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说老子的《道德经》被儒生给毁了?

 化者神龟 2022-09-08 发布于上海

这问题的核心是语境不同造成的混乱。

老子《道德经》中几个关键词汇因为大多数人不理解,自然解释有误,而这恰恰是造成“道经儒解”的重要原因。

比如:《道德经》中。

“无”指“未知之道”;

“有”指“已知之道”。

所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指,所有事物来源于已知之道,已知之道来源于未知之道。

比如,大楼建设依靠设计图纸(已知之道),设计图纸来源于规划蓝图(未知之道)。

再比如,“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指,未知之道体现事物的酝酿状态,已知之道体现事物的运行状态。

还有,“无欲以观其眇,有欲以观其徼”。指,未知之道的探索看我们的观察能力,已知之道的运用看我们的动手能力。

在整个《道德经》中,“无”、“有”都是这种意境。

然而,由于很多人没有弄明白这种语境差异。想当然把“无”理解成“没有、不存在、不”;把“有”理解成“存在”。

这样,“无私”就变成“没有私心”。但其实老子说的是“未知事物的私人观点”,也就是现代语言的“个人观点”。

“无争”就变成“不争功名”。但其实老子的意思是“对未知事物的争论、讨论”。

“圣人无争所以不争”,老子说的意思是“圣人们讨论未知事物的时候,不需要争吵,而应该以理服人”。但却被想当然的理解成“圣人没有争利的欲望所以不争夺”。

“无为而治”,本意是“要像针对观察未知之道的态度,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现代语言中的“科学治理理念”。却被想当然理解成“无所作为或顺其自然”。

……

还有很多很多,而且目前还在继续蔓延,这就是为何“道学儒解”的重要原因。

同时,由于“道学儒解”不能准确表达老子思想。本来很清晰的道理,被扭曲成东拼西凑的“警言格句”,译文读完有一种“似董非董,似乎抓住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有抓住”。

这种“懵懵懂懂”的感觉,使大家深信《道德经》是玄学而非哲学。

但又因为对《道德经》的“崇敬”,顺便把本来是哲学发展前期的“幼稚”的玄学,刻意提高到哲学之上。

这不但荒诞,而且还可怜悲叹。

哲学是脱离了玄学和神学形成认知世界真相的最高学识。《道德经》又是哲学领域中顶级经典。却因为很多人看不明白,而糊里糊涂的把它定义为玄学,这是多么荒诞的事情。

问题还没有结束,人类认识世界是经过,卦学(命理学)、玄学、神学最后进化成哲学。而我们一些人却浑然不知,固执地认为“玄学高于哲学”,这是多么可怜可悲可叹的一群人。

他的很想抬高老子,却实际上贬损、贬低和贬犊了老子的哲学思想体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