飞流直下,势不可挡。我们如何经营这种良性惯性和避免这种下降趋势,是实实在在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命题。比痛惜名人离世、呼吁健康重要,那就是不能停止奋斗,忘掉安稳。

人们究其一生都在追求安稳,而实际上,在这个社会上安稳从不存在。一份调查报告显示 planning只占人生的20%左右,而人生中更多的是不可知。追求安稳,即代表默认了生命的惯性,只是当这种惯性不再朝上甚至齐平的时候,才是摆在每一个人面前应该面对的现实。 追求财富和保持健康的体魄一样,从来不是罪恶。有的人即使经历过一些教训,但是仍旧没有体会到生命的变幻无常的常态。身体健康其实是个综合因素,患病与否其实也往往是不可控的,而创造一个尽量体面的离开,在当前的环境下应该还有一些办法。

随波逐流也是一种惯性,但是我觉得趁着年轻,为自己打造一个惯性也不失为一个合适的选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