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庸笔下5大“蠢蛋”,处心积虑学神功,学成了却之后却毫无用处

 耳东话史 2022-09-09 发布于湖南

金庸的想法天马行空,他笔下的故事中就提及了不少稀奇古怪的武功,不过神功虽然各有精妙之处,却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

比如《笑傲江湖》中那《葵花宝典》中的武功诡异莫测,东方不败修炼之后的确是武艺大增,别说一个任我行,即便加上令狐冲、向问天、上官云,也在黑木崖惨败给他,不过那邪功要求修炼者“引刀自宫”,这条件便足以让多数人望而却步。

不过本文要提到的这几位高手则不同,他们修炼的武功并不是条件苛刻,而是因为那些神功不适合他们,所以练成之后几乎没有用,白费了时间。

一、慕容复

慕容复是个悲情角色,起初尚未登场时,金庸赋予了他与萧峰齐名的定位,“北乔峰,南慕容”仿佛就是这个时代的两座高峰。

(慕容复剧照)

然而萧峰的确是打遍天下无敌手,而且他义薄云天,若非因为他是契丹人,或许他能成为武林至尊一般的存在,可慕容复就辜负了世人的期待,他为了“复兴大燕”那不切实际的梦想而逐渐黑化,身边的家臣、表妹都成了可以抛弃的棋子,最终众叛亲离,沦为疯子。

虽说慕容复自幼就承受了不该承受的压力,难免内心扭曲,的确是个可怜人,但他在“复兴大燕”的路上也做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修炼打狗棒法。

比如书中提到过这么一段:“公子身子很好,饭量也不错。这两个月中,他是在练丐帮的'打狗棒法’,想来是要和丐帮中的人物较量较量。

但问题在于慕容复真的敢用这门武功吗?要知道打狗棒法可是丐帮不外传的神功,对于丐帮的意义比降龙十八掌更大,降龙十八掌尚且可以由帮主传给对丐帮有功劳的帮众,而打狗棒法则是一门只能由帮主继承的神功。

试想慕容复若贸然使用这门武功,被扣上一个“偷学武功”的骂名,只怕丐帮就饶不了他,还谈何复燕?他不苦练斗转星移,反而钻研这“无用”的打狗棒法,着实是舍本逐末。

二、天山童姥

天山童姥手中有不少精妙的武学。

比如那生死符就能伤人于无形之间,中了那暗器的人生不如死,唯有童姥有解药,的确是她掌控一众手下的好手段。

(天山童姥、李秋水剧照)

又如天山折梅手,用她自己的话说便是:“我这'天山折梅手’是永远学不全的,将来你内功越高,见识越多,天下任何招数武功,都能自行化在这六路折梅手之中。”能化解天下任何招式,基本可以视为掌法版的“独孤九剑”了,自然也是十分精妙的。

可童姥花费了最多心思修炼的“天长地久不老长春功(旧版为'八荒六合唯我独尊功’)”有什么用?

书中只提到这门武功威力巨大,但实际效果却鲜有展示,你可能会说这门神功能让人返老还童,但事实却是“返老还童”是那神功的副作用,反倒让童姥一度差点死在李秋水手中,从实际效果来看,这武功着实鸡肋。

三、周伯通

谈及“金庸笔下的武痴”,周伯通一定会榜上有名,他这人身上最明显的标签是“老顽童”,但其实他也是个彻头彻尾的武痴。

他不仅自己钻研武学,创出了空明拳和左右互搏这等精妙的武功,同时也对别人的武功兴趣十足,比如金轮法王的龙象般若功就让他赞叹连连,他甚至想要法王将这武功传给他,法王自然不会答应他这无理的要求。

(周伯通剧照)

而他在百花谷一战见识了杨过的黯然销魂掌之后,也对那掌法有了浓厚的兴趣,而杨过则没有吝啬自己的武功。

从后来周伯通对一灯大师说的话来看,周伯通已经学会了杨过这套共有十七招的掌法,原著道:“段皇爷,瑛姑,你们一齐到我百花谷去,我指挥蜜蜂给你们瞧瞧,我又新学了一门掌法,一共十七招,嘿嘿,了不起,了不起。

不过问题来了,老顽童学了这套掌法真的有意义吗?这套掌法的精髓就在于黯然销魂的心境。

杨过在襄阳大战中对付金轮法王时就差点被这套自创的掌法坑了,就因为他与小龙女重逢之后,心中满是欢喜,哪里有半点黯然神伤的情绪?那掌法自然是不灵了。

对于周伯通而言,他就更不可能有黯然神伤的情绪了,周伯通天生乐观,什么忧心事都不会往心里去,可见他学黯然销魂掌最多也就学到一身花架子,根本使不出这套掌法的威力,自然是白学了。

四、萧远山与慕容博

不得不说《天龙八部》中的悲情人物的确多,几乎每一个反派都有一段悲惨的过去,当然,这不是他们作恶的理由。

(萧远山剧照)

萧远山和慕容博就算是书中最大的反派,两大恶人死不足惜,基本上书中绝大多数的悲剧都与他们二人掀起的风浪有关。

慕容博是当年雁门关惨案的幕后黑手,他怂恿玄慈等人去围攻契丹武士萧远山一家,导致萧远山家破人亡,当年的萧远山还是受害者,但他在潜伏于暗处的三十余年间害死不少人,他也从一个受害者成了加害者。

不过这二人在三十多年间却做了同一件十分愚蠢的事情,那就是偷学少林绝学。

世人只闻少林七十二绝技精妙绝伦,却不知贸然修炼这些武功的危险,以萧远山为例,当年雁门关大战时的他可以说是战神一般,谁也拦不住,可苦练少林武功三十多年后,他进步了吗?

没有,反而落得一身病痛,而金庸也借扫地僧解释了原因,那是因为“武学障”。

(慕容博剧照)

原著道:“本寺七十二绝技,每一项功夫都能伤人要害、取人性命,凌厉狠辣,大干天和,是以每一项绝技,均须有相应的慈悲佛法为之化解。这道理本寺僧人却也并非人人皆知,一个人武功越练越高之后,禅理上的领悟,自然而然会受到障碍。在我少林派,便叫作'武学障’,与别宗别派的'知见障’道理相同。要知佛法在求渡世,武功在求杀生,两者背道而驰,相互克制。”

萧远山和慕容博心中哪有半点佛法?所以学了这些武功反倒让他们深受其害,接着便被扫地僧给点化了,曾经的两大绝顶高手表现还不如三十年前。

这些角色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彼之蜜糖,汝之砒霜,适合别人的东西不一定适合自己,所以咱们做人做事一定不要盲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