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大“数学天才”还俗后从事心理工作,青少年患者能找他做心理咨询吗?

 晴日心理 2022-09-08 发布于广东

本文字数约:5704 字       

阅读时间7 分钟

本文章节:

01、“数学天才”出家后,为什么还俗?

02、柳智宇仍可能存在的精神心理隐患

03、大部分青少年患者不适合找他做心理咨询

以上为本文的音频,如有需要可点击聆听

最近,“数学天才”柳智宇还俗、从事心理咨询行业的新闻备受关注。

他曾获得国际奥数金牌,被保送北大,却在2010年放弃了麻省理工的学位,选择出家,成了“贤宇法师”。12年后,他又突然宣布还俗,成为了一名心理咨询师和机构项目负责人。

很多人好奇柳智宇为什么会选了这么一条路。甚至有家长咨询我,说他那么有名,又曾经是“学霸”,如果带有心理问题的孩子,甚至是罹患了抑郁症、双相障碍的青少年去找他做心理咨询,会不会有效果?

我了解了柳智宇的一些公开报道和成长过程之后,我认为他现在从事的工作对社会是有价值的,而且在某些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他的公开事迹和经历对很多人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可是,从科学精神心理学的角度看,精神心理障碍的青少年患者,甚至可以说大部分抑郁症、双相障碍患者,并不适合找他做心理咨询。而且对柳智宇自身来说,很可能还存在一些精神心理隐患。

“数学天才”出家后,为什么还俗?

据网上信息,柳智宇的父亲是一名中学物理老师,母亲是一名工程师,两人工作都比较忙,柳智宇在家里显得孤独。

不过,受到父母教育背景的影响,以及遇见了一名他非常喜欢、认可的数学启蒙老师,柳智宇迷上了数学。2005年、2006年,他连续两年获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项目的金牌,随后被保送北大数学系,戴上了“数学天才”的光环。

柳智宇在接受采访时说,在那个阶段,尤其是中学,他把数学当做了其生命中的一部分,是修身养性、追求宇宙答案的一种方法。

可上了大学后,他发现数学进入高深领域之后,越到后来越琐碎,分支很多,也比较远离大众的生活和生命,并不能给出他想要的“生命答案”。他还说过,竞赛金牌是学校的需要,并不是他本人的需要。

再加上他从高三起就罹患眼疾,无法长时间看书,上大学后有很多数学书籍是母亲念成录音,再寄给他听的,学起来非常费力,他对数学更失去热情了。

现在网上有人拿柳智宇和北大“韦神”作比较。其实“韦神”是真正热爱数学的,能在学习数学中体会到快乐甚至幸福;而柳智宇更多是个人赋予了数学一种意义,当他觉得数学没有这个意义的时候,热情就自然消退了。

与此同时,柳智宇在北大里接触到了佛学,认为可以从这个领域寻找他想要的答案。大学毕业后,他瞒着父母放弃了麻省理工的入学名额,选择到龙泉寺出家,父母还是看新闻才得知的,两人进京几番阻拦,都没法改变儿子的选择。

柳智宇,图片来源于网络

柳智宇当初表明他的心态,去寺院只是一个和大家不同的人生选择,而不是一种逃避,他想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意义。

这所寺庙在北京的大学生中颇有影响,那时,包括柳智宇在内的十多名清华、北大、中科院等高材生都选择在这里出家,一度备受大众关注。而且龙泉寺注重将现代科技与宗教结合,是很多人眼里国内最创新、新锐的寺庙。

但是,柳智宇发现出家后的日子并不清净,虽然环境清幽,但每天的工作、学习、上课和琐事非常多,有时遇到房屋修建,他还要半夜起来监工。

而且,寺庙其实也是个小社会,也有人际关系,他在生活细节上不太注意,曾经跟人起过争执。他觉得寺庙的管理和一些制度不够完善,多次写报告、写建议,却都被驳回。

总之,柳智宇本来以为出家后可以专注于寻找生命的答案,用佛学引导更多的人觉悟,结果发现寺庙的生活跟他想象中的有越来越多的不同。其中,对他心灵冲击最大的还有两件事。

第一件是他曾经耗费了巨大精力,参与《南山律典校释》,累得身体接近极限,但书籍出版后,署名者只有他的师父,当时的龙泉寺住持学诚法师。

第二件是2018年,学诚法师被曝出挪用僧团基金、骚扰女子的丑闻,震惊全国,龙泉寺很多僧人选择离开,这里面就有柳智宇。他对龙泉寺美好的想象几乎完全破碎了。

离开龙泉寺后,他尝试到其它寺院短暂逗留,寻找适合自己修行的地方,但发现找不到施展他抱负的地方。

至于他对心理学的兴趣和接触,根据报道,有部分原因是柳智宇的妈妈退休后开始接触心理学,并经常给儿子推荐这方面的书籍。柳智宇接触了以后,开始利用一些心理学方法解答僧团里师兄弟的心理疑惑。

对寺庙生活逐渐感到失望的柳智宇觉得,心理学可能是一个能让自己找到答案的领域。2017年,他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证书,2018年开始做网络心理咨询,还尝试着推出“佛系心理咨询”项目,跟几个志同道合的僧人成立了心理工作室。

可是僧人的身份是不能接受金钱的,他的心理咨询只能免费,运营心理工作室又需要费用,只能靠公众号部分打赏和佛教信众的“供养”来维持,而且工作非常繁忙。大概进行了3年,柳智宇终于承受不住压力了,决定还俗。

一些心理咨询和教育公司找上门来邀请他入职,最终,他加入了现在任职的华夏心理,并再一次引发了社会舆论。

柳智宇仍可能存在的精神心理隐患

从柳智宇的成长经历可以看出,其实他遭受过很多叠加性心理创伤。父母从小对他缺乏陪伴,使他内心孤独、性格内向,不擅于人际交往,在生活自理和细节上很可能没养成良好的习惯。

而且因为缺乏陪伴,父母也没有意识真正走进儿子的内心,他们的亲子关系是有很大隔阂的。虽然眼睛患病后,母亲花了很多精力为他念数学题、帮助他训练奥数题,但父母对他的期待,与他心中对自己的期待是完全不同的,他很可能感觉父母根本不能理解自己。

柳智宇背着父母偷偷出家,出家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连跟父母的“尘缘”都要切断,这是他出家前肯定知道的,但他还是选择了这么做,可见他对父母的情感链接其实并不深厚。

还有,柳智宇很小就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生命的答案这类命题了。所以他从小就跟同龄人格格不入。

比如中学、大学的时候,他觉得没有同学可以理解自己,“就好像把鸡和兔子放在一个笼子里面,我们的习惯是不同的”。同学对分数、考大学、以后怎么挣钱比较上心,但柳智宇比较关心的是人生的意义,怎么去探索生命终极意义的话题,根本谈不到一块去。

柳智宇没说过他为什么从小就思考这些问题,新闻报道中说到他很早就接触了哲学书籍。我们在临床心理干预中,接触过很多罹患抑郁症、双相障碍,但非常聪慧的患者,他们也很小就开始思考这些问题,甚至小学就开始了。

而在回顾他们成长经历时发现,他们小时候也非常孤独,父母经常不在身边,有的家庭氛围还很紧张,父母经常吵架,对他们形成过叠加性心理创伤。

他们性格内向、不擅长社交,但喜欢阅读,反而从小就有大量精力沉浸在书本中。可是,他们接触的书籍中有很多涉及到哲学,里面会谈及人生的意义,宇宙、生命的终极答案等等。

柳智宇,图片来源于网络

要知道,每个人的人生意义都不尽相同,要领悟人生意义离不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经历,还离不开积极、理性的心态。而且很多西方哲学家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并不适合我国文化,有的甚至是偏负面的、消极的。

那这些孩子当时还是初中生、甚至小学生,他们缺乏人生阅历,又遭受过叠加性心理创伤,内心比较敏感,缺乏积极理性的心态。他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只能得出表面的、粗浅的理解,很难深入。如果还受到一些负面信息的影响,又或者遭受的叠加性心理创伤非多的话,他们甚至可能会得出“人生是没有意义”的错误答案。

柳智宇相对好一些,虽然他也过早开始思考人生意义,但没有得出过于消极、负面的答案。不过,这足以令他与同龄人产生巨大差别,他在人际关系中并不顺利。

与此同时,他接触到了数学。他认真钻研数学,不是为了拿奖,而是觉得数学背后藏着生命的规律,这与他所思考和追求的是一致的,所以他拿出了无比的热情和精力。

从这个角度上,柳智宇一再强调自己只是平凡人,不是天才,这是有道理的。他在数学方面取得成绩主要不是靠天赋,而是靠后天强烈的兴趣、沉迷。至少在大学前,他学习数学时是兴奋的,是一种良性上瘾的“学神”状态,而且他乐于付出比别人多了无数倍的努力和时间。

可是,他逐渐在数学里迷失了。他发现数学走到后面不但给不出人生意义的答案,甚至很虚,远离了生命和宇宙的奥秘。而且身边的老师、父母、同学,关注的都是他能不能拿奖,能不能成为数学家,根本不能接受他那种纯粹的精神追求。

这很有可能引发他内心的剧烈冲突,甚至可能觉得周围的人想法很功利,很世故。再加上罹患眼疾,学数学确实学得很吃力,他渐渐失去了对数学的热爱。

在这个迷茫的阶段,柳智宇很可能符合北大教授徐凯文提出的“空心病”,出现过一定的精神心理症状。(空心病到底是什么病?跟抑郁症有什么关系和区别?我们在这篇文章里分析过:为什么很多“学霸”认为人生没有意义?出路在何方?

幸好,这时佛教出现了,他把寻找人生意义的精神寄托转到这个宗教上。他大学时对于佛教的热爱和沉迷,很可能跟一开始对数学的感觉是一样,都认为找到了一生值得努力的方向。

可是出家以后,他再次被现实打脸了,在龙泉寺当法师的日子跟想象中有天壤之别,这里除了有佛法,还有更多的琐事、任务、人际矛盾,他不懂人情世故,多次提建议得不到采纳,能力得不到认可,付出得不到回报,他崇拜的师父还涉及违法犯罪的、见不得人的勾当,人设崩塌。

柳智宇说对出家不后悔,对佛法也仍然满怀敬意,但在龙泉寺的那段日子,他很可能是深感失望的。从科学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在那8年里,他遭受了很多叠加性心理创伤。

他遭受过很多打击,尤其是在人际关系上遭受过叠加性心理创伤,而在成为“数学天才”的过程中又长期受到身边人的过度夸奖、媒体的赞誉,这导致柳智宇形成了一定的偏执型人格。

他内心比较敏感,容易从负面角度理解别人的言行举止,而且容易执着于自己的观念,很可能会看不起同龄人,觉得他们非常幼稚,尤其在向往佛教那段时期,他对很多“世俗”的事看不顺眼,抵触商业,觉得非常“功利”。

他现在转向心理学,在某个程度上,这与他当年从数学转到佛学上的过程是类似的。他对自己心中人生意义的追求,可以说形成了一种执念。

而且,他有很多心理创伤还没有的得到真正的疗愈,从公开报道中看来,我们还没有看到他十分深入、深刻的自我反省和剖析。又或者有一定的自我反省,但他没有公布出来。

不过,从社会眼光的角度来说,当大家都期待他成为数学家的时候,他选择了出家;在大家都认为他应当成为高僧的时候,他又选择了还俗。

他肯定也惧怕过别人的目光,也怕对不起父母和大众的期待,也可能也怀疑过自己的再次换“赛道”是否正确,但他还是勇敢地作出了遵循内心的选择,勇于面对过去的经历。

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是非常难得的。

大部分青少年患者不适合找他做心理咨询

那么,我们回到柳智宇现在从事的心理咨询工作上。他跟我现在也算是半个同行了,从科学精神心理学的角度上,我认为他现在的状态有可能不太适合做一线的心理咨询师。

柳智宇,图片来源于网络

首先是因为上面说到,他自身有很多叠加性心理创伤是还没得到疗愈的,跟来访者进行心理咨询时,相对容易被激活创伤。

而且根据新闻报道提及的、他涉猎过的心理咨询技巧和流派,比如人本主义、后现代治疗、将中国国学和西方心理学治疗的整合等等,还参加过一些团体咨询的培训等等,这当然都能增进他的心理咨询理论和能力。

不过,这些心理咨询理论和技巧仍然停留在人的外显记忆层面,难以直接修复来访者心理问题背后的叠加性心理创伤,所以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低效的,需要较长的时间才有可能显现出较好的效果。

我也有点好奇,在他掌握的心理咨询流派里,没有提及认知行为疗法(第二代CBT)和正念疗法(第三代CBT),但这两种技术在国内外精神心理领域都是得到循证医学认可、证实有效,并且最受推崇的,相对而言,比人本主义疗法、精神分析疗法高效一些。而且正念疗法的部分起源于佛教徒修行用的打坐、冥想。为什么他不使用?当然,也有可能只是简单的介绍里没提及。

由于他的很多叠加性心理创伤没有得到疗愈,所学习的心理咨询技术也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一些外界事件有可能导致他相对容易情绪波动。

比如他接受采访时提及,一次有几位来访者很想见他,但他实在需要休息了,工作人员出面解释,来访者却发起质疑,并且要求工作人员提供柳智宇的微信。柳智宇说,他当时是有些愤怒的,“我感觉他们想要侵入我的生活”。

一般来说,如果来访者加心理咨询师的微信,确实容易对后者造成过多打扰,所以很多心理咨询师选择不加。但他们通常能够理解来访者急切的心情,所以虽然不加微信,但也不至于生气,更说不上愤怒,礼貌拒绝即可。

但柳智宇“有些愤怒”,这很有可能就是激活了他的一些心理创伤,比如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创伤。

还有,他现在名气很大,很多来访者会对他抱有很高的期待,慕名而来,但有可能发现心理咨询的效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有些不理性的来访者甚至可能会指责他,这种负面的反馈又容易给柳智宇带来新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而如果是青少年来访者,甚至是青少年抑郁症、双相障碍患者找他做咨询的话,柳智宇出家还俗的经历,有可能会对青少年带来一定的负性暗示:那么厉害的“数学天才”、“学霸”后来都出家了,选择“佛系”了,我为什么还要努力?

当然,也正因为柳智宇独特的经历,他对某些来访者人群进行心理咨询时,也有明显的优势。比如信仰、认可佛教的人,对他的经历比较了解和认可,又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可以承受较长期心理咨询费用的成年人。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他现在主要从事心理咨询师培训的工作,相对来说还是更加稳妥的,不容易激活他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也不存在特别具体的考核指标,心理压力相对较小。

那有的人说,柳智宇曾经是学霸,他分享的学习方法和经验能不能参考呢?这个当然可以,我看过他在抖音直播里,谈到如何引导孩子学习的片段,他对高效学习的理解还是比较深入的。

不过,对于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如何理性、客观、积极地看待人生的意义,现在的柳智宇可能很难对青少年群体给出一个积极的答案。

所以,如果有父母想带罹患了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的孩子找柳智宇做心理咨询的话,如果孩子一再坚持,那确实可以尝试,但最好提前跟孩子沟通好,不要对效果和显现效果的速度抱太高的期待。

其实,柳智宇的经历也能给广大父母带来一些启发。希望父母能有意识地从小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避免对孩子形成叠加性心理创伤,引导他们掌握科学、正确的人际交往技巧。

也希望父母尽量避免孩子过早涉猎哲学书籍,尤其是小学初中阶段,尤其是西方经典哲学系列。

虽然柳智宇现在的人生丝毫说不上失败,甚至在某些领域还获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他一再改变人生选择的过程中,在他执着于自己的执念但又受到重创的过程中,他和他父母都经历了非常大的痛苦。

这些挫折的背后是有一些客观现实原因,但也反映出他在精神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在性格和为人处事上的短板,希望父母们引导孩子具体自我反省能力,才能在实现人生目标的路上走得更加顺利。




热门文章:

孩子有社交恐惧症,不愿意与人交流,父母该如何引导孩子打破内心的屏障?

抑郁、双相、强迫症孩子复学后,害怕考试,到底要不要考呢?

抑郁、双相、强迫症的孩子复学时,担心被同学议论、排挤、欺凌,怎么办?


热门视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