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土地革命13大根据地之湘赣革命根据地发展史详细版01

 兰州家长 2022-09-07 发布于甘肃

一,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

湘赣革命根据地,也称湘赣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之后,在湘赣边界地区领导创建的第二个重要的革命根据地,拱卫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战略左翼。

文章图片1

1931年10月,中共湘赣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和湘赣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莲花县花塘村召开,正式成立了中共湘赣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王首道、任弼时先后任省委书记,袁德生、谭余保先后任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省委、省苏及省直机关均驻永新县城。至此,以永新为中心的湘赣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根据地包括赣江以西、株萍铁路和袁水以南、粤汉铁路以东、大余以北的湘赣两省边界,包括湖南的茶陵、攸县、酃县、醴陵、末阳、资兴、郴县、桂阳、宣章9个县及长湘区委,江西的永新、宁网、莲花、安福、遂川、吉安、萍乡、新余、宣春、峡江、分宣、上犹、崇文、万安、信丰、大余等16个县,共计25个县、2.8万平方公里土地、100万基本苏区人口,与赣东北、湘鄂赣等根据地互为掎角,有力地拱卫了中央苏区的战略左翼,在中国革命战争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文章图片2

二,湘赣革命根据地各军事机构

1【湘赣军区】

湘赣红军经过一年多的艰苦战斗,数量有了很大发展,战斗力有了很大提高,到1931年底,独立第1师发展到近3000人,枪2000多支;独立第3师800多人,枪600多支。各县都组建有独立团或独立营、警卫营(连),有的区、县还另组建有游击队,这些地方武装已发展到5000多人,枪1500多支。赤卫军、少先队等群众性武装也有很大发展。湘赣红军及地方武装的发展壮大,迫切需要加强统一领导。

1932年1月底,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在永新城成立了湘赣省军区总指挥部,直属中央军委和湘赣省委领导。总指挥(司令员)张启龙,副总指挥(副司令员)李天柱,政委甘泗淇,政治部主任于兆龙,参谋长冯达飞。总指挥部内设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卫生部、直属队,下设;

第一分区指挥部,指挥李天柱(兼),政治委员苏杰,管辖茶陵、攸县、莲花、萍乡四县地方武装;

第二分区指挥部,指挥莫文骅,政治委员徐建,管辖新余、峡江、宜春、分宜四县地方武装;

第三分区指挥部,指挥刘子奇,政治委员张平化,管辖酃县、宁冈、遂川三县地方武装;

第四分区指挥部,指挥刘克云,政治委员肖五仔,管辖上犹、崇义、赣县、南康四县地方武装;

军区直属永新、安福、吉安三县地方武装,红军学校第四分校(以河西教导队为基础成立),校长冯达飞,政治委员李朴,教育长杨茂,政治处主任袁任远。红色警卫团、永新独立团、安福独立团、泰和独立团、遂万泰游击队、湘南游击队和醴陵游击队。还直辖独立1师、独立3师、红8军、红6军团等主要武装部队。

2月,根据中革军委的指示,湘赣红军独立第1师和独立第3师在永新县里田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以下简称红八军),全军共两个师约4000人,枪2800多支。当时没有设立军的领导机关,而以独立第1师师部兼军部,独立第1师师长李天柱,政治委员王震兼代红八军军长、政治委员,谭家述兼代参谋长,袁任远兼代政治部主任。红八军列入红三军团建制,成为中央红军的主力之一。同时,还抽调茶陵、萍乡、莲花等县的独立营各一部共600余人,组成新的独立一师,由侯梯云同志任师长,陈韶同志任政治委员。这时,整个湘赣苏区的武装除各县游击队外,有1个军,2个独立师,5个独立团和7个独立营,总共武装人员13727人,枪6468支,为彻底粉碎敌人第四次“围剿”奠定了基础。

5月,中共湘赣省委和湘赣军区,决定以茶陵县地方武装为主,从军区直属队和独立第1师各抽调一部,加上湘南地方武装,合编为新的独立师,谭家述为师长,曾毅之为政治委员,谭牛山为政治部主任。全师共两个团,800多人,枪500多支。

6月15日,在上犹县营前镇组成独立第12师,以叶长庚为师长,魏恒为政治委员,童山为参谋长。该师刚成立时,只有500多人,主要是赣南的地方武装和红七军在崇义留下的部分伤病员。组建后,先后在上犹、崇义、南康、赣县等地开展游击战,发动群众,扩充兵员,不久就发展到1800多人,编为三个团(即第34团、第35团、第36团)。

7月初统计,军区所属红八军调走后,军区红军兵力;7896人,枪4493支,迫击炮4门。

11月,新独立第1师编入红八军为第23师。不久,抽调茶陵独立营及莲花、萍乡两独立营一部,又编成独立第1师,全师约600人。

12月,组建四个分区指挥部,茶陵、莲花、攸县、萍乡归第一分区指挥部新喻、峡江分宜、宜春归第二分区指挥部,遂川酃县、宁冈归第三分区指挥部赣县、上犹崇义归第四分区指挥部。

1933年4月,湘赣地方武装重新整编,以吉安、永新红军独立团组建湘赣军区红色警卫师,以分宜、新(喻)峡(江)红军独立团组建湘赣红军独立2师,以萍乡、莲花、攸县红军独立团重建湘赣红军独立3师。归第三分区指挥。

春,茶陵、莲花、永新、宁冈四县边区司令部在梅花山寨挪下成立,王光泽任司令员

6月1日,湘赣军区红军独立12师编入红8军,撤销该师番号。中旬,根据中革军委命令,湘赣红军与湘鄂赣红军合编组成红军第六军团。湘赣红8军改编为红六军团第17师,萧克任师长,湘赣省军区政治委员蔡会文兼17师政委;下设3个团,合计4500余人。湘鄂赣红16、红18军分别改编为红六军团第16、18师。红军军官学校第4分校划归红6军团领导。军团领导机关当时尚未建立,军团首先由红17师首长兼。军团组成时,中革军委还将湘鄂赣的红十六军改编为红16师,打算把它调归红六军团建制,但未实现,仍然留在湘鄂赣根据地。军团直辖部队当时实际是红17师(含49、50、513个整团)和红18师的52团。

7月底,警卫师及独立1、2、3师在永新分别改编为警卫团和独立第1、2、3团。

8月初,湘赣军区又以酃县、遂川、赣南独立营组建红军独立第4团。

1934年1月,红17师奉命北上,远征南浔路,配合中央红军作战,留下18师坚持湘赣斗争。当时只有52团一个团。下旬,湘赣军区将转移到湘赣苏区的江西军区独立3团和公略警卫营与茶陵、永新独立营整编为红18师第53团,团长谭家述。

3月, 红16师于沏阳县的浏阳坳将第50团暂时编入第49、第51团。红16师回幽居根据地活动。红17师继续南下,向湘赣根据地转移。

5月,将吉安、泰和、遂川地方武装合编为红军独立第5团。红17师恢复第50团建制,仍辖三个团。

7月下旬,在永新坳南牛田村组建红18师54团,人员达1200多人。(后该团在黔东大广战斗中损失严重,9月番号撤销,人员分别编入52、53团)。红18师也管辖了3个整团,此时全军团共达到9758人。同时,以遂川、万安、吉安地方武装整编成第5军分区指挥部。

8月,中共湘赣省委决定,将各军分区所辖的红军独立团改由军区直辖。此时,湘赣军区由彭辉盟代司令员,任弼时任政委,徐德任参谋长,贺友仁代政治部主任。下辖:

警卫团,文冠球任团长;

第1军分区指挥部(辖独立1团),周杰任司令员;

第2军分区指挥部(辖独立4团、酃县独立团),叶长庚任司令员,王金山任政委;

第3军分区指挥部(辖独立2、3团),彭辉盟任司令员;

第4军分区指挥部(辖万泰独立团),吴志高任司令员,彭桂林任政委;

第5军分区(领导人不详,辖独立第5团);

红6军团(辖红军学校第4分校、17师、18师),肖克代军团长,王震代政委。

8月初,红六军团全体指战员在红独立第4团的引领下,秘密离开牛田地区向遂川方向前进。连续突破敌军4道封锁线后,到达湖南桂东县的寨前圩。12日,全军团在寨前圩召开连以上干部的西征誓师大会,庆祝突围胜利,任弼时代表中央正式向外公布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和军团领导成员。萧克将军后来回忆说:“红六军团突围西征,比中央红军长征早两个月,为中央红军长征起到了侦察、探路的先遣队作用。”

湘赣主力红军突围后,除独立第五团外,第一、二、三、四团分属4个分区。一分区和一团活动范围是永新、安福、莲花边境;二分区和二团活动范围是分宜、新余一带;三分区和三团活动范围是安福、萍乡、宜春等地,以后又转移到湖南攸县、陵一带:四分区和四团活动范围是吉安、泰和、遂川、宁网和湖南的邮县、桂东一带;独立第五团直属湘军区指挥。5个独立团和军区直属队共约3000人。其中独立第五团1000余人,独立第四团600余人,独立第一、二、三团和军区直属队,分别为三四百人不等。加上遂川、莲花、具等地的游击队,吉水游击队和茶陵独立营,总共也只有5000人枪左右,而且被敌人分割在十几块小区域内,力量分散,联系因难,粮食缺乏。当时作为湘赣边区最高导机关的省委,亦只直接掌握一个团的武装,其余部队都被隔绝,无法联系。

当时,盘踞在湘赣边区的国民党正规军有驻吉安的李云杰第二十三师,驻安福的李抱冰第五十师驻遂川、泰和的罗霖第七十七师,驻莲花的王东源第十五师;在靠近边区的湖南茶陵还驻有朱耀华第十八师。反动地方武装有驻安福莲花的江西保安十团,驻新余、分宜的江西保安六团,驻萍乡的江西保安四团,另外还有还乡的恶霸地主组织的民团等,共计六七万人。他们采取步步为营、堡垒推进的战术,在湘赣根据地四周形成了一个大包围圈。

1935年2月,湘赣苏区遭到国民党军红军独立1团打散,独立3、5团受到很大损失,余部在中共湘赣省委领导下继续斗争;独立4团余部编入湘粤赣边游击队。

4月,全区武装只剩900余人。

6月,全区红军和游击队只剩100余人,原军区司令员彭辉明、继任省委书记林瑞笙等许多领导人相继牺牲;省委书记陈洪时等少数人投敌叛变,余部分散在萍乡以南、宁冈(今井冈山市)以北、安福以西、攸县以东山区坚持斗争。

7月,谭余保在莲花县棋盘山主持召开干部会议,总结了经验教训,决定以保存力量为原则,依托武功山分散建立游击根据地,开展群众性灵活机动的游击战争;湘赣军区番号撤销,并成立以谭余保为书记的湘赣临时省委和以曾开福为司令员、谭余保兼政治委员的湘赣游击司令部。随后,收拢失散人员约300人,分编为3个大队(后增加到4个大队和1个教导队),并以大队为单位分散活动于永新、莲花、安福、吉安、分宜、攸县、茶陵等县。经一年半的艰苦斗争,建立了以武功山为中心的方圆约400千米的茶(陵)攸(县)莲(花)、攸(县)醴(陵)萍(乡)、萍(乡)宜(春)安(福)3块游击根据地。

1936年12月,湘赣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湘赣红色独立团,段焕竞任团长,刘培善任政治委员,各大队改为连。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陈毅于10月到达九陇山找到红色独立团,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与国民党合作抗日的指示。

11月,红色独立团400多人集中到莲花县神泉整训。

1938年1月改编为新四军第1支队第2团第1营。

文章图片3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2【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

1932年3月14日,根据中央指示,湘赣省委以红军独立第1师和第3师为基础组成了红8军。李天柱兼代军长,王震任代政治委员。因李战伤未愈,归红三军团指挥。下辖独立第一、独立第三两师,共约四千人,军部由独立第一师师部兼,没有专门设立军的领导机关。独立第一师师长李天柱,政治委员王震兼代红八军军长、政治委员。

10月,中央派蔡会文、萧克到湘赣领导军事工作。11月,在吉安的天河进行整编,正式成立红八军领导机构,由蔡会文任湘赣军区总指挥兼红八军政委,肖克任军长。组建了军部,从第1、3师抽出的部分工作人员组成,并设立了军医处,将两个师的政治部合编为军政治部。部队也进行了改编,独立第1师改为第22师,3000余人,2000支枪。由谭家述任师长,王震任政委。独立第3师改为第24师,1500人,650支枪。由戈勇任师长,胡楚父任政委。新独立师编入红八军为第23师,700人,由杨茂任师长,谢国喻任政委。全军下辖三个师5000余人,4400支枪。

1933年6月15日,红8军于江西永新县列宁场缩编为红军第17师,下辖第49、第50、第51、第52团。6月,奉中革军委命令,湘赣苏区的红军组成红6军团。8月12日,红6军团在湖南省桂东县正式成立。任弼时任红6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萧克任军团长,王震任政治委员,李达任参谋长,张子意任政治部主任。

3【湘东独立师】1930.9--1931.2

1930年9月,中共湘东特委在醴陵举行会议,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毛泽东在会上提议组织湘东独立师。

10月6日,中共湘东特委将浏阳、万载、茶陵、宜春、萍乡等县游击队集中于萍乡县南境大安里,成立红军湘东独立师,师长刘沛云,政委谭思聪,下辖一、三两团。第一团,以浏阳一支队为基础,吸收浏阳二支队、万载游击队和宜春六大队组成,团长张维,政委陈正华;全团辖4个连400人,枪240支。第三团,以茶陵游击队第二纵队为基础,吸收萍乡游击队、莲花赤卫队、安源工人纠察队组成,团长谭家述,政委王震,全团辖3个连和1个特务排400人,枪300支。全师800人,枪约500余支,活动于湘鄂赣边苏区西南部边界地区。

1931年2月,又以莲花、茶陵、萍乡、攸县等县游击队组成第二团,团长彭年,政委谢国瑜,全团辖4个连400人,枪350支。并将湘东独立师改名为湘东南独立师,成为湘赣苏区的红军部队。

4【湘东南独立师】1931.2--1931.8

1931年2月中旬 湘东行动委员会和湘东独立师改称 : 2月中旬,湘东行动委员会改为中共湘东南特委,石青任书记。湘东独立师奉命改称为湘东南独立师,刘沛云任师长,谭思聪任政委,谭家述任参谋长,田可平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1团:团长彭子云,政委陈正华;第2团:由莲花县游击队、萍乡县游击队、攸县游击队和茶陵县游击队各一部合编组成,团长彭年,政委谢国喻;第3团:团长谭家述兼,政委王震。全师共1500多人,枪800支。

5【湘赣独立第1师】

1931年8月1日,中共湘赣临时省委为配合红1方面军反对敌人第3次“围剿”的斗争,将湘东南独立师和红20军第175团合编为湘赣红军独立第1师。李天柱任师长,谭思聪任政委,谭家述任参谋长,陈韶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1团,团长彭子云,政委陈正华;第2团,团长彭年,政委谢国喻;第3团,团长谭家述兼,政委王震。师直特务连。全师1000人。1932年10月初,成立了红8军,将原独立第1师改称第22师。师长李天柱,(后)谭家述,政治委员王震(兼),下辖第64、65、66团。

6【湘赣独立第3师】

1931年夏秋,中共湘赣省委决定,将湘南游击队改为红色警卫团,将遂川独立营,(是由游击队编成的,将其调至永新,补充一些永新人;吉安独立营又编进一部分)扩编为独立第7团。随后将湘赣独立第7团和红色警卫团合编为湘赣红军独立第3师。师长冯建元,政委甘泗淇(兼),政治部主任袁任远。全师两个团,独立7团编为第7团,团长罗桂,政委刘锋;红色警卫团编为第9团,侯梯云为团长,赵克强任政委。每团三个连,师直一个连。全师共800余人。1932年10月初,成立了红8军,将独立第3师改称第24师。师长弋勇,政治委员胡楚父。下辖第70、71、72团。

7【湘赣新编独立第一师】

1932年12月11日,湘赣省委和省军区决定,抽调茶陵、萍乡莲花等县独立营各一部组成湘赣新独立第一师,侯梯云任师长,陈韶任政委。

8【湘赣新编独立第二师】(1933.5—1933.7)

1933年5月,湘赣北路红军独立团整编为湘赣红军新编独立第二师,未设立师部,受湘赣军区第三分区指挥。7月,编入红六军团第十七师第五十团。

9【湘赣新编独立第三师】(1933.5-1933.7)

1933年5月,由萍乡独立团及独立营、醴陵游击队编成。7月底,编入红六军团第十七师五十一团。师长:刘子政(1933.5—7);政委:周新(1933.5-7)。

10【湘赣红军警卫师】(193.4-1933.7)

1933年4月,由吉安、永新独立团合编而成。同年7月底,编入红六军团第十七师警卫团。

11【湘赣独立第4团】

1933年8月16日红军独立第四团在遂川的黄坑成立的,团长李宗保,政委周仅哲,参谋长项康。建团初期只有酃县的红九营和遂川的红十营,就是独立团的一、三两营。9月,从上犹崇义来的赣南独立营又编入了红独四团,编为第二营,这时全团增至三个营。另有机枪连、特务连和传令排、司号排共1100多人,900多支枪。12月,部队回师遂川,驻草林、堆子前。1934年初转战到酃县八都云里,正好碰到酃县独立团去打蒲田坳,红四团立即投入战斗,很轻易地取得了攻打蒲田的胜利。这时酃遂独立团便正式编入了红独四团,补充到一营三连,有枪140支。后离开湘南,开到永新的牛田和遂川的碧江州一带整休。整休期问补充了一些新兵。这时全团700多人,500多枪。不久连上级命令,红独四团作为湘赣红军西征先遣队投入了新的战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