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畲族的真正起源

 A松毛岭634高地 2022-09-07 发布于山东

​中华姓氏起源对盘、蓝、雷、钟四姓怎么讲咱们不管,作为畲族人,这四姓始祖只能是:盘自能,蓝光辉、雷巨佑、钟志琛,如果畲族四姓人认别人为四姓始祖,请问上面四个始祖做什么用的?应该放到畲族哪里去?认别人为四姓始祖也是对畲族的不忠与背逆!大家可以认真想一下兰仁兴说得对不对!关于畲族蓝姓人认昌奇为始祖是极大的错识,因为昌奇比春秋的盘瓠早约3800多年,也比传说的高辛帝时那个狗头人身盘瓠早约2000年左右,再者认昌奇为蓝姓始祖,那么蓝光辉是做什么用的?总不能说昌奇也是畲人吧?所以昌奇与畲族蓝姓没有任何关系。

第一章:总论 畲族始祖盘瓠是春秋时代东周周平王时的一位权贵人物,因助周属国楚平卢戎立大功,获周平王封为“忠勇王”并招为驸马与三公主成婚生下三男三女成为畲、瑶、苗三族始祖,具体原由本文中将一一引证。在历史和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万物离不开本质与本能,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从古人进化而来,我们畲族人的祖先和中华儿女的祖先一样是人,只是后来在生活习俗上的差异造就不同的民族。人类发展史上都是推陈出新,用利去弊。别的民族都是美化自己的历史与祖先,唐朝李渊一登基就把自己的祖先改成老子,因老子本名叫李耳,也是传说中的太上老君!莫名其妙的是只有畲族人是把自己的始祖丑化成狗头人身的不人不狗样!畲族关于盘瓠是狗头人身的传说根本就站不住脚,更经不起事实与科学的推断,更别说是考证了。狗头人身的传说起源是东汉文人应劭的笔误造成,故请天下所有畲族人不要再去传这个狗头人身盘瓠的传说了。各位畲族的子民请记住:看完本文后,不要再去传盘瓠狗头人身传说了!
第二章、人物介绍一、帝喾 名:俊,号:高辛氏,俗称:高辛帝帝喾(kù),出生于商(今商丘),约公元前2215年,距今4229年左右,《山海经》等古籍载其名俊,号高辛氏华夏上古时期一位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首领,所有事迹均无从考证,仅是后人的一个传说!故此高辛帝与畲族没有任何关系二、盘瓠畲、瑶、苗三族始祖,也被尊称为盘王盘瓠 忠勇王 尊祖画像盘瓠,蛮人(时有五溪蛮、长沙蛮、武陵蛮或南蛮、荆蛮等多个蛮人部落),畲族始祖 生活在公元前的东周春秋时代(约公元前766~693年)祖籍:湖南泸溪。公元前693年农历二月初二盘瓠在今湖南沅陵县凤凰山打猎时不慎捽死,就埋葬在捽死地未移动尸体,享年73岁,距今约2717年。盘瓠是春秋时代一支蛮人首领,也是周平王姬宜臼旁一位智勇双全能文能武的权贵人物,在公元前744年(是公元前8世纪40年代,丁酉年,年号周平王宜臼二十七年。)的楚打着代东周平定卢戎的战争中(春秋与战国上下400多年虽为东周,但诸侯称霸,楚就是东周诸侯国之一,也是一霸),楚不敌卢戎(蛮人部落之一)全军败没,求助周平王,平王采用以蛮制蛮策略,让盘瓠(蛮人)助楚平卢戎立大功、受周平王赏封为“忠勇王”以及赐与三公主成婚,是对历史的真实记载。盘瓠与三公主成婚后生育三男三女,儿女各自成家后三男一女成畲族四姓始祖,另两女分别嫁给卢戎两大支系的蛮人首领,据说成瑶族和苗族祖先,畲族人很有必要去了解一下瑶苗两族的文化和语言习俗,相信与畲族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时间和背景人物不是传说中的狗头人身,也与高辛帝没有任何关系(高辛帝只是一个传说,时间约公元前2215年, 与盘瓠的时间相差1500多年),下文中我们从多方面来考证!盘、瓠考正:民间神话传说是历史的一种变形折射,我国的南蛮少数民族中也已经开始养蚕缫丝织绸了:传说中那蚕形的龙犬盛放在盘中,身着锦缎,分明映射出古代游猎部落(猎犬)开始学习农耕技术,养蚕织绸。蚕字古体为蛮,无贬义,为一象形字,类似一人挑起一担蚕山(蚕儿结茧所需稻草扎制的器物)的形状。其实是指一个会养蚕缫丝的部落集团。盘,最早的陶制容器;瓠,葫芦制作的容器,就是水瓢。传说中涉及到的“盘瓠”的名称,实际上这表明了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正在逐步用陶器来替代天然容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三、周平王 姬宜臼 周平王 姬宜臼画像 周平王(约前781年―前720年),汉族,姬姓,名宜臼,东周第一代王。西周幽王之子,母亲是幽王的王后申后,申后是申侯之女。公元前770年―前720年在位。元前771犬戎攻破镐京,杀死了幽王以后退走了。卫、晋、秦、郑、申、鲁、许等诸侯国就拥立宜臼为王,于公元前770年在西申(今陕西宝鸡)即位。不久,因为镐京已遭战争破坏,宜臼在秦国护送下,东迁至洛邑,在晋、郑等诸侯国夹辅下,勉强支撑残局。东迁后的周朝,史称东周。东周开始的这一年,就是春秋时期的开端。在宜臼即位的同时,诸侯虢公翰拥立幽王的另一个儿子余臣为天子,称携王,出现了两周并列的局面。十余年后,支持宜臼的晋文侯攻杀了携王,周王朝又重新统一。前720年,姬宜臼病死。姬宜臼死后的谥号为平王。因太子早死,立平王之孙林为太子,是为周桓王。四、楚厉王芈熊眴楚厉王 楚国第十九任君王---楚厉王芈熊眴  在位17年起讫:公元前757年-公元前741年。  生卒年:公元前?-公元前741年。  出生地:丹阳(今丹水之阳)。  立都:丹阳(熊绎始居于此,据清代宋翔凤考证,“丹阳在商州之东,南阳之西,当丹水、析水入汉水之处,故亦名丹析”,或在今湖北省秭归或枝江一带)。  年号:(甲申,公元前757年)。  芈熊眴,姓芈名熊眴,也称楚熊眴,又称为楚蚡冒,谥为楚厉王。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第十九任君王,他的祖父是楚国第十七任王芈熊仪,他的父亲是楚国第十八任王芈熊坎。  楚霄敖六年(癸未,公元前758年),楚霄敖死后,其儿子楚熊眴继承楚君王位,为楚厉王。他在位始启濮,“开濮地而有之”,向濮人之地拓土,征服陉隰。若敖氏娶妻于云,生斗伯比,楚国始有斗氏。楚厉王十七年(庚子,公元前741年),在位17年的楚厉王被弟弟楚熊通杀死,楚熊通而后自立为楚国国君,即楚武王。楚厉王除《韩非子》记录: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惊,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 再无先秦史料提及到他!楚国:又称荆、荆楚,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侯国。楚国祖先族姓芈,熊氏。最早兴起于古荆州之地的楚部落,灭于秦国。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部分地方。
第三章:文献记载一、水经注记载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沅水》记载,盘瓠是湘西苗、瑶、土、畲等少数民族的始祖,并说盘瓠是在沅陵县西“水源石上”的洞穴里与“辛女”成婚而发迹的:盘瓠者,高辛帝之畜狗也,其毛五色。高辛氏患犬戎国之暴,乃募天下有能得犬戎国吴将军头者,妻以少女。下令之后,盘瓠遂衔吴将军之头于阙下,帝大喜。女闻之,以为信不可违,请行,乃以配之。盘瓠负女入(沅陵)南山,上石室中,所处绝境,人迹不至。帝悲思之,遣使不得进。经二十年,生六男六女。盘瓠死,其儿女自相夫妻,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裁制皆有尾。其后滋漫,号曰五溪蛮。注: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汉族,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他博览奇书,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撰《水经注》四十卷。二、各大文献记载《后汉书?南蛮传》、《晋纪》、《广异记》、《荆州记》等也有类似的记载。《荆州记》载:“沅陵县居酉口,有上就、武阳二乡,在武溪之北,唯此盘瓠子孙,狗种也” .三、媒体报道2003年1月15日的《潇湘晨报》和同年7月8日的《湖南日报》报道,考古学家依《水经注》按图索骥,在沅陵县丑溪口半山腰发现了盘瓠洞。洞门用一把几百公斤重的石锁锁着,洞内遗有众多的石桌、石凳和五十六张完整的古人用过的石床;据湖南师范大学地质学教授翟浦东考证,石床上形成的一些钟乳石甚少有一万五千年的历史,石壁上还有暂时无法解读的古象形文字。盘瓠是人是狗暂且不管,但这一洞穴的发现为历史上盘瓠者的客观存在找到了铁的证据。盘瓠传说之所以能演变为神话,纯是图腾标志使然。沅陵历史悠久,新石器时期,境内已有先民渔猎、农耕、繁衍生息。春秋时期属楚巫中地,距丹阳(今湖北枝江市或河南南阳西)约300公里左右。兰仁兴补充:追根溯源,《水经注》等众多史书的记载,都来源于应劭(约153—196年),东汉学者,字仲瑗,汝南郡南顿县(今河南项城市南顿镇)人。父名奉,桓帝时(147—167年)名臣,官至司隶校尉。)所著的《风俗通义》。他的父亲和祖父西汉时都在武陵郡为官,他自己也从小生活在五溪,对五溪民俗和盘瓠的传说听得较多。兰仁兴说明:应该是应劭去了解畲族人生活习俗时,恰遇畲人在挂着狗头的图胜下祭祀祖先,向畲人了解原因时把祖先盘瓠的主公周平王的高主灭纣王帝辛听成高辛帝,再者楚人自传祖先是高辛帝,把盘瓠当楚人来理解了,必竟应劭与盘瓠两者时间相差近600年呢,又看到挂狗头图腾祭祀祖先,以为是犬戎的一脉故写成了狗头人身,实为千古之一大憾事也! 兰仁兴补充:根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有人名曰犬戎。皇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另多个文献记载,犬戎族就是自称自己的祖先是二白犬,并以白犬为图腾的西北最古老的游牧民族,属于西羌族(兰仁兴注:在今西安甘肃一带生活,与湖南、河南、湖北相隔好远),是炎黄族先祖的近亲。三、《左传》记载卢戎与楚发生过战争,其经过与盘瓠传说中的情节十分近似,以下进行比较。盘瓠神话一开始是高辛/平王与犬戎/戎吴发生战争,高辛这一方受挫,无可奈何,才行悬赏之举,盘瓠取了敌首之后,高辛/平王乃以女妻之。而历史文献中卢戎与楚的战争一开始也是楚方大败,后来才取胜。《左传》卷七,庄公十三年(公元前699年):楚师“尽行”伐卢戎,“罗与卢戎两军之,大败之。莫傲缢于荒谷,群帅囚于冶父以听刑。”这场战争中,楚方以莫傲为最高统帅,并且倾全国之兵力,无奈卢戎当时十分强大,又有罗(在今湖北宣城县境内的另一只南蛮部落)的援助,楚国只能以惨败告一段落。这与盘瓠神话的情节十分相似。神话中高辛/平王一方最后还是胜利了,而现实中的楚国也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并把卢戎变成了自己的附属国。到了公元前611年,楚国曾经派卢戎国的大夫戢黎去征讨庸,《左传》卷二十记载:“楚使庐戢黎侵庸”。 庸也是荆地(具体在今湖北竹山县境内,在汉代为上庸县)蛮族的一支,庸人曾经“率群蛮已叛楚”。 至于楚国后来是怎样灭掉卢戎的,汉文献中未有记载,但可能就是盘瓠传说中的后一部分,即得到了盘瓠的帮助。楚对蛮的政策,就是这样既利用又征讨,双管齐下。平王与楚王,对戎蛮的政策都是“萝卜加大棒”的政策,晋国要用“将裂田以与蛮子城之,且将为之卜”等方法来行骗,才捉住了戎蛮的子赤。楚国对付戎蛮,也是扬言为他们“致邑立宗焉,以诱其遗民”,这种政策,其实就是悬赏,盘瓠传说中的悬赏情节,就是以此事实为基础。
第四章:科学考正一只狗能远到敌国王宫把敌王的头咬下带回国,这是神话。再者因破敌有功,取了帝王的女儿为妻并生儿育女,这无法让人相信,也违背了科学常识。现在的生物学试验证明,狗的精子无法与女人的卵子结合,根本生不出人来!所以什么高辛帝的三公主嫁给狗头人身的盘瓠生三男三女或三男一女的传说是屁话,所以请所有畲族人从今后不要再传狥头人身的传说了,切记,切记!

第五章:地理时间考正畲族相关的文书记录中所提到四姓祖先各获赐一郡,我们从现在能查到的最早文献记录来看看畲族四姓获赐郡的起源:一、老大盘自能,封武骑侯,赐南阳郡;南阳郡是古代中国的一个行政区,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始设郡,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至唐代改为邓州。秦将白起攻楚占宛,于秦昭襄王35年(即公元前272年)设南阳郡(今河南南阳、湖北襄阳,比春秋时的公元前744年都晚472年,更别说是与传说中的高辛帝时期相差1900多年呢)。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仍为南阳郡。当时的面积,除现今南阳市域外,还有河南省的鲁山、叶县、舞阳、栾川的一部分和湖北的襄阳市、随州市、枣阳市一带。二、蓝光辉,封护国侯,赐汝南郡;汝南郡周代属于蔡国和沈国的辖地。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属颍川郡。西汉高帝二年(前205年)始建汝南郡(比春秋时的公元前744年都晚539年,更别说是与传说中的高辛帝时期相差2000年呢),郡治在上蔡,这里属平舆、宜春和安城三县所辖。至迟在文帝时,汝南郡已由陈郡析置。景帝二年(前156年),置汝南国,立其子刘非为汝南王。三年(前155年),徙刘非为江都王,汝南国除为郡。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削淮阳国之期思、弋阳二县属汝南。宣帝元康三年(前63年),又得淮阳郡长平县。成帝元延三年,封淳于长为定陵侯,置定陵侯国,属汝南郡。三、雷巨佑,封立国侯,赐冯翊郡;西汉左冯翊地,东汉末(东汉末年是指从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184年-220年)(比春秋时的公元前744年都晚928年,更别说是与传说中的高辛帝时期相差2400年呢))置冯翊郡,治临晋,即今陕西大荔县治,北魏置华州及华山郡,西魏改州曰同州,郡曰武乡,隋废郡存州,寻改州为冯翊郡,唐复曰同州,寻曰冯翊郡,又曰同州。四、女婿钟志琛,封敌国侯,赐颖川郡颍川郡, 郡名,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置,(比春秋时的公元前744年都晚214年,更别说是与传说中的高辛帝时期相差2000年呢)。以颍水得名,范围大致包括今天河南省的许昌市、平顶山市、漯河市、登封市等地,辖12县:许县(今许昌县)、阳翟县(今禹州市)、长社县(今长葛市)、鄢陵县、襄城县等,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禹州,战国时韩都城)。兰仁兴定论:结合以上四郡的始建郡时间,可以断定盘瓠与高辛帝的公元前2200多年没有任何关系。从相差的时间上看,与春秋时的盘瓠完全吻合,故此可断定畲族先祖是春秋时的盘瓠,绝不是传说高辛帝时的狗头人身的盘瓠!!五,凤凰山之迷现在畲族传说自己是高辛帝时期狗头人身的盘瓠后人,又说起源与广东潮州的凤凰山,本人兰仁兴多次与多名畲族史学好者去潮州凤凰山考察,均一无所获,没有发现任何与畲族有关的迹象。盘瓠获封忠勇王与三公主结婚后,到自己获赐封的领地郢(现在通认为在荆州城北,当时是一大地域,北起荆州南至娄底)居住在湖南沅陵盘瓠洞。如果按狗头传说讲的居住在潮州凤凰山,跟洛阳有近3500公里,是7000里。以公元前2200多年前来说,那时没有车、没有大路、走的都是小山路,以一天走100里来说,光去一趟就要走70天是两个多月,中途还不能停歇,且那时的吃人猛兽极多如:狼、虎、豹等等,那时的潮州是荒地,只有极少的夷蛮人在那生活,有什么理由让盘瓠住到潮州?现在潮州凤凰山找不到任何迹象能证明盘瓠在那住过! 故把盘瓠与高辛帝扯为同一时期是误写的传说,不可信! 湖南沅陵凤凰山不远就是盘瓠洞,且从沅陵回洛邑(洛阳)只有潮州的一半路程,再者中华文化是从中原往外扩散的,当时的沅陵已属武陵,是华夏和蛮人常居地,故盘瓠真正的居住地是湖南沅陵,绝非潮州!
第六章:畲族四姓和山哈由来 盘瓠,畲、瑶、苗三族始祖(约公元前766~693年)祖籍:湖南泸溪,蛮人(时有五溪蛮、长沙蛮、武陵蛮或南蛮、荆蛮等多个蛮人部落),生活在公元前的东周春秋时代。盘瓠是春秋时代一支蛮人部落首领,也是周平王姬宜臼身边一位智勇双全能文能武的权贵人物,在公元前744年初(也就是公元前8世纪40年代,丁酉年,年号周平王宜臼二十七年。)的楚厉王打着代东周平王平定卢戎的战争中(春秋与战国上下400多年虽为东周,但诸侯称霸,楚就是东周诸侯国之一,也是一霸),楚不敌卢戎(蛮人部落之一)全军败没,求助周平王,平王采用以蛮制蛮策略,让盘瓠(蛮人部落之一)助楚用攻赏同施的方法平卢戎立大功、受周平王赏封为“忠勇王”、赐领地 郢 并护守丹阳四周,以及赐与三公主成婚,结婚日是三月初三,后成畲族重大节日!是对历史的真实记载。盘瓠与三公主成婚后因周平王采用以蛮制蛮策略(文献和部分学者都说盘瓠的敌人是自己),盘瓠深知个中利害,逐带三公主退出洛邑都城,到自己获赐封的领地 郢 湖南沅陵找一山洞(现在的盘瓠洞)居住。盘瓠带着三公主到了沅陵,砍柴割草,在洞内搭起寮棚住了下来。在深山老林里开荒耕种和打猎为生,为更好打到猎物,盘瓠养狗帮忙打猎(注:人类养狗的时间可以追到16000多年前),盘瓠为感谢狗在打猎中帮忙立下的功劳,尊狗为天上派来的神物,在每年三月三他们结婚纪念日,把狗头画成图像与周平王像挂一起朝拜,因此被误称畲族人的祖先是狗头王!盘瓠与三公主三年后生育三男,听到周平王病重,公主带着怀孕身与盘瓠回洛邑看望周平王。周平王见到女儿女婿和三个外孙十分高兴,从病床起来笑逐颜开道:山哈来了,(当时称客为哈,山哈意为山客,平王意是:住在山里的客人来了,这也就是畲族人自称山哈的由来),与外孙一起玩,问外孙叫什么名字?三公主回答说:还没起名,娃大(盘瓠)说要等您起!周平王回答好:看到大的外孙正抱着个盘子在玩,就起名盘自能,盼他将来自己能自力更生,保家为国。看到二外孙在玩篮子里光亮的山果,就起名蓝光辉,盼他像蓝天一样带给人们光辉岁月。正要给三外孙起名时天上雷声大作,就给三外孙起名:雷巨佑,盼能像天上的雷神劈妖一样,有巨大的能力保佑天下百姓。听完周平王给三个儿子起的名字,三公主说肚子里还有一个也给起个名吧,周平王说:好,如果是男孩叫 意德达(意喻:意愿与品德要同时达到才能造福人民),女孩叫淑玉(意喻人品淑贤如玉,此女长大后招钟志琛为婿)。注 文献记录:当时没有姓一说,后来这些孩子们都长大成家生子,为在名字上有别于别家孩子,就把自己名字上的第一个字保留下来,这就是畲族姓氏的起源!三公主本名姬贞,因贵为公主,排行老三,大家叫三公主,把本名给忘了!不几日周平王病情加重,在病重之际,立孙姬林继位后身亡!时值公元前720年,姬宜臼病死。姬宜臼死后的谥号为平王。因太子早死,立平王之孙林为太子,是为周桓王。周桓王(?—前697年),中国东周天子,汉族,姬姓,名林,在位23年(前720年—前697年在位)。周桓王为姬泄父之子,周平王之孙。平王病死时,太子姬狐正居于郑国为人质。郑庄公和周公黑肩迎姬狐回朝继位。姬狐因一路上哀伤过度,回朝后就病死。姬林便被郑伯和周公黑肩扶立为天子。即位之后,为了***郑庄公的权利,周郑交恶,最后双方在繻葛开战,郑国将领祝聃射中姬林左肩,周天子的权威于是荡然无存。
第七章:畲族四郡与龙杖由来一、盘瓠子女据《蛮传》记载:盘瓠与三公主料理完周平王后事,参加周桓王继位大典后,盘瓠与三公主回到了沅陵,不久淑玉出生(淑玉长大后通过比武招亲,招钟志琛为夫婿,注:如果盘瓠不是蛮王,没有实力,何来比武招亲),后又生两女,分别取名:1、龙女良:龙意喻为王,当时盘瓠被公推为一蛮人部落王(也就是盘王)之女要善良才能造福人民。注:畲族后人把龙女良写成龙娘还把淑玉写成同一人。2、蜜乐多:盘瓠虽被推为一蛮王,但一直住在山洞里,上山不仅打猎,还采蜜回来吃,能多采到蜜当然就快乐了(据说后人把蜜乐多写成:密洛陀(因谐音)瑶族祖婆)儿女各自成家后三男一女成畲族四姓始祖,另两女龙女良和蜜乐多分别嫁给五溪蛮和荆蛮(自称是蚩尤后人)两大支系首领,据说是后来的瑶族和苗族祖先,畲族人很有必要去了解一下瑶苗两族的文化和语言习俗,相信与畲族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二、乌饭由来盘瓠与三公主共生育三男三女,在山里生活,蚊虫多,老把孩子咬得慌,盘瓠和三公主就摘乌树叶回来煮水给孩子们洗澡消炎驱蚊虫,并用乌树叶煮出来的水做饭给孩子吃了消毒去痒,从此乌饭成了畲族祭祀时的必须品和生活中的特有食物!三、四郡由来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十三年),周桓王率陈、蔡、卫等国军队讨伐郑国,郑庄公派兵抵抗,两军战于襦葛,周王的军队大败。周桓王被射中肩膀。繻葛之战,郑国在繻葛(今河南省长葛市北)大败周室联军的一次反击作战。东周初期,诸侯国崛起,不听从周天子之命。周桓王对郑庄公实行强硬政策,削弱其对王室的控制,免去其卿士之职,郑庄公也不再朝见周王。繻葛之战使周天子的威严荡然无存,战后周王室开始衰弱,诸侯国势力大增,春秋争霸真正开始!败后的周桓王说话跟放屁一样,没有侯国肯听,为确保周王朝,求助于盘瓠出面治理天下,盘瓠年事已高,逐派三子盘自能、蓝光辉、雷巨佑和女婿钟志琛去协助周桓王(龙女良和蜜乐多还未出嫁),因四人帮周桓王治国有功,被周桓王赐封侯爵和领地如下:1、盘自能:封武骑侯,赐南阳属地(当时无郡,数百年后族人写成南阳郡);2、蓝光辉:封护国侯,赐汝南属地(当时无郡,数百年后族人写成汝南郡);3、雷巨佑:封立国侯,赐冯翊属地(当时无郡,数百年后族人写成冯翊郡);4、钟志琛:卦敌国侯,赐颖川属地(当时无郡,数百年后族人写成颖川郡)。 兰仁兴注:公元前272年才设南阳郡(南阳是以上四地中最早设郡的),与春秋时公元前744年的盘瓠都相差472年,一个地名相差几百年后还叫原名的可能性大,如与高辛帝时的公元前2230年比,相差近2000年后还叫原名的可能性太渺茫了!故请各位畲族人别总把自己说成是狗头人身盘瓠的后代!四、龙杖和畲族由来周桓王给盘自能、蓝光逃、雷巨佑、钟志琛四人封侯加爵并赏赐每人龙首杖一根,上打贪官权贵,下打不良百姓(畲族后人在节日里摆出来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祀奉甚虔,畲族四姓每一家族有一根祖杖雕刻作龙头,这也是证实畲族是皇亲贵族的有力体现,龙首杖成了畲族的主要图腾标志之一,现在好像已失传了),并把他们安顿到各属地,让其帮忙共治国家,安民天下,造福众生!为区别于平民,周桓王封四人为畲人,畲意为刀耕火种,畲人意为盘瓠和三公主在凤凰山刀耕火种时所生育的子孙后人,后各群居人群都把自己后面一字改为族,如:夏人改为夏族大禹治水,分九洲,铸九鼎,中央集权制的开始,其子启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中华第一个王朝:夏;因此畲族名由畲人改变而来!五、嫁女和亲 繻葛之战后,各个蛮人部落看周王朝无能,都崛起自治还经常侵犯周领地,盘瓠派出的三子和女婿在帮周桓王治国守疆,周朝实在找不出什么强人。而盘瓠自身也是蛮人部落之王,如果和蛮人拼杀,等于和自己拼杀,会让天下人笑话,万般无奈之下,盘瓠想到了和亲,经过和武陵蛮及荆蛮首领的和谈,盘瓠把:1、把龙女良嫁给武陵蛮首领(苗族祖先,因是蛮人,不管是名气还是实力都比不上盘瓠,故苗族后人尊盘瓠为祖先,后叫盘王),婚礼时间是公元前703年农历的五月二十四日,婚礼一直办到二十七日。现在每年的农历的五月二十四日~二十七日是苗族的龙舟节,就是为纪念龙女良(后人写成龙娘)而办的。2、把蜜乐多嫁给荆蛮首领(瑶族祖先,因是蛮人,不管是名气还是实力都比不上盘瓠,故瑶族后人尊盘瓠为祖先后叫盘王),婚礼时间是公元前703年农历的五月二十九日农历的五月二十九日是瑶族的“达努节”也叫“祖娘节”,“达努”是瑶语,意为“不要忘记”。蜜乐多也就是瑶族现在所说的祖婆 密洛陀(因为谐音被后人写错)。从此数十年武陵蛮和荆蛮再不侵犯周天下,也和盘瓠蛮人部落和谐共处。
第八章:畲族姓氏分布各地原因盘瓠和子女为治理国家虽做出杰出贡献,但奈何春秋时期诸侯崛起,战事连年,周桓王为谋获更大帮助,派出各地使者,其中派:1、盘自能出使到广东:居住地应为现在的潮州一带,故才有盘瓠住凤凰山一说)。2、蓝光辉出使到福建:居住地最早应是现在的顺昌,子孙到罗源,然后再往东北的现在宁德、福安、福鼎一带发展,后入浙江、广东、湖南等地)。3、雷巨佑出使浙江,居住地最早应是现在的平阳,子孙再往东北的现在文成,泰顺、丽水、景宁一带发展,后入福建,江西、湖南等地)。4、钟志琛出使江西:居住地最早应是现在的贵溪,子孙再往东北的现在铅山、上饶、玉山一带发展,后入浙江、安徽、福建等地)。兰仁兴注:最后各地宗亲来往定居成亲,形成四姓同居一地的景观。派四人到以上四地进行联邦交流(就像现在驻各国的大使),促进各邦王部族之间的友谊发展,后在各邦交地定居繁衍后代至今(为四姓的团结和发展,各姓后人有互动定居,形成四姓族人共住一起的特点)。秦国时期,秦始皇为寻求长生不老药,要派五百童男孩女东渡扶桑(日本),但那时的渡海行船技员太少,而盘自能出使广东后,其家人在海边居住,学会渡海行船的技术,盘家男人个个都是渡海行船好手,秦始皇打听到这个信息,派兵把盘家会渡海行船的男人全抓走做船夫渡海去扶桑,从此中华大地上盘姓一氏人员只有极少数,而现在日本的复姓中如:佐藤、山本、渡部、渡边、山口、吉田等近四分之一的复姓都是盘自能的后人。 

第九章:畲族节日习俗由来一、过年节和汉人一样叫春节或过年,也是畲族最隆重和热闹的节日之一。主要是辛苦一年了,不管收成如何,一家人好好过个年,祈祷来年风调顺利!从农历12月24日的“祭灶”、“送神”畲族就开始过新年了。祭灶神后,就准备除夕的“年夜饭”,合家“围炉”。畲族届时家家蒸制“黄金糍 ”吃“黄金糍”是畲民过新年的特色之一。畲乡流传“糯米做糍圆又圆,香麻拦糍甜粘粘”的顺口溜,表示畲家人团圆共聚天伦和来年日子更甜美的意愿。除夕夜全家“吃隔岁”(即吃“年夜饭”),这是畲民最欢乐的时刻,一边尽情地享受美味佳肴,一边抒发追求来年日子过得更比今年好的愿望。“围炉”后,主妇选一根直径约七、八厘米粗的楮楮木放在灶膛里燃烧,烧至一定火候以灰烬掩埋之,使之不至熄灭,备为正月初一的火种,俗称“隔年猪(楮)”或“留隔年火种”。是夜,万家灯火,通宵达旦,尽情欢乐“守岁”。所谓“守岁”就是“守祟”崇,意在防“祟”入室伤害儿童。初一清晨,鸡鸣第一声,各个畲村不约而同打开厅门,燃放大炮(即双响纸炮),人们走村串寨,平辈互相道贺新年大吉,晚辈向长辈拜年,主妇争先恐后到井里挑水,煮线面充作早餐,寓意家人平安长寿;儿童三五成群到竹村里“摇竹娘”,边摇边唱道:“摇竹娘,摇竹娘,你长我也长,旧年是你长,新年让我长,明年你我一样长。”以示像毛竹一样茁壮成年;青少年参加各种娱乐游戏活动,如弈棋、“猴孵蛋”、捉迷藏、荡秋千等。活动一直持续至“元夕节”,欢度新春佳节才告结束。二、二月二纪祖会亲节公元前693年农历二月初二盘瓠和子女在今湖南沅陵县凤凰山打猎时不慎捽死,,享年73岁,距今约2717年。盘瓠与六个儿女、三个女婿及随从十多人上山打猎,追赶一只受伤的黑山羊,不幸被羊角撞伤,跌下山崖死了,尸体被挂在一棵树上,尸体头部和上身被食尸鸟(***)吃得不成样子,儿女们将树砍倒取下尸体,回家用糯米蒸成饭,用木桩冲成糍粑,把盘瓠的尸体被食尸鸟吃掉的地方用糍粑补好如原形后用青布包住(这就是畲族男人包头巾和畲族吃糍粑的由来),就埋葬在捽死地的那棵树下(当时流行在户外死那就是埋葬那的习俗人,以户外死地为死者福地),用那树身做鼓,用顶他捽下山崖那羊的羊皮蒙上,制成长鼓。他们背起长鼓,边敲边哭边唱,追悼盘瓠,这就是畲族纪祖要敲打黑羊长鼓的由来。盘瓠在各地的儿孙后代为记住他葬在凤凰山,就让女性把头发梳成凤凰型,一直流传至今!后来畲族人为纪念盘瓠为人的中正,有部分地方把纪祖会亲节改成二月十五。因与三月三相距太近,二月二和二月十五的纪祖会亲节也就越来越不被重视,现在多地二月二不知是真正的纪祖日,只知是会亲节,大多已演变成相亲节了!兰仁兴注:如果盘瓠是高辛帝时的那个狗头人身的话,他是有超凡能力的,怎么可能会捽死??三、三月三纪祖开篇节三月三是畲族最重大的节日和纪祖日,因是盘瓠与三公主的结婚纪念日,更是畲族开创万古辉煌篇章的开篇日。祭典仪式据《南蛮传》记载:每年三月三畲族人着盛装,设祭坛,坛上最初挂狗头像,东汉后多挂狗头人身的狗杂种像(因东汉应邵的《风俗通义》误记造成,要改正)。祭台上供香烛,摆上全羊(因被黑山羊顶撞捽死)、猪头、鱼(盘瓠爱吃鱼)、乌饭、糍粑、供果等;祭祀多由族长或年长辈主持,仪式开始由主持者手持香火,朝画像拜念:山哈子孙 (主持者姓名) 今携(所在地名和外来参加人员地名)的子孙来朝拜先祖盘父(瓠)王。然后主持者跪下,旁人用托盘端上三杯米酒,这时有另两人一个手抓一只活公鸡,另一人用刀割公鸡脖子,鸡血流到三杯酒中,旁人退开,主持者手端第一杯鸡血酒,口中念道:一杯敬上天,佑我山哈祖(子)孙吉祥如意,念毕双手捧杯倒酒到地上。接着手端第二杯鸡血酒,口中念道:二杯敬大地,佑我山哈祖(子)孙谷丰畜旺,念毕双手捧杯倒酒到地上。接着手端第三杯鸡血酒,口中念道:三杯敬圣祖,佑我山哈祖(子)孙财福康顺,念毕双手捧杯倒酒到地上。敬酒礼后,主持者起身,向天一挥手 (也有作敬礼),全场人员手举过头顶击掌三下并随掌声高喊三声:乌哈,乌哈,乌哈,然后旁人点燃炮竹,全民开始敲铜锣,打黑羊皮长鼓,载歌载舞,现场对“打”山歌,大家吃乌饭,现场冲糍粑等。参加祭祀人们都在现场吃肉吃菜喝米酒,晚上天黑燃起篝火,大家围着篝火唱歌跳舞到深夜才散去 四、封龙节为每年的农历五月,是畲族人民祷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娱乐性节日。这一天畲族群众不从事农活,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兴高采烈地赴舞会,在山坪、田垅对“打”山歌,歌词多歌颂劳动、喜庆丰收和表达爱情等,歌会的场面十分动人。1986年6月27日(农历五月廿一日),福建省首届“分龙节”歌会在福安县富春公园举行,各地畲族歌手是人参加,这次畲族历史上空前的盛会。福安、霞浦、福鼎等地的成千上万畲族群众,于“分龙节”这一天则会集到福安白云山、霞浦雁头山、福鼎太姥等地,举行群众性的登山比赛。登山地点人山人海,既有参赛者,也有前来观看助兴者,比赛的终点选在各山的峰顶。到达目的地被誉之为赴“蟠桃会”,优胜者获得“仙桃”和“仙酒”的奖赏。入夜,盘歌开始,一对对青年男女隐没在山林里、依偎在溪涧房,哼起美妙的情歌。因此,节日登山比赛既是锻炼身体、培养毅力的一项有益运动,也是青年“山恋”的极好机会。五、招兵节是畲族纪念祖先的宗教性节日,现仅流行于粤东、粤东北畲族地区。主要纪念盘瓠第一次帮楚平卢戎探军情时,遇险被卢戎追赶,到海边得渔民的帮助(从此后盘瓠爱上吃鱼,后人祭祀他有在饭里放鱼肉),才安然返军后带兵平卢戎。畲族后人为了纪念盘瓠遇险感谢渔民的帮助(如果盘夸身边多带些兵就不会有险情),每三五年举行一次“招兵”,向他们献祭。但据实地调查,粤东畲族举行“招兵”大典的时间也不尽一致,丰顺县凤坪村畲族于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前的吉日举行。潮州石鼓坪畲族一年分两次举行:第一次(阴历“除夕”)“请神上表,安井谢灶,推龙谢土,请兵安营,大谢”,称为“请兵节”;第二次(正月初四日),“请神、赏兵、祭符、散兵”,称“送兵节”。现在凤凰山区畲族已将“请兵”与“送兵”两节合并为五年举行一次,统称之为“招兵节”,活动时间定在农历的“大雪”至“冬至”之间的吉日举行,节期一般为三天三夜。“招兵”仪式在公厅举行,请法师主持,祈求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全村男女老少前来参加助兴,甚为热闹。粤东北九连山畲族地区的“招兵节”,活动的时间,一般是在年景不佳、风雨不调的年岁,经族人共商而定。活动分祭祀和祈祷两部分,祭祀的内容与上述粤东凤凰山畲族的“招兵节”基本相同。惟祈祷部分,是九连山畲族的创造,它使原来“招兵节”的图腾信仰宗教仪式发展为趋吉求福的传统民间习俗活动。
第十章:畲族特征总结1、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现在能讲畲语的人约占畲族总人数的二层,畲语再不拯救就将消亡!2、有自己的服装,现在多穿汉服。3、有自己文化信仰,崇拜火和图腾,以凤凰和狗图腾为主。4、为感谢狗当年帮助圣祖一起打猎,族人不吃狗肉。5、为纪念三公主在深山用乌树叶煮水给先祖洗澡和做饭吃,让先祖驱祛蚊虫和排毒,保留吃乌饭习俗。6、为纪念圣祖盘瓠捽死后头皮让食尸鸟吃毁,后用糍粑填回原形后用黑巾包住,男人保留包青布头巾习俗。7、为纪念圣祖盘瓠捽死尸体让食尸鸟吃毁,后用糍粑填回原形后用黑巾包住,畲族人保留吃糍粑习俗。8、为纪念圣祖爱吃鱼,有把鱼肉和饭做到一起的风俗。9、为纪念圣祖埋葬在沅陵凤凰山,畲族女人有梳凤凰头的习俗,保留到今。10、有自己独特的节日,如二月二,三月三,封龙节,招兵节,年节等。11、有自己独特的婚葬习俗。12、爱对“打”山歌,歌从生活来,内容多歌唱生活的。
第十一章:编后佐证盘瓠神话的源流问题,学者们已发表过不少的观点。大多学者都认为,盘瓠神话看似荒诞,但它却是基于真实的历史基础。本文也持这一观点,并进一步认为盘瓠神话所描述的其实是打着周王朝旗号的楚与卢戎之间的一场战争。一、西北说与东南说盘瓠神话起源之说以西北说和东南说最为流行。袁珂先生认为盘瓠神话起源于西北:“因封、戎音近,故犬封国得称犬戎国。又《伊尹四方令》云:'正西昆仑古国。’《淮南子·坠形训》云:'狗国在其(建木)西’,因此有关狗国神话传说起源于西北而后渐及于东南。”有的学者又认为盘瓠神话起源于东南。从汉文一些古籍中盘瓠的敌人为吴将军着手,认为盘瓠神话的这场战争发生于吴王境内,在《粤江流域人民史》中写道:“盘瓠王龙犬生于东海。查汉初东瓯国即东海国,其王乃东海王,正为汉初吴王势力范围。”“龙犬故事起于汉初吴王境内。” 郭璞在注《山海经·海内北经》中的“犬封国曰犬戎国,状如犬。有一女子方跪进食”时也写道:“昔盘瓠杀戎王,高辛以美女妻之,不可以训,乃浮之会稽东南海中,得三百里地封之,生男为狗,生女为美女。”可见郭璞也认为盘瓠神话起源于东海之地。犬图腾神话不等于盘瓠神话,犬图腾神话在太平洋四周都有出现,而盘瓠神话仅为畲族的神话,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苗瑶畲族各族不曾在西北,也不在东南,是在荆楚一带的土著,所以我们探索盘瓠神话起源之地,只能在荆楚一带去寻找。二、盘瓠的敌人关于盘瓠的敌人,有几种说法,就群体而言,为犬戎、戎吴或房突,就首领而言,为吴将军、房突王。“吴将军”是对“戎吴将军”的一种误解,应劭的《风俗通义》已经遗失,据宋代人罗泌《路史》所引,应劭的记载并没有说出盘瓠与谁作战,真实而可靠的,是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其原文为“时戎吴强盛,数侵边境。谴将征讨,不能擒胜。乃募天下有能得戎吴将军首级者,购金千斤,封邑万户,又赐以少女。”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敌人是戎吴,所说的将军,是指戎吴的将军,戎吴是一个部落或者诸侯国。后人一不小心,将“戎吴将军”说成是犬戎的吴将军,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此误并非今人才犯,从南朝宋人的范晔起,就开始犯了这个错误,他在《后汉书·南蛮列传》中就以为盘瓠咬死的敌人首领是吴将军。东晋的郭璞在《玄中记》中认为盘瓠的敌人是犬戎,即“昔高辛氏犬戎为乱”的句子。差不多与他同时代的干宝在《搜神记》中却写为“戎吴”。这种不统一的现象说明盘瓠的敌人可能是一种“戎”,具体是什么戎,记录者只是根据自己的知识而为。犬戎与戎吴也能找到一点蛛丝马迹的联系,《山海经·大荒北经》云:“有人名曰犬戎。皇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郭璞注:一作卞)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融吾”与“戎吴”同音,把犬戎说成戎吴,不知是否受到这一记载的影响。无论是犬戎,还是戎吴,盘瓠的敌人大抵与戎有关。而戎在大多数人眼里,几乎就是西部民族的代称。其实不然,南蛮中也有被称为“戎”的部落。关于“戎”,研究春秋史的清代著名学者顾栋高在他所著《春秋大事表·四裔》里,把复杂的“戎”分为七种:一、戎。即戎州己氏之戎。在今山东曹州,河南兰封等地。二、北戎。又名山戎、无终。在今河北玉田县一带,无终国则在山西太原县附近。三、允姓之戎。即陆浑之戎。在河南一河、嵩县一带。四、杨、拒、泉、皋、伊、雒之戎,简称伊雒之戎。在洛河之南,伊河之北。五、蛮氏。又分茅戎及戎蛮。茅戎在今山西路陆平、解县等地。戎蛮在汝阳、临汝等地。六、犬戎。在今陕西泾河与渭河流域,东起凤翔一带,西至敦煌以西。七、骊戎。在今陕西临潼之东骊戎城,一说在山西析城,王屋二山之间。八、卢戎。在今湖北荆州至湖南沅陵一带。“可见,戎有内陆之戎、塞外之戎和西方之戎的区别。上面所说的这八种戎,除了允姓之戎和卢戎之外,其余六种戎都应当是外地之戎。而'西方曰戎’这句话,对八种戎来说,只有八分之二是适用的,对其余的八分之六就不适用。”这六种内陆之戎,陆浑之戎是从西部迁来的,《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曰:“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别的是怎么来的弄不清楚,是否为西戎的后裔,不得而知,但戎蛮可能是南蛮的一支,戎蛮之所以加“蛮”字,也标明了它不是西戎,而是南蛮。另外,我们从文献记载中可以肯定,在南蛮中也有被称为戎的部落,即卢戎。卢戎,是春秋时期楚境内蛮族的一支。据《左传》第六卷记载,桓公13年(公元前744年)杜预注:“卢戎,南蛮。”后来的《通志·氏族略》、《春秋大事表·爵姓存灭》等古籍都袭用了此说。 关于卢戎的地理位置,《续汉书·郡国志四》卷二二南郡中卢侯国条注引《襄阳耆旧传》 说:“古卢戎也。”可见其在今湖北省襄阳一带。《读史方舆纪要》卷七九,南漳县条记载:“在南漳县东北部五十里有中庐城,为春秋时卢戎国。”南漳在湖北省襄阳南部不远处。可见卢戎的地理位置还是十分明确的。卢戎可能是湘西苗族苗姓中的卢姓。苗族为苗蛮的后裔,现今湘西部分苗族仍然自称为卢(苗语为deb longl),有可能就是卢戎。《古老话》关于卢的世系是这样写的: 从前戴卢像鱼往上游,古时戴卢像兽朝山走,他养豆、养后、养秋、养微,养楼,养宪,老宪养热,热养老富、老正、老侗、侗宝。老富住堤都,老正住堤汗,老侗住究梁,侗宝住板柱。《中国苗族古歌》又如此唱道:仡楼(即戴卢)宗支迁来,有十七个姓氏的人迁来,十七个姓氏共一个宗支,吃牛祭祖的时候,他们来到堂屋院坝祝贺,吃猪祭祖的时候,他们来到屋檐沟边祝贺。苗蛮中既然也存在“戎”,而盘瓠神话又只为苗瑶语族所独有,那么盘瓠的敌人就是他身边的“戎”,而不是离他很远的西戎。苗瑶语族各族最早居住在荆楚之地,是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的创造者,盘瓠神话所描述的战争很可能就发生在楚地,而不是遥远的西北或东南沿海。那么,在荆楚之地是否有一场类似盘瓠神话的战争呢?回答是肯定的。
三、盘瓠神话与卢楚战争在西周末年的时候,有一支被称为戎蛮的人已深入到周的附近,被封在汝水之滨。离开成周,就以当时的里计算,也不过一百里。到了东周初年,戎蛮更是分布在周王朝都城近旁的畿内之地,属于周代文化中心的范围之内。这其实并不是戎蛮入侵,而是在平王东迁洛邑之前他们就先分布在这里了。《左传》记载,平王东迁时,“有幸适伊川,见被发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礼先已亡矣!”[翻译成今文就是说有幸走过伊川(河南西北部洛阳附近的伊河)时,看见有人披头散发地在野外祭祀,他就说:“还不到一百年,这个地方就变成了戎蛮的地方吗?它们的习俗先前已经消亡了呀!”看来在这以前戎蛮的势力就曾深入到这里,后来被消灭过。可是西周建立以后,重心转移到西部关中一带,这里又重新来了许多戎蛮。这支戎蛮,并非西北部的犬戎,而是毗邻于伊水的卢戎。卢戎的根据地在今湖北襄阳一带,只要顺着丹江、淅江而上,没多远就到了伊水一带。以前人们一见族称中有“戎”字,便认为是西戎,因而对某些事迷惑不解。如对戎蛮一下子出现在汝水一带,就有点摸不着头脑,就像顾铁符所说:“戎蛮究竟是西戎中的哪一族,原来的根据地在哪里,我们一点不清楚,因此对他进入中原以前的文化是怎样的,也就毫无所知。”从当时的形势看,这支戎蛮也不可能是西戎。周平王东迁洛邑,主要是西戎的入侵所致,他东迁到安全的地方,西戎的事则由秦国来处理,他封秦襄公为诸侯,“赐之歧山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歧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平王东迁后,秦襄公与戎争斗了四年而死,秦文公继承了他的遗志,于公元前750年大败西戎。由此可见,西戎有秦国给挡着,根本到不了周平王迁都后的洛邑,洛邑附近汝水、伊水的戎蛮,其实是南蛮的一支,即卢戎。卢戎活动的这一带,除了周以外,还有它的附属国楚,楚最初建国,是在丹阳,据清代宋翔凤考证,“丹阳在商州之东,南阳之西,当丹水、析水入汉水之处,故亦名丹析”。[这正是卢戎根据地的北部不远的地方。卢戎既然已经活动到了洛邑附近的汝水、伊水,肯定会与楚打交道。卢戎与楚发生过战争,其经过与盘瓠传说中的情节十分近似,以下进行比较。盘瓠神话一开始是高辛/平王与犬戎/戎吴发生战争,高辛这一方受挫,无可奈何,才行悬赏之举,盘瓠取了敌首之后,高辛/平王乃以女妻之。而历史文献中卢戎与楚的战争一开始也是楚方大败,后来才取胜。《左传》卷七,庄公十三年(公元前699年):楚师“尽行”伐卢戎,“罗与卢戎两军之,大败之。莫傲缢于荒谷,群帅囚于冶父以听刑。”这场战争中,楚方以莫傲为最高统帅,并且倾全国之兵力,无奈卢戎当时十分强大,又有罗(在今湖北宣城县境内的另一只南蛮部落)的援助,楚国只能以惨败告一段落。这与盘瓠神话的情节十分相似。神话中高辛/平王一方最后还是胜利了,而现实中的楚国也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并把卢戎变成了自己的附属国。到了公元前611年,楚国曾经派卢戎国的大夫戢黎去征讨庸,《左传》卷二十记载:“楚使庐戢黎侵庸”。 庸也是荆地(具体在今湖北竹山县境内,在汉代为上庸县)蛮族的一支,庸人曾经“率群蛮已叛楚”。至于楚国后来是怎样灭掉卢戎的,汉文献中未有记载,但可能就是盘瓠传说中的后一部分,即得到了盘瓠的帮助。楚对蛮的政策,就是这样既利用又征讨,双管齐下。平王与楚王,对戎蛮的政策都是“萝卜加大棒”的政策,晋国要用“将裂田以与蛮子城之,且将为之卜”等方法来行骗,才捉住了戎蛮的子赤。楚国对付戎蛮,也是扬言为他们“致邑立宗焉,以诱其遗民”,这种政策,其实就是悬赏,盘瓠传说中的悬赏情节,极可能是以此事实为基础。四、盘瓠的主人关于盘瓠的主人,有两种说法,一说辛王,一说平王或评王。汉文古籍记载的都是辛王,其中包括汉代末年应劭的《风俗通义》、三国鱼豢的《魏略》、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南朝范晔的《后汉书》等等。不过这明显是后书受到前书的影响所致,是一脉相承的,不可以为互证。民间的说法有些不一样,《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八册收入瑶族、畲族民间流传的《过山榜》89件,其中提到盘瓠主人为高辛王的占4件,并且全部属于畲族的,为评王或平王的占85件。兰仁兴认为,盘瓠的主人是平王,不是辛王。这种差异,有两种可能的原因,一种是传抄中的笔误,“辛”与“平”两字相似,在古籍的传抄中极其容易写错。《风俗通义》、《魏略》、《搜神记》、《太平御览》、《后汉书》等古籍中写为“辛王”,畲族民间流传的《过山榜》部分写为平王,部分写为辛王,可能就是这一原因。另一种原因是卢戎与楚发生战争,而楚当时是周王朝的属国,它总是打着周的旗号。楚的祖先是高辛,所以一些神话喜欢附会到他的身上;而卢戎与楚发生战争的时候,正好是在周平王执政时期,他是楚的主人,所以盘瓠神话中的盘瓠的主人就有可能被说成是辛王,也可能被说成是平王。楚国当时是周的属国,卢戎对楚的战争,也就是对周的战争。《汉书·何武王嘉师丹传》第八十六卷记载:“平王东迁,蛮遂侵暴上国。晋文侯辅政,乃率蔡侯击破之;至楚武王时,蛮与罗子共败楚师,杀其将屈瑕;庄王初立,民饥兵弱,复为所寇。楚师既振,然后乃服。自是遂属于楚。”从“至楚武王时,蛮与罗子共败楚师,杀其将屈瑕”这一句,我们可以知道此“蛮”乃是指卢戎。这里将周与楚的是扯在一起,足见卢戎对楚的战争,就是对周的战争。高辛,即帝喾,《山海经》中作帝俊,是古史中东夷族传说中的人物,为日月之天神。历史化之后,遂为人间之王,与盘瓠挨不上边。高辛为东夷族之神,而楚族是东夷族的后裔,所以他也是楚族先民的神。盘瓠部落处在楚地,这为把盘瓠的主人说成是高辛奠定了基础。周平王是春秋时代的第一位皇帝,他在位的时间为公元前770至公元前719年,楚与卢戎的战争(公元前744年)就是在这一时期内,所以盘瓠的主人,就是他。由是观之,周平王的时候,周以及其附属国楚曾受到卢戎的入侵,当然,更多的还是周王朝对卢戎的征讨。从盘瓠传说,我们可以知道,盘瓠曾帮助过周/楚对卢戎的征讨。这很可能是周平王以蛮制蛮的策略,所以说,盘瓠打的是自己的人。有的学者在研究之后认为盘瓠的敌人是自己,原因也在这里。盘王助战并受封,对整个周王朝来说,只是整场战役中的小插曲,但对于以犬为图腾的盘瓠部落来说,却是一个大事件,对他们的族名、与王朝的赋税关系、心理等等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瑶、畲所属的部落原来同是古苗蛮的一个组成部分,正是因为这场战争,盘瓠立了战功,他们与当时的统治者周/楚有了特殊的关系,盘瓠被封为王,封了地,他的子民则可以免交国税(所以称为莫徭),这样,他们渐渐脱离了原来的集团,成为独立的民族。盘瓠助战的经历,在部落中很快演变为传说,乃至神话。五、历史向神话的演变严格地说,盘瓠是一位历史人物,盘瓠崇拜也就是纯粹的祖先崇拜,就像人们崇拜黄帝、炎帝一样。只是,在这种祖先崇拜中,掺入了浓厚的犬图腾崇拜。如《晋记》所说:五溪蛮“糅杂鱼肉,叩槽而号,以祭盘瓠。”现在,大多数的学者已经承认盘瓠神话的主要情节,即盘瓠杀敌立功、受封以及与公主结婚,是对历史的真实记载,有据可证。那么,盘瓠又是如何演变成为一只狗去杀敌立功的呢?关于这一问题,有的学者解释道:“盘瓠之所以成为犬,那是过去文人在鱼豢《魏略》'俄倾化为大瓠’一句中,将'大’字加了 一点,改成了'犬’字,并去掉了'化为大瓠’的'瓠’字,于是就成了'化为犬’的史话了。”[x] 《魏略》原文已经散失,按唐代李贤注释《后汉书》时所引《魏略》的记载,并无“化为大瓠”的话。即使《魏略》的原文是这样,这种解释也十分牵强附会。首先是要误把“大”写成“犬”,其次是要去掉“瓠”字,为什么要去掉呢?盘瓠神话现在依然有“瓠”字,并非被去掉。另外,盘瓠被说成犬,是有现实基础的,即瑶族、畲族及一部分苗族以犬为图腾。这些人决不会因为这样的笔误而产生如此深入人心的民间信仰。只可能有此民间信仰在先,才会把盘瓠说成狗。也有学者认为,那是源于绰号或名字:“龙犬乃是人名,正如吴王濞的儿子叫驹一样。照字面解,驹乃是马,然而它却不是马,而是吴太子呢。”[xi] 这种观点同样存在一个问题,即崇拜盘瓠的苗族、瑶族和畲族真正把盘瓠当成一只狗,这样根深蒂固的民间信仰岂能是因为一个绰号或名字的误解。另外,苗族、瑶族和畲族称这只犬为盘瓠,而不是别的名称。从理论上来说,民间文学类型的演变中,神话向传说的演变是比较普遍的一种规律,可是,由传说演变为神话的现象也绝无仅有,盘瓠神话就是由传说演变而来的。盘瓠传说演变为神话,关键是盘瓠这一人物演变为一只狗。其实,只有图腾标志能促使这一演变的完成。图腾标志又称为图腾徽号,是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的象征,是区分群体的标志。每一个群体,都以它们的图腾的形象来标志自己,以与他人相区别。比如以黄牛为图腾的部落,会以黄牛作为自己的标志,他们会雕刻黄牛的形象放在某个地方,以表示自己是黄牛部落的人。他们也会把自己打扮成黄牛的样子,表明自己的图腾身份。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人们就会以标志来称呼某一个群体。正如乔纳森·卡佛在《北美腹地三年巡游纪行》中所写:“一个族类具有某种特殊的标志,以区分于另一类;同样,每一个部落也有其自己的徽号,人们就用这个徽号来称呼它,例如,鹫部、豹部、虎部、野牛部等等。……无论哪一个族类,他们都是用这种方法来标志自己,他们当中最低能的人也记得住自己的世系,并根据所属的家族来标志自身。”类似的做法,在中国古代也随处可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轩辕乃修得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熊、虎一类凶猛动物,岂能够训练用来参战?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这是指以这六种野兽为图腾的氏族或部落,因为他们以自己的图腾物为徽号,所以人们便直接以其图腾名称来称呼它们。久而久之,史实便演化为神话了,说黄帝训练六种野兽,让他们参加战斗,打败炎帝。前文已经说到,彝族的典籍《十大名将》也直接以动物来称呼以此动物为图腾的氏族:“而其为飞燕?而若为飞燕,天空云际,与鸿雁颉顽,飞燕而前进;而其为狐狸?而若为狐狸,深箐老林,与虎豹驰骋,狐狸而前进。”从上下文我们知道,这是部落酋长正在调兵遣将,命令以燕子为图腾的氏族去对付敌方以雁鸿为图腾的氏族,又命令以狐狸为图腾的氏族去把敌方以虎豹为图腾的氏族。在这里,很明显是以动物名称来代表和称呼人。如果不了解其中原因,便会以为其中的动物名称真的是指动物本身,以至使之成为一则神话。盘瓠传说之所以能演变为神话,也正是图腾标志使然。………(有一部分内容资料暂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