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隐入尘烟》拍得很好,我不喜欢

 汕头能率 2022-09-08 发布于广东

[本文2577字,阅读约需8分钟]

《隐入尘烟》昨天正式破亿,一部文艺片在上映62天,上线流媒体10天后,票房不降反增,一路逆袭连续多日拿下票房日冠,最终成功破亿。

影片的官方介绍是这样的:

该影片讲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西北农村,两个被各自家庭抛弃的孤独个体,在日复一日的耕耘中相濡以沫、充满温情的故事。片中武仁林与海清展现了一对底层农民夫妇从陌生到熟悉,从相知到相守的心路历程。

图片

男主角叫马有铁,西北汉子。从小,他寄住在哥哥家,充当免费劳动力,少言寡语,任劳任怨,像一头牲口。人到中年,依然光棍一条。后来他被哥嫂和侄子嫌弃,开始独自生活。一个人,一头驴,一间破屋。

女主角叫曹贵英,父母早逝,跟随哥嫂生活。可哥嫂压根不把她当人看,让她住窝棚,随意打骂。在此环境下长大的曹贵英身患残疾,日常生活无法自理、而且还不能生育。

这个片子讲的就是马有铁和曹贵英两个人相遇之后,后面一生的故事。其他的介绍,因为担心涉及剧透,就不多说了。

关于这个片子的争论很多:有说这个片子丑化中国乡村的;有说这个片在歌颂美化苦难的。似乎大家的分歧比较大。

图片

大家好,我是圆方,今天我们一起聊聊:

《隐入尘烟》拍得很好,我不喜欢

首先需要肯定,《隐入尘烟》是一个好片子,这和导演的功底和生长的环境是有关系的。

李睿珺导演1983年出生于甘肃张掖高台,从小在甘肃高台长大的他,其作品多与家乡背景有关,经常关注老人、儿童等群体,影片风格偏现实主义。

2007年,独立执导个人第一部电影《夏至》,该片获得第9届希腊国际独立电影人电影节最佳影片特别奖,并入围了第37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

后面的代表作还有:《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有一天》、《路过未来》、直到这部《隐入尘烟》。

所以单纯从剧情逻辑,镜头语言,颜色美感等等来说,这个片子虽然不是什么特效大片,也没有什么强烈的感官刺激,只从一部影片的角度来说,不仅仅是合格,而且是分数挺高的那种。

图片

那,圆方为什么不太喜欢这部片子呢?

是因为“隐入尘烟”展现的生活太苦了么?并不是!

网上大多对这部片子的评价是这样的:“全片没说苦,却苦出了天际;全片没说爱,却爱到了极致。”归纳下来无非是两个关键词:苦难,以及苦难下的爱情。

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忽略的很多角落当中,比马有铁和曹贵英更苦的其实还有很多,和他们相比,遭遇更大的的命运不公和颠沛流离生活的也大有人在。

真正了解接触过他们的,其实所感知到的那种绝望以及痛苦,其实一点都不比这个影片少,因为种种原因,圆方接触过不少这样的群体(在这里普及一个小知识:中国残疾人是8500万,是的,不是85万,不是850万,是8500万)。所以,不喜欢并不是因为“隐入尘烟”展现的生活太苦了。因为生活中真正的苦其实更多。

图片

是因为“隐入尘烟”是在所谓歌颂苦难么?并不是!

苦难不值得歌颂,贫穷不值得歌颂,甘于苦难,习惯贫穷更更更不值得歌颂。苦难和贫穷造就不了任何成功。而战胜苦难,战胜贫穷才值得被歌颂,才能算得上成功。

而“隐入尘烟”其实并没有最终战胜苦难,也没有战胜贫穷,所以那些说它美化苦难的无非是在说,在苦难之中两个人的互相关心的互相扶持的那些美好是在所谓的“美化苦难”。这两个其实才是离题千里的。

那,圆方为什么会说《隐入尘烟》拍得很好,我不喜欢。

是因为在圆方看来,这部片子实质上讲了一个“人”与“被资本物化的社会”的故事。

图片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而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批判了商品拜物教对人的异化和物化,马克思认为,只要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处于支配地位的社会形态还存在,人类就仍生活在“史前史”。

是的,物化。当我们看到“隐入尘烟”里男女主角的时候,每个人都会说他们处在“苦难”当中。而大部分人所谓的苦难,并不是心灵上的,而是物质上的,准确说是在以资本主义为定义的物质标准上的“苦难”。

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马有铁”真的苦么?虽然他没有什么资产,但是他有一个自己用双手搭起来的房子,有一个爱他的人,他的负债仅仅是离开世界前交代的几千元钱。

图片

在我们现实城市中的很多人,很多年轻人也有一个房子,但是没有自己真的爱的或者爱自己的人,然后还背着几十万几百万的负债。你能说这些在大城市的这些看起来光鲜亮丽,这些衣冠楚楚的年轻人真的就比“马有铁”幸福么?

马有铁离开这个世界,圆方觉得不像很多人所说的因为害怕“物质上的匮乏”,而是这个世界上没有被他所留念的“情感上的寄托”而选择离开。

而很多看到这部《隐入尘烟》的很多城市的“小布尔乔维亚”式的年轻人感觉到感动,难过,悲伤的时候,他们却不曾思考过,是否有一种可能他们其实比“马有铁”更加不幸呢?

是的,很多“小布尔乔维亚”式的年轻人之所以会感觉,他们比“马有铁”幸福,无非是在以资本主义衡量下的社会中,他们所创造的产值更大,所收到的工资更多。但是当回归到纯粹的人性、人的底层逻辑的时候,他们真的比“马有铁”更高等么?

图片

圆方不喜欢“隐入尘烟”是因为,整个片子都在不停地提醒我:你是一个被“物化”的人。

不管是马有铁被抽血,还是卖粮食被压榨,都是在讲述:如果你不创造价值,你就是没有用的,在社会体系下就是该被抛弃的,该接受苦难的。

这种提醒既冷酷,又令人绝望。哪怕今天在我们所谓的“努力”下拥有了很多的物质,有了Gucci爱马仕,有了奔驰宝马,难道就拜托了被“物化”的命运了么?

但是,这真的对么?

这不对!

在《必须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里面写到:

高质量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人是经济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涉及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既是消费主体,又是生产和创新的主体,是最具活力的生产要素。满足人民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力量。

是的,发展是为了“人”的,不是为了越来越高的房价,不是为了越来越久的“加班”,不是为了越来越疏离的“感情”。

人不能被物化,也不应该被物化,人就是人。

人,应该幸福,不应该“隐入尘烟”。



图片

要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出发,拿出更多改革创新举措,把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等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2020.10.14,深圳特区40周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