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古镇 诗意西兴

 攒破烂儿的 2022-09-09 发布于浙江


题记:

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古村镇,不论它们的大与小,繁华与衰落,都是这座城市历史的缩影,文化的沉淀。人间天堂杭州,一座以西湖闻名的美丽城市,正从原来“三面云山一面城”的西湖时代迈向了“一江春水穿城过”的“钱塘江时代”。在高楼大厦林立,商圈云集,还有着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网易等互联网信息高科技知名企业,被人们誉为“硅谷天堂”的滨江区,竟然隐藏着一个千年古镇,它就是一一西兴古镇。这是一个地铁直达,安静地隐藏在现代繁华都市“国际滨”深处,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镇。它是历史遗韵和现代文明一场跨越千年的“相遇”和交融,更是浓浓的历史气息与现代科技“相拥”和益彰,让现代“国际滨”和千年古镇交相辉映,绽放新姿。



西兴古镇,位于钱塘江南岸,是浙东古运河的源头,途径萧山、绍兴、上虞、余姚、宁波,在镇海向南流入东海,是内河连接外海的航运通道,全长250多公里。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在此筑城,当时称为固陵,六朝时,称为西陵,后吴越王钱镠因“陵”非吉语,改西陵为西兴,一直用之此今。



走进这座千年古镇,河道两岸白墙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因为运河,这里繁华一时;因为运河,这里迎来新生”。这里有着浓浓的江南水乡气息,有几分小桥流水的浪漫。西兴的建筑,具有一派完整的风格,基本都是白墙配“人”字黑瓦,带有几分水墨的韵味。由于西兴不是一个网红的古镇,所以来这里游览的客人很少。这里并不是有许多游人踏足的地方,也不是充满商业气息的地方,而是一种古朴的气息。走在充满岁月气息的石板路上,看着两边古老的建筑,听着潺潺的流水声,切身感受到了这里的宁静和古韵。


古唐路一一古唐桥


在古塘路,迎面可见竖立着的世界遗产标志:中国运河—西兴过塘行码头。






官河一一官河桥



走进古镇便可见从古镇穿行而过的官河,它是历史上浙东运河的源头。镇因水兴,一条“官河”陪伴着古镇绵延千年至今,官河是伴随着浙东运河的开凿而诞生,由于是官方而非民间开凿,当地人称呼它为“官河”。这是一条辉煌逾千年而今显得有点恬静的河。



据《吴越春秋》《越绝书》记载,西兴在春秋战国时代是越王勾践的屯兵重地。吴越交战,这里曾发生过惨烈的战争。后来勾践战败,他带着宠臣文种、范蠡入吴称臣,越国的百姓官吏从首都会稽(即今天的绍兴)一直哭送到西兴拜别,在这里演出过一场撕心裂肺的亡国蒙耻的历史悲剧。到了晋代永康元年(即公元300年),会稽内史贺循主持疏凿了从会稽到西兴这段运河。而整条浙东运河,则是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陆陆续续开凿而成的。



西兴曾是一片繁华富庶之地,被誉为是“浙东首地,宁、绍、台之襟喉”,是全长250多公里的浙东古运河的起源之地。始建于晋代的浙东运河以西兴为起点,自西向东流经萧山城区,然后进入绍兴境内,再流入曹娥江,而后与曹娥江以东运河连接,直达今天的宁波。水利灌溉、水驿、漕运、客运、货运……浙东运河在漫长的过去,曾是滋润和哺育一方百姓的盈盈活水,黄金水道。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延伸段以及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联通的通道,浙东运河更是世界遗产大运河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兴过塘行大埠头

西兴镇最大的码头,即过塘行码头,也是最大的公用河埠头。西兴古镇有三个公用河埠头,分别是”过塘行”大埠头;”御前码头”河埠头,在西兴驿站遗址北面运河边;“日船埠”河埠头,在资福桥北面两头。


在“过塘行大埠头”的边上耸立着一块一米三高的“浙东大运河”的石碑,石碑上刻有浙东大运河的行进路线地图,上面有中英文内容解说。确定官河是“浙东运河”的起点。2013年5月,浙东运河被纳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碑的边上是一座二层的砖木老屋,高悬着“西兴乡贤馆”的牌子。











官河从古镇穿行而过,在这里我们驻足眺望着画卷般的古镇,感受它特有的古朴色彩。官河尽头镌刻着“福泽长流”的石桥上,并行站立着两个石狮,一个张嘴,一个闭嘴,都面朝古运河,它们正在感叹世事沧桑呢!


城隍庙

西兴虽为驿道小镇,但却拥有大小两座城隍庙,两庙均尊越国大夫范蠡为城隍。大城隍庙位于浙东运河源头,现存护栏及石狮一对,石栏上刻有“福泽长流”四个楷书大字,石栏下的涵洞即为浙东运河之头的龙口闸。小城隍庙今已拆除,改为粮管所下属食品商店。




永兴闸

永兴闸位于西兴古运河入口处,俗称龙口闸,原为大堰。永兴闸是当年连通浙东古运河和钱塘江的水闸门,但不通船,主要用来调节古运河的水位高低和水质。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萧山县令刘会把修西兴塘积余的银两用来改堰为闸,以泄诸乡之水。后历代都有维护、修缮,如今在西兴街孙宅前还保存有当年水闸遗留下来的宋代石锸。



永兴闸水闸南北跨度宽4.4米,为双闸门。在现场可以看到,闸门的凹槽都还在,南北各立两根石门柱,两门柱间距0.6米,之间砌筑长方形块石。


在一块汉白玉的石碑上,镌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务院颁发的,引人注目。石碑上刻有:大运河—西兴码头与过塘行建筑群。


过塘行建筑群

以水路运输为主的古代,西兴是南来北往的中转码头,商贾云集,古运河舟楫鱼贯往来,帆影衔接,市容繁华,因此出现了七十二爿过塘行。所谓过塘行,有点类似于如今的物流中心。货物在这里通过挑夫运货,再换船换河继续航行。西兴过塘行在清朝时达到鼎盛,西兴不仅成为物流中心,也成为名震江南的货物集散中心。上船下船西陵渡,前纤后纤官塘路。子夜人家寂静时,大叫一声靠塘去。这首由晚清文人来又山创作的《西兴夜航船》,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当时过塘行的繁忙景象。


据《西兴镇志》载:自清末至民国时期,西兴共有过塘行七十二爿半,挑夫、船夫、轿夫、牛车夫等从业人员达千人,成为名震江南的货物集散中心。其中七十二爿半过塘行的由来,这里面还有个故事:清朝同治年间,西兴人俞谓东在杭州一家钱庄做事,与之有旧交的胡雪岩建议他回西兴搞接待过往官吏的营生,俞谓东就开了家“俞天德过塘行”。这桩无本生意来钱很快,于是邻居们也纷纷效仿,这才是七十二爿半过塘行的由来。七十二爿半过塘行的经营范围也有大体分工,有过禽蛋的,过茶叶、药材的,过牛、羊、猪、鱼秧的,过棉花、蚕丝、绸缎的,过百杂、灯笼的,种类繁多。一般过塘行均全年营业,只有一家黄鳝行,因为鳝鱼上市有季节性,每年总有几个月不开门,被戏称为“半爿”。


随着浙东运河退出历史舞台,西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也逐渐衰落了。如今,当人们行走在西兴老街,除了还能看到一些“过塘行”的旧址外,已经很难寻觅到西兴物流当年辉煌景象的痕迹。当年舟如龙车如水的热闹场面早已不见,只剩下古老的码头和建筑默默见证着过塘行的兴衰。


俞任元过塘行

在西兴最负盛名的俞任元过塘行始建于清末,如今也是西兴老街上保存最完整的两处过塘行老宅之一。推开一扇双开的木门,只见院落分为平屋、正房,院内石板铺地,开阔平整,青瓦盖顶,立有屏风山墙。沿官河路立面的窗户很有特色,外面是西式门套,窗楣上有凸雕,青石板窗台,窗台下复有西式图案。


沈渭全过塘行

沈渭全过塘行过塘行是西兴老街上最为典型的商埠建筑,它们多临水而建,以条石砌筑墙基及踏步与河埠头相连,以便于往来商舶舟楫停靠装卸货物。在西兴众多过塘行中,位于西兴街98—104号的沈渭全过塘行算是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座。


官河路110号就是一家专过牛羊猪禽的过塘行,门前石柱上至今还残留着当年用毛笔书写的招牌钟大椿过塘行。虽是粗笨的行当,但其字迹仍不乏端庄清秀。



站在西兴码头上,以历史碎片拼图,恍惚间,我们穿越时空重回旧时光:曾经,这里舟车辐辏,万商云集。各路船只首尾相接,排起过塘的队伍长达千余尺。起航靠埠,上客卸货,昼夜不歇,一派繁忙。运河里舟来纤往,吆喝声此起彼落,俨然一卷流动的《清明上河图》。


西兴过塘行是西兴镇商业全盛时期的标志。当下,西兴官河路42号、43号叶汉祥过塘行,95号沈正堂过塘行,96号俞任元过塘行,97号张德茂过塘行,110号、111号钟大椿过塘行,西兴路98号、100号、102号、104号沈渭全过塘行以及孙太和、富三房、傅汝贤等过塘行老屋先后被列为杭州市或滨江区文物保护单位,“西兴过塘行及码头”成为世界遗产“大运河”之“浙东运河”的组成部分。时至今日,我们从这些晚清民国遗存的建筑中,依稀可以触摸到当年过塘行繁华的丝丝痕迹。西兴码头和过塘行建筑群已成为大运河历史的见证,作为“国宝”被保护起来。



铁岭关遗址

铁岭关在西兴老街的西侧,有着“浙东第一关隘”的美誉。相传,春秋末期,吴国和越国几度交战,至越王勾践时,越国大夫范蠡在钱塘江南岸的西兴筑起一座关隘—铁岭关。铁岭关为越国之关防,是古钱塘江边的渡口城堡。铁岭关原名铁陵关,后因陵非吉语,故改名为铁岭关。上世纪六十年代,铁岭关被拆,现仅存关基遗址和老街北侧的一根残柱,柱高90厘米。



西兴老街历史文化街区


西兴老街,以官河为界,可分为上大街和下大街。被老房子夹杂中间的老街,为上大街,粉墙黛瓦,青石板街面;而官河对岸的,也就是现在的官河路,为下大街。官河两岸为西兴过塘行的集散地。


漫步在西兴老街,这条老街长大约900多米,保存还算完好,当时的七十二爿半过塘行就在这条老街上。现在这条老街,没有商业气息,也没有喧哗,有的是给人一种安静,这便是西兴人的生活,感觉岁月沉淀的味道。



老街还保留着大片清代民居,斑驳陆离的墙面、陈旧的木屋,大有悠悠岁月的沧桑之感。前为商用门面,后为居家闺室,青砖墙,天井院,风火墙,铺板门,雕梁画栋,萦梁绕壁,木雕石刻,栩栩如生,虽经数百年风雨驳蚀,然构架皇皇,仍能看出当年的雄姿。






古镇里那些横跨浙东古运河上的石桥,是西兴老街重要的交通设施之一。老街建有屋子桥,还有仓桥、资福桥等古桥,横跨运河,小桥流水人家,江南水乡风韵!








西兴驿遗址

在西兴老街上,有一处西兴驿遗址。西兴驿是以船为主要交通工具的驿站,其转递手段为“代马船”。驿站,最迟始于西周,因供应粮馐食品,故称“委积”,职责是“以待宾客”“以待羁旅”。秦以前叫 “亭”,汉代称“传舍”,唐代叫“庄亭”,宋代叫“日边驿”,元代称“站赤”,俗称“驿站”;明清时期称“驿”。


西兴驿作为官方水驿,明朝时还有正厅3间,厢房6间,后轩3间,厨房3间,谯楼3间,还有轿房、茶房、穿堂各1间;官廨11间位于正厅西北处。然而,现在西兴驿的遗址上只剩一座“庄亭”。相传春秋末年,“四大美女之一”越女西施都曾在这里整妆、待诏入吴。后来,人们称“庄亭”为西施亭,当年官员女眷们旅途辗转后,在此歇息补妆。


西兴过塘行码头专题陈列馆

在古塘路有一白墙黛瓦的小院,内设西兴过塘行码头专题陈列馆。陈列馆规模不大,以浙东运河文化为主题,分别从西兴历史沿革、浙东运河历史沿革、西兴过塘行码头历史沿革三大部分展现浙东大运河、唐诗之路的灿烂史与西兴过塘行产业的兴衰史。



别看门头不大,里边却别有洞天。走进陈列馆,入目所见是旧窗扉、木栏杆、古色古香……一件件古物看去,历史的木门仿佛被“吱呀”一声推开,承载着江南古韵和河运繁华的岁月记忆,好似被那时光流水里一句响亮的——“靠塘去!”陡然唤醒,给人以缤纷色彩。











馆内还有现在很难见到的老物件,长秤、茶壶、门扇,铜火锅、石磨、算盘、钱币.....据说是当时筹建馆时从西兴原住民家中征集而来,可以说每一件物品,都记载了古镇曾经发生的点点滴滴。




西兴灯笼

据说西兴灯笼始于南宋,兴旺于清。清末宵禁制度取消后,在西兴经停的船只首位相接,起航靠埠,到过塘行卸货,昼夜不歇。天色暗了,旅人要买灯笼照明;晚间投宿,高悬的灯笼又是旅店标志。旧时西兴街上,除了过塘行外,最多的就是灯笼店。



西兴灯笼也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需要重点保护传承的对象。如今每逢重大节庆,西兴老街仍有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古今对话仿佛于此联通。


浙东唐诗之路起点—一诗意西兴

作为交通要冲的西兴,历史上曾吸引无数文人墨客在这里驻足。他们或凭栏怀古,或泛舟畅游,或夜宿西兴。据不完全统计,西陵、固陵、樟亭,西陵驿、白马湖、城山等涉及西兴地域的地名的诗篇,有400首之多。不乏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等历代名家的壮丽诗篇。


“青山断处塔层层,隔岸人家唤欲应;江上秋风晚来急,为传钟鼓到西兴。”这是一代文豪苏东坡为西兴留下的香甜墨水。早在千百年之前,诗人他站在凤凰山上,聆听着耳边阵阵钟鼓的鸣响,眼望着钱塘江滚滚地潮水,颂出了西兴古镇千年的繁华。


不仅是苏轼,作为“浙东唐诗之路”的起点,这小小的古镇留下许多著名诗人的足迹。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一个个响彻中国诗坛的名字,他们将这个古镇的美景:固陵涌潮、江风、驿站、关楼、茶亭、塔林……永久地留在了那些脍炙人口的诗篇之中。


李白的诗歌《送友人寻越中山水》是一首五言排律,中,“闻道稽山去,偏宜谢客才。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东海横秦望,西陵绕越台。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八月枚乘笔,三吴张翰杯。此中多逸兴,早晚向天台。”在这首诗中就提到了西兴。在这首诗里面,西陵绕越台,越台是春秋时,越王勾践在这里招贤纳士,抗击吴国所筑。诗圣杜甫也到过西陵。“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为问淮南米贵贱,老夫乘兴欲东游。”当时,胡人来到中原地带经商,随后来到浙东地区。杜甫为他写了一首诗。“欲问淮南米贵贱,老夫乘兴欲东游。” 诗是言志的,诗中表达了杜甫关心民生,关心国家和人民的胸怀。白居易也到过西兴。长庆二年,公元822年7月,白居易任杭州刺史,他来到西兴后,写下一首《宿樟亭驿》。“夜半樟亭驿,愁人起望乡。月明何所见,潮水白茫茫。”当时,如要回到中原,需要从西兴渡过钱塘江。但是过钱塘江,要等潮平之后,才能过江。诗中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