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痹证诸方各具特色的配伍形式

 医小白上善若水 2022-09-08 发布于河南

图片

风寒湿痹,是指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病变。
除湿宣痹,是据风寒湿痹病机拟定的治法。
《素问·痹论》将痹证分为皮、肉、脉、筋、骨五痹以反映病位浅深,颇有指导意义,不过痹证常呈皮、肉、脉、筋同病,仅重点有所侧重而已。其基本病理是:风寒湿三气杂至→皮肉脉筋骨同病,气血津液运行不利→皮毛痹郁,湿滞肌肉骨节,筋脉挛急→成为行痹、痛痹、着痹。
本法共选11方,都以湿滞体表为其施治对象,都用祛风除湿药物体现祛风宣痹法则,是其相同点。但因各方主治略有不同,结构也就稍有差异,从而展示了各具特色的配伍形式。
防风汤(《济生方》):防风60g,独活、秦艽、当归、赤芍、赤茯苓、黄芩各30g,桂心(不见火)、杏仁、炙甘草各15g。此方为血痹的皮肤不仁而设。究其皮肤不仁之机,则因风湿痹阻经络使然。所以祛风通络也就成为此方主体。
开郁舒经汤(《古今医鉴》):紫苏、陈皮、香附(醋炒)、台乌药、苍术(米泔水浸三日,炒)、羌活、制南星、制半夏、川芎、当归各24g,桂枝、甘草各2g。以手足麻痹为主症。形成手足麻痹病机,则因气郁、血滞、津凝、痰阻。所以本方以行气活血、燥湿祛痰为法,温通气血痰湿也就成为本方特色。
蠲痹汤(《杨氏家藏方》):羌活、防风、姜黄、赤芍、当归(酒浸一宿)、黄芪各45g,甘草15g。以身体烦疼、项臂痛重、举动艰难为主症,是因湿痹经络、血凝气滞使然,所以祛风活血仍是本方主体。方中配有黄芪,反映了通中寓补的配伍形式。
鸡鸣散(《朱氏集验方》):槟榔12g,陈皮15g,桔梗9g,紫苏9g,生姜9g,吴茱萸6g,木瓜15g。以治足胫肿痛见长,属于寒湿浸淫、津气痹阻的湿脚气。此方能够疏畅三焦,宣化湿浊。治湿而以调气为主,是配伍上的第一特点;调气兼顾肺脾肝,是配伍上的第二特点;调气而兼舒筋,是配伍上的第三特点。
薏苡仁汤(《明医指掌》):当归30g,芍药(炒)30g,薏苡仁30g,麻黄30g,肉桂30g,炙甘草30g,苍术(米泔水浸,炒)30g。以一身尽疼为主症,属于寒湿痹阻经络机理。此方由仲景麻黄加术汤、麻杏苡甘汤加减而成,反映了二方温通经络、除湿宣痹法,是与其他方剂不同处。
茯苓白术汤(《仁斋直指方论》):炙甘草、炮姜、茯苓、白术、苍术(炒)辣桂等分。虽然仍以身体重痛为主症,却从温阳化气、运脾除湿着手,通过振奋阳气,达到除湿目的,展示了与其他方剂截然不同的治法。此方本非宣痹除湿之方,选入本法,意在提示学者,治疗身痛并不限于祛风除湿一端。
加味防己黄芪汤(《医经会元》):防己9g,黄芪12g,白术9g,甘草3g,苍术3g,薏苡仁5g,独活3g,生姜3片,红枣1枚。是治四肢少力、关节烦疼的方剂。究其关节烦疼之机,则因风湿相搏使然。此方有祛风除湿、健脾益气之功,配伍健脾药物是其特点。
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独活15g,防风9g,细辛6g,秦艽10g,桑寄生24g,杜仲15g,牛膝15g,桂心9g,当归9g,川芎9g,芍药30g,干地黄18g,人参、茯苓各12g,甘草6g。是营卫不足、肝肾两虚、风寒湿痹、腰膝重痛而设,体现补虚宣痹之法。补虚兼顾营卫肝肾,反映了以补为主、宣痹为辅的配伍形式。
三气饮(《景岳全书》):当归、枸杞子、杜仲各6g,熟地黄9-15g,牛膝、茯苓、芍药(酒炒)、肉桂、北细辛(或代以独活)、白芷、炙甘草各3g,附子3-6g。是治血气亏损,三气内侵筋骨的历节痹痛。体现补虚宣痹之法。全方十二味药,祛风药物仅细辛、白芷两味;温阳散寒药仅用肉桂、附子两味;其余都是补益气血之品,体现以补虚为主,散寒为辅,宣痹为佐的配伍形式。景岳“惟气血不充,故风寒得以入之;惟阴邪留滞,故经脉为之不利”是制定本方的理论依据。
风湿镇痛丸(《成都第一骨科医院方》):九节风100g,蓼子草50g,麻黄15g,细辛50g,白芷50g,羌活50g,独活50g,乌梢蛇50g,蜈蚣10条,川芎50g。是治风寒湿痹而见关节肿胀、走注疼痛、肢体麻木的验方。体现祛风散寒、除湿止痛法则。此方配伍虽不新奇,但亦有特点。可治跌打损伤、瘀滞作痛,是其特色之一;配伍草药和虫类药是其特色之二。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