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古冷漠里的纵天游弋——浅谈余秋雨的散文语言(上)

 暮秋晚雨 2022-09-08 发布于山东

引语:作为当代散文出版界的“销量神话”,余秋雨以“开一代风气之先”的姿态支撑着“文化大散文”的高地位、大影响。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文化苦旅》出版,至今仍不乏效法者。其散文的语言水平无疑值得称道。

余秋雨曾在《千年一叹》中描绘红海,“万丈汪洋,直逼着百世干涸,纵天游弋,紧贴着千古冷漠。”这一番高大旷远的景语,无疑也是余老师独树一帜的语言特色。

万丈汪洋,纵天游弋,如同满天彩练飘飘翻飞,恢宏大气,壮阔苍茫。用词,句式,句段结构和各种高明的手法共同搭建出苍凉慷慨的语言艺术,让文字在“文化”这一片“千古冷漠”里“纵天游弋”,最终成为对中华文化和人类前途深邃思考的最佳载体。

用词上,余秋雨特别偏爱饱含书卷气、文人气而又不算冷门的书面语。主要选择大气豪迈的词汇。例如《都江堰》中那段对岷江水的描绘:

水,看似柔顺无骨,却能变得气势滚滚,波涌浪叠,无比强大;看似无色无味,却能挥洒出茫茫绿野,累累硕果,万紫千红;看似自处低下,却能蒸腾九霄,为云为雨,为虹为霞……

“波涌浪叠”“蒸腾九霄”这些用词,一出手就是大气魄,大手笔,在扑面而来的刚劲之气之余,也能感受到明显的书面语特点。此外,这些词汇虽然与口语相去甚远,但读来并无障碍。把书面语用得毫不佶屈聱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更不必说这些含有千钧之力的词语在文段中体现出来的张力。

同时,余秋雨对于词汇的组合总能营造出苍凉旷远却蕴藉隽永的意境。例如上文所引的

万丈汪洋,直逼着百世干涸;纵天游弋,紧贴着千古冷漠。甚至都没有人的位置。

这一番景语看上去并无难懂之处,“万丈”“百世”“纵天”“千古”这些词语无疑豪迈奔放,开阔旷远。但是“万丈汪洋”与“百世干涸”对撞在一起,“纵天游弋”却“紧贴着”一片“千古冷漠”,结合中东的时局和前文所述,不难不让人产生一些联想。这段话虽然说的是人在自然面前的地位,但是仔细推敲,总感觉在映射时局:坐拥着辉煌历史和石油资源的“万丈汪洋”,中东却是人权难保,战乱频发的“百世干涸”;各方的努力在这片土地“纵天游弋”,总是紧贴着一片“千古冷漠”。尤其是“冷漠”这个词语,余秋雨写红海用的是“汪洋”这个比较平常的词语,但是在写沙漠时选择“冷漠”这一词,此“冷漠”,彼“冷漠”,完成了双关意义的构建。

在写景中这一个“冷”字倾注着旁观者的悲叹之感,同时,冷漠既是沙漠给人的主观感受,也是人本身的作为。“多少次跨国互侵,多少年集体征战,一次次集体被逐”,血火征战的历史留下了一笔笔血债,民族,宗教,国家之间尽是一片片冷漠。

这种效果,几乎全部由用词遣词完成,前后一体,上下浑成。如没有这些精到的用词,这一句难有如此效果。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