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人间 | 去塔沟的朋友

 坤德拉 2022-09-07 发布于江苏

若说港台片、古惑仔系列电影从文化上感染了一大波血气方刚的青少年,那么大大小小的健身房则无疑是培养尚武青少年的训练基地,那里总有人去过塔沟武校。据说多的的时候,武校同时期有几十个来自我们那里,在南门读书的人,不管承不承认,总有几个去塔沟的朋友。

塔沟学校其实名气很大,常年登上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也是培养武打冠军的摇篮,但是在那个年代之前在本地并不出名。只是一时之间,突然被几个不赚差价的中间商老乡,看到商机,后来在各个中学或者街上贴出广告,横幅等,编上几句招生的顺口溜,说什么一入少林,终身少林;少林武术,天下无双;要想陪老乡,就去少林塔沟;去塔沟,学真武术等,招了不少人过去。

要知道本地向来尚武,武校也有多个粉丝,我本人就是之一,其实很早就是,虽然我单薄的体质弱不禁风,但就是耐不住喜欢那种打打杀杀的气势。人在很小的时候,极容易被影视剧的打打杀杀的氛围吸引和感染,看了之后,还会尝试按照那些动作进行比划比划,这个特点,后来在黄飞鸿时期几乎达到顶峰,再近的就是叶问系列了,这是时隔多年又刮起一股武术风。

那会假期中间,主要是暑假,冬天不练,看到有老师教武术,就急吼吼的回家跟父母哭着喊着要学武术,还说什么学武可以强身健体,报效祖国,看我这么瘦,就是因为没有练武导致,其实还是要练武的钱。父母耐不住我连续几天软磨硬泡,最终答应了我。但那会也只在学校跟着教练或者没有事情干的体育老师学。

不管学不学,那必须整一条宽松舒适的裤子,当地话是pao裤,这裤子也没有什么稀奇,那会不管有没有练武,其实夏天都会有一条,老年人、青年人,这裤子不是买的,是要到裁缝店做的。一条薄薄的单层白色纯棉的裤子,如果讲究,是丝滑的材质,然后腰部一个松紧带,裤脚也是松紧带。实在弄不清楚,可以回头看看叶问穿的那种,只是鞋子不是那种衲底的布鞋,而是一双单的运球鞋,上身就是一个套头衫,或者背心,这就是那会小伙子们练武的标准服装。训练地方在大多在学校的操场和附近的广场,跟现在差不多。老师开心时带几个简单的器械,其他时间,就是一个长棍子或者其他什么的。

本地尚武的风气一直在,只不过在南门或许更浓一些。有一些人觉得这样实在不成体统,老师只在假期教武术,平时上课,无法参加,对此恨恨不平。有几个平时看起来也像是混社会,不是被人打,就是打人,回家还不敢跟父母说,回去说了,可能还得被打一顿。有几个中毒太深,觉得当前的学校学习没有什么意思,而生活应该有无限可能,总想着要干一件大事,直到后来,再也无法在教室里安心坐下来了。初三读完,索性几个人一聊,一不做二不休,要去少林寺,学真正的功夫。

于是乎,几个人通过多方打听,找到河南嵩山,然后才有在嵩山的趣事,如下这些故事,大多来自我那去过塔沟的朋友。

他说嵩山少林寺那是什么地方,哪是这些半大的孩子说进就进的?但嵩山那山脚有不少民办武校啊,塔沟武校就是其中之一。他们这些孩子们阴差阳错进了塔沟,进去之后,拜师环节也不像影视剧里那样激动人心,也没有那多环节考验,好像只要交了钱就能进去。

交过钱之后,大多被编入新班,然后跟着大队一起进行压腿、跑步、练拳训练等等。这种训练开始觉得好奇,终于进入正规队伍了,但是接着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每日的训练成了负担,简单的动作需要反复做,又累又饿,动作不到位,教练棍子就上身了,打在身上都是印子。

你想,那些能够当上教练的也是年轻小伙,经过几年训练,无论是体力和耐力上,胜过绝大多数刚来的小伙,虽然来之前,在学校或者当地的小朋友圈子里,横行霸道,可哪经得起这样打。看打不过,又是自己找来的,只好老老实实的安下心来再说,至少待满3个月吧。

前去学武的人,本想着去学些本事,回去接着教训那个欺负他的人,要知道不是冤家不聚头,回去一看,那不是他么?心里一咯噔,草,坏了。原来指望去学校学习本领回来揍他的,结果谁知道那人不知道怎么回事,也跑塔沟武校来学武了。得,看样子是这里是揍不成了,等回去再揍他。

不过仇人见面甚是眼红,正巧也被发现了,只是因为在外地,被人管着,也不敢贸然乱动。那人看到后也是一愣,原来英雄所见略同啊,但开始装作不认识,继续这样闷着头训练。不过,到底是老乡,从一个地方来的,不几天就又熟络起来。后来啊,听说去过塔沟的人,又玩一块去了。

他们在塔沟白天学武,晚上休息,有时也训练,但也有时被突然从被窝里喊起来,然后一窝蜂的上车。人在车上,趁着夜色也不不知道拉到什么地方,在车上,每人发根棍子、铁锹什么的,领头的说到地方下来就打,听到声音就跑回来。

车子到了一个地方,人全部下来,对面也是一群人,手拿器械。双方合计大概上百口人,二话不说,直接开打,不管能不能打,也只能跟着上。一顿乱打,打的乱了,实在分不清,有时连自己人也打。在听到集合声音后,人全部撤退到车子上,连夜摸黑回去。这是搁以往,现在真是不敢想,不知道是河南风气如此,还是也多少受到港台武打电影影响。

后来又遇到其他老乡,怎么特搁这儿了?那老乡回道,别说我在这会,我搁家把人打坏了,没地方去,就到这里来了。哦,这样啊,听说这里有二十多个来自我们那块的,没有一个超过十五岁。后来那些去武校的人都陆续回来了,只有个别几人留下,现在做了教练.听说拿过也有拿过名次。

塔沟武校和港台片的双向结合,大约影响了那时的学风,这种风气甚至也已经传到年纪更小的人那里,在小学里漫延。但那会没有现在的意识,老师、家长管了也不听,实在拗不过,也没了耐心,在小学毕业还是去了塔沟。那会去塔沟,就跟后来一批人无法进入公办大学,上民办大学一样,只是太早了一些。

不过庆幸的是,那会去塔沟武校的人,现在大多数回归正常生活,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力之一,在普通的岗位上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当然,他们每人,都曾有一个热血的青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