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胶东红色兵工,信仰之火熔铸传奇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22-09-09 发布于山东

  胶东是中国红色革命最早兴起的区域之一,又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在革命烈火与工业星火的碰撞融合中,胶东红色兵工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壮大,缔造兵工奇迹的同时,书写了民族复兴的光辉篇章。

□许丽萍   

深厚的基础促进

胶东红色兵工起源诞生

党组织的快速建立是胶东兵工诞生的首要前提。首先,胶东是山东革命的先行区,各级党组织发展迅速。1924年中共烟台小组成立,胶东最早的党组织诞生;1927年胶东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成立;1928年胶东第一个县委建立;1933年中共胶东特委成立,胶东地区第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机构诞生;1938年中共胶东区委成立,山东省第一个区党委建立。胶东党组织在创建发展中迅速凝聚革命力量,点燃革命烽火。其次,胶东是山东革命的主战场,是最早、最稳固的抗日根据地之一。1937年12月,天福山起义及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以下简称“第三军”)成立,胶东武装抗日的序幕就此正式拉开。1938年2月,雷神庙战斗打响胶东抗战第一枪;3月,在掖县建立了山东省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成立胶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5月,创建胶东第一个抗日根据地——蓬黄掖根据地。此后胶东抗日根据地在同日、伪、投的长期斗争中不断巩固壮大,并成为我党最稳固的根据地之一。胶东各级党组织从无到有、自弱而强,在迅速发展壮大中宣传抗日救国,带领人民开展革命斗争,这是胶东兵工诞生的首要前提。

良好的近代发展基础是胶东兵工诞生的关键所在。首先是良好的工业基础。山东尤其胶东近代工业发展迅速。1934年,山东除兵工厂外,有名的铁工厂已有155家,从业人数达5800人,1937年仅青岛市就有机械厂(铁工厂)163家。20世纪30年代末,胶东革命的主体烟台,近代工业发展兴盛,织布、织袜及丝绸厂有70余家,从业者7000余人;造钟企业6家,设备300多台,从业者1200多人;日化企业30多家。此外铜材、挂锁、纺织器材及工具五金等厂家层出不穷,电力建材船舶修造等工业相继诞生。抗日战争爆发后,正常的工业生产遭到破坏,造成大量的技术工人赋闲在家,机械设备被迫闲置,这些为胶东兵工的诞生及发展提供了可能。其次是良好的文化与思想基础。烟台文化起源较早,自古崇文尚学,加之明清以来,烟台、威海、龙口、石岛、虎头崖等众多港湾商埠带动商业发展,民众对读书识理的需求更为迫切,办学读书盛行。以黄县为例,1920年学校达400余所,此外自1935年还开设民众妇女班,每期两个月,妇女入学踊跃。文化教育的相对普及,使民众较其他地区更容易掌握各类技术、接受革命思想,为钻研兵工业务、献身兵工事业,打下坚实的文化和思想基础。

战争对武器的迫切需求是胶东兵工诞生的根本动力。抗日斗争的不断发展,导致对武器的需求不断加大,匮乏的枪支弹药以及战斗造成武器的严重损坏,极大地影响了部队的作战能力。为了及时修复损坏的枪支,第三军第一大队和第二大队均成立修械所,因为所用工具简单,行军转移实行“一担挑”。胶东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在掖县成立修械所,修理枪械并试制手榴弹。1938年3月,为解决枪支弹药匮乏,保障武器供应,第三军第三大队在黄县城东南的圈杨家着手筹建兵工厂。组建兵工厂的发起人范心然以私人关系向附近钱庄借款,并从当地征借机械加工、翻砂、发电等设备30余部,招募动员工厂工人及相关手艺人入厂,并将三处修械所相继并入圈杨家兵工厂,这就是后来的胶东第一兵工厂。1938年下半年,兵工厂工人扩大到500余人,在资金、技术及原料极度短缺的情况下,每月能够生产步枪30余支、迫击炮4门、炮弹300余发、手榴弹5000余枚、地雷200余个,第一兵工厂初具规模。

伴随革命进程

发展壮大

抗日战争中,胶东红色兵工开始初步发展与调整。随着抗日形势的发展,建立必要的兵工厂,满足战争对武器的需求已成为当务之急。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要求“每个游击战争根据地都必须尽量设法建立小的兵工厂,办到自制弹药、步枪、手榴弹等的程度,使游击战争无军火缺乏之虞”。1939年7月至1945年,胶东区党委按照指示要求,因地制宜相继建立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兵工厂,并成立专门从事兵工生产技术研究的胶东工业研究室。这一时期的胶东兵工厂面临日、伪、顽军的“扫荡”破坏和严密的经济封锁,在辗转迁徙的恶劣生产环境中,克服技术和原料的奇缺,成功制造生产轻机枪、迫击炮及炮弹,试制日式钢炮炮弹、手提式机关枪、“九二式”步兵炮等武器,成功试制硫酸、烈性甘油炸药、混合炸药,弹药爆炸威力提高5倍至10倍。1945年初,胶东军区兵工总厂贯彻以弹药生产为主的方针,对各厂进行专业化生产调整。一厂生产机枪、掷弹筒、掷弹和后堂炮弹,二厂生产大口径迫击炮及炮弹,并试制及修理平射炮,三厂生产子弹,四厂生产迫击炮弹,五厂主要生产无烟火药、高级炸药,以及硫酸、硝酸等若干种化工原料。从修理到制造,从试制到批量生产、到专业化生产调整,胶东兵工在白手起家、自力更生中,逐步走向规模化与专业化。

解放战争爆发后,胶东军区迅速扩大兵工厂的生产规模,相继建立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兵工厂,并专门建立制造部加强技术设备改进,组建胶东工业学校培养兵工人才,生产体系进一步完善的同时,不断进行技术改进与管理改革。首先是加强技术革新。在持续开展创模立功、生产竞赛等运动的激励下,广大职工改进技术、奋力生产的热情不断高涨。1948年7月,兵工三厂扩建厂房、改造设备、改进工艺,组建三条机械化子弹生产流水线,子弹生产由月产20余万发提升到月产36万发。化学总厂第二分厂改进硝化棉制造工艺,产量提高4倍,成本却降低50%。1949年5月,兵工一厂一个月内改进工具设备19种,投产7种,当月节约原料价值十余万元。1949年《胶东日报》发表题为《胶东某军工厂职工改进技术的成就》一文,文章指出胶东某兵工厂9个月改进与创造项目60余种,其中已实现的31种每月节约价值达668万余元。此外通过改进切药机、压炮弹翅工具、压火帽工具等设备,工效提高几倍至十几倍;从大豆中提取蛋白,从钙皂中提炼人造石油,改良电木粉配方等诸多新技术的应用极大提升了产品性能与产能,设备及工艺的大量改进推动胶东兵工再次飞速发展。其次是加强科学管理。各厂逐步设立检验股,狠抓武器、弹药的精密度、命中率及爆炸威力,开展安全防险培训、加强对重大事故的检查与处理。实施产品编号以及操作登记卡制度,建立原料消耗与定额对比登记制度,推行生产经济核算制度等各类生产管理制度,试行厂长负责制,开展工厂企业化教育,增强干部职工责任心,推动提质增效、降低成本。1949年上半年超额完成生产任务,且成品质量抽查检验合格率达100%。至此,胶东兵工已经发展成为具有系统化生产能力的大型兵工厂,具备相当的生产规模和丰富的生产经验,拥有比较先进的技术水平与管理经验,全面走向专业化与成熟化。

胶东红色兵工的

伟大贡献

首先是为革命战争提供大批优质武器弹药。胶东兵工从简陋的“一担挑”随军修械所,发展成为九座兵工厂以及相关配套的工业研究室、制造部、工业学校,直至形成强大完备的兵工生产体系,兵工产品覆盖整个胶东战场、山东乃至华东战场。胶东兵工抗日战争时期是“山东兵工的主力”,解放战争时期是“华东军工的主要部分”,被誉为“华东的总后方”,为革命胜利做出巨大贡献,并多次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和赞扬。1943年,胶东兵工三厂生产的轻机枪、掷弹筒等产品送到延安参展,周恩来称赞胶东兵工“了不起”。1947年8月23日,华东野战军致电谭震林与许世友:“胶东为我全军军事供应之主要基地。”26日致中央军委电文称:“华野数十万军队之炮弹、炸药及子弹供应,至少十分之七依靠胶东。”1948年9月,中央军委总后勤部调查组统计分析,胶东军工生产能力占华东军工总生产能力的比重为:人员50%、动力64.2%、工作机械53.6%,并在《华东区军工工业概况报告提要》中指出,“华东兵工生产首以胶东区为该区之重心所系”,胶东兵工“在去年及八年不断战争中亦有其伟大之贡献”。

为新中国的建设输送大批优秀人才。胶东兵工为适应迅速发展需要,开展创模立功运动、成立工业研究室、组建工业学校、加强各类培训,为兵工建设培养了大批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更为日后新中国的建设输送了一支高质量人才队伍。新中国成立后,部分胶东兵工人员转入现代化的国防兵工生产,成为我国军工体系建设奠基人。大批胶东兵工人员响应国家号召,奔赴全国各地转战和平生产,奉命接管、改造和建立地方企业及研究院所,在工业生产及科研战线发挥了巨大作用。这批当年的兵工人才,有些发展成为某一领域独当一面的专家或业务骨干,有些则走上党政军领导岗位。据不完全统计,1949年至1999年,从胶东工业研究室走出,在全国各地担任厅局级领导干部者有54名。1949年至2009年,从兵工三厂走向全国的近2000名职工中,发展成为厅局级以上领导干部者70余名,县处级领导干部300余名,中级以上职称300余名,各部门业务骨干1000余名。

同时,还为我国的工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首先,为国防工业奠基立业。胶东兵工从无到有,一路发展壮大成为山东兵工的半壁江山,为新中国的军工事业积累了宝贵的技术与经验。1949年,胶东兵工一厂至六厂的部分人员及设备,经过改迁、重组,转为新中国国防工业体系的一部分,继续兵工事业。其次,为化学工业夯基垒台。胶东兵工自主研制各类炸药,以及硫酸、硝酸、脱脂棉、电木粉等多种弹药原料,在持续科研创新与技术革新中,掌握大量化学工艺。1949年2月,兵工七厂人员及设备迁至淄博,后发展成为中国第一个氧化铝基地,创造了中国铝工业发展史上的多个第一;1949年8月,兵工八厂迁至淄博改建为胶东化学厂,后发展成为山东省最大、国内领先的硫酸和硫酸铝生产企业;1950年3月,兵工九厂改称为山东电木厂,后来迁至济南,在非金属材料领域取得独特成就。山东省总工会曾高度评价:“胶东的技术研究,特别是化工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对于支持抗战和供给人民需要贡献很大。”第三,为机械制造积基树本。1948年底,胶东兵工生产军工制造设备近400台,柴油机13部,在发展强大军工制械的同时,兵工二厂机工部试制民用机械,兵工一厂职工研制火柴梗机、机器磨等设备,极大地推动了机械制造的发展。1949年7月,胶东兵工制造部与兵工一厂、六厂机工部组建为烟台机器厂,成为党领导下烟台第一家国有企业,后改名为烟台机床附件厂,20世纪50年代全国机床附件经验交流现场会议在该厂召开。此外,中国第一台国产航空发动机、第一台重型摩托车发动机、第一辆微型汽车、第一枚空空导弹、第一台吉普车发动机、第一台航空燃气轮式机车……诸多中国“第一”的制造里,都能追溯到胶东红色兵工的血脉。

(作者为龙口市委党校教师)

打开App看更多精彩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