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丹波元坚论虚实

 出租车99 2022-09-08 发布于福建

虚实犹病之质,寒热犹病之性,凡物有质必有性,是病所以有虚寒、虚热、实热、实寒之辨也。人身气血,一莫不禀于胃脘之阳,是以病之虚实寒热,亦莫不本于胃阳之强弱。深寻此理,则处治之法,自跃如心目矣。盖论虚实而不及寒热,则遂无得乎百法之真的,故景岳之论虽精,犹有遗恨焉。朱丹溪《格致余论》有“病邪虽实,胃气伤者,勿使攻击论”,何柏斋《医学管见》有“元气大虚,病邪大盛,当使攻击说”,均是不达虚实寒热互参之义,难以为章程矣。

元坚尝著有论一篇,今不自揣,揭出于此。

曰:为医之要,不过辨病之虚实也已。虚实之不明,妄下汤药,则冰炭相反,坐误性命,是以临处之际,不容毫有率略矣。盖尝考之,厥冷下利,人皆知大虚,宜补;潮热澹语,人皆知大实,宜泻。此则其病虽重,而诊疗之法莫甚难矣。如夫至虚有盛候,大实有赢状者,诚医之所难也。

虽然,此犹难乎辨证,而不难乎处治,何也?假证发露,抑遏真情,自非至心体察,则不能辨其疑似而认其真。然既认其真也,纯补纯泻,一意直到,而病可愈矣,岂有他策耶?唯医之所最难者,在真实、真虚混淆糅杂而已,何者?其病视为虚乎?挟有实证;视为实乎?兼有虚候。必也精虑熟思,能析毫厘,而其情、其机始可辨认;及其施治,欲以补之则恐妨其实,欲以泻之则恐妨其虚,补泻掣肘,不易下手,必也审之又审,奇正攻守,著著中法,而后病可起矣。此岂非辨认难,而处治亦难者乎?

岐伯有“五有余、二不足”之说,而仲景之经所云难治者,概此之谓也。盖虚实之相错,其证不能一定,其治不能各无其别也。区而论之,有虚实相兼者焉,病本邪实,当汗如下,而医失其法,或用药过剂以伤真气,病实未除,又见虚候者,此实中兼虚也。治之之法,宜泻中兼补。倘虚甚者,或不得已姑从于补,虚复而后宜议泻矣。

其人素虚,阴衰阳盛,一旦感邪,两阳相搏,遂变为实者,此虚中兼实也。治之之法,不清凉无由解热,不转刷无由逐结。然从前之虚,不得不顾,故或从缓下,或一下止服。前哲于此证,以为须先治其虚,后治其实,此殆未是也。大抵邪不解则不受补,有邪而补,徒增壅住,且积日之虚,岂暂补所能挽回乎?考之经文,如附子泻心、调胃承气,即泻中兼补之治也。阳明病,至循衣摸床、微喘直视,则既属虚惫,而犹用承气者,以实去而阴可回,纵下后顿见虚候,其实既去,则非调养叵治也。扩充触长,无适而不可矣。此虚实之相兼,大较如此。

如夫虚实之相因而生,是亦不可不辨也。有人于此焉,脾气亏损,或久吐,或久利,中气不行,驯至腹满溺闭,此自虚而生实也。至其满极,则姑治其标,主以疏导,然不以扶阳为念,则土崩可待也。又有人焉,肾阴不足,下亏上盈,或潮热心烦,或血溢痰涌,亦是虚生实者也。至其火亢,则姑治其标,专主清凉,然不以润养为念,则真元竭绝矣。有人于此焉,肠澼赤滞,肠痛后重,如其失下,则病积依然,而津液日泄,赢劣日加,此自实而生虚也。治法或姑从扶阳,然不以磨积为先,则邪胜其正,立见危殆。又有人焉,肝气壅实,妄言妄怒,既而脾气受制,饮食减损,日就委顿,亦是实生虚者也。治法或姑从补中,然不兼以清膈,则必格拒不纳矣。

在仲景法,则汗后胀满是自虚而实,故用疏且补之剂;五劳虚极,因内有干血是自实而虚,宿食脉涩亦自实而虚,故一用大黄蟅虫丸,一用大承气汤,盖干血下而虚自复,宿食去而胃必和也。此虚实相因而生之大略也。

要之,相兼者与相因者,病之新久,胃之强弱,尤宜参伍加思,亦是诊处之大关钥也。更论虚实之兼挟,则表里上下之分,又不可不知也。实在表而里虚者,补其中而病自愈,以病之在外,胃气充盛,则宜托出,且里弱可以受补,如发背、痘疮之类是也。实在里而兼虚者,除其实而病自愈:以病之属热,倘拦补之,必助其壅,如彼虚人得胃实,与瘀血、宿食之类是也。病上实,素下寒者,必揣其脐腹,而后吐下可用;病下虚,素上热者,必察其心胸,而后滋补可施。此表里上下之例也。

虽然,今此所论,大概就病之属热者而立言已,如病寒之证,亦不可不辨焉。经云: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盖胃强则热,胃弱则寒,此必然之理也,故寒病多属虚者。然有者厥阴病之上热下寒,此其上热虽未必为实,而未得不言之犹有阳存,故凉温并用,方为合辙矣。

寒病又有阳虽虚而病则实者,顾是胃气本弱,然关门犹有权,而痼寒宿冷僻在一处,或与邪相并,或触时气而动,以为内实也。倘其初起,满闭未甚者,须温利之:满闭殊剧者,攻下反在所禁,惟当温散之,盖以寒固胃之所畏,其实之极,必伤胃气,遂变纯虚耳。观仲景太阴病及腹满寒疝之治,而其理可见也。然则病寒之实,必要温补,固不可与病热之虚犹宜清涤者,一例而论矣。

《玉函经》曰:寒则散之,热则去之。可谓一言蔽之已。是寒热之分,诚虚实证治之最吃紧也。病之虚实,药之补泻,各有条例,其略如此。而微甚多少之际,犹有不可不计较者,实如张景岳氏之言焉。夫虚实之不明,补泻之不当,而栩栩然欲疗极重极险之病者,岂足与语医哉?《玉函经》云:虚实等者,泻勿太泄。盖所谓微虚微实之治例也

吴氏于热证兼虚者分为二等,其义更精。刘方明《幼幼新书》引孙真人《玉函要诀》曰:或虚中有积热,先与利热,后与治虚。又曰:热里有虚,先与补虚,然后退热,次调胃气,即无误矣。是其意与吴氏似异而同。

又,徐洄溪《医学源流论》曰:或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补正即所以驱邪”,此大谬也,惟其正虚而邪凑,尤当急驱其邪以卫其正,若更补其邪气,则正气益不能支矣。

又曰:或云“补药托邪,犹之增家人以御盗也”,是又不然,盖服纯补之药,断无专补正不补邪之理,非若家人之专于御盗贼也,是不但不驱盗,并助盗矣。是言暗中景岳之病矣。

又,缪仲淳《神农本草经疏》曰:病属于虚,宜治以缓;若属沉痼,亦必从缓治。虚无速法,亦无巧法,盖病已沉痼,凡欲施治,宜有次第,故亦无速法。病属于实,宜治以急。邪不速逐,则为害滋蔓,故治实无迟法,亦有巧法。此说似有理,然病有暴虚,又有久实,不可概论

旷怡按:以上内容摘自《药治通义·卷二·虚实治要》。丹波氏所论虚实发先圣之遗奥,揭虚实之秘要,精微至极也。故摘引之,供同仁参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