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拿什么来称呼你,我的南昌

 梅怀 2022-09-09 发布于江西

容斋巨笔如椽,迎来一记,赢得芳名独。

——(宋)王义山《念奴娇·南昌奇观》

“南昌”之名的记载最早见于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的《里耶秦简》中。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国楚武王熊通,郡制起源于秦国秦穆公嬴任好,经过法家历代的改革,最终成型于秦汉时期。虽历代文献记载南昌得名于汉高祖五年(前202年),但《里耶秦简》的出现将南昌的得名扎实推前了若干年,或者说有更早的可能性。

图片

《里耶秦简》8~1164号简牍之“南昌”

不过汉高祖五年(前202年)仍有着特殊的意义,刘邦在此年正式称帝开国建立汉朝,华夏民族自此被称为汉族。

图片

(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简牍中的“豫章”

这一年,江西也同时有了第一个名字“豫章”,即豫章郡,治南昌县,共辖18县,大致囊括了现在江西的疆域。分别为南昌县、庐陵县、彭泽县、鄱阳县、鄡阳县、馀淦县、柴桑县、新淦县、南城县、宜春县、艾县、安平县、海昏县、历陵县、建成县、南壄县、赣县、雩都县。

图片

清代木雕上的“豫章郡”

这一年,南昌县也同时有了第一个县名。此时,郡与县之间没有“府”的设置,今时南昌市的大多数地域都包含在彼时南昌县的地理范围。

图片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之“豫章城”

按照通行的说法就是,朝、省、市、县、省会同年得名,今时寿至2224岁。

图片

(明)徐㶿《鳌峰集》之“灌婴城”

次年(前201年),灌婴在豫章郡治(省会)南昌县筑城,即豫章城,后世称灌婴城,省称灌城。

图片

(汉)海昏侯墓出土青铜豆型灯灯座上的“南昌”

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青铜豆型灯灯座与漆器上,铸造和书写了“南昌”二字,有人顺势推理这便是南昌之名的源起,即刘贺把位于山东的旧封地昌邑国比作“北昌邑”,而把其所贬的海昏国当作“南昌邑”。刘贺要到元康三年(前63年)才被贬为海昏侯,显然不能改变海昏县与南昌县在139年之前就已得名的史实。

图片

 甲骨文  金文  篆书  楷书

千年名区都有简称,如江西称“赣”,北京称“京”,南京称“宁”,南昌简称有二,一称“昌”,一称“洪”

图片

甲骨文中的“南”字       

图片

骨文中的“昌”

“昌”的本义是日出时叫人起床的声音,也就是“唱”字的原型,是歌唱的一个源头。可巧的是甲骨文中的“南”字像一种钟形的青铜乐器,正所谓两情相悦,琴瑟和鸣。这一类乐器流行于南方地区,所以用它来代指南方。

图片

南昌梅岭之“乐祖洪崖”

豫章十景之一“洪崖丹井”即以黄帝乐官伶伦的仙号“洪崖先生”命名,南昌二字的字义与被后世尊为“乐祖”的伶伦,有着密切的关联。

图片

图片

(汉)海昏侯墓出土“昌邑九年(前89年)造”漆器中的“昌”字

《说文解字》认为“昌”的本义演变为“昌言”,增义为“美言”。此后,“昌”又被赋予光明义,光明象征兴旺,故“昌”字引申为兴盛,这是“昌”最常用的含义。凡光明、兴盛则美好,故“昌”又引申为美好义。由此,南昌之名的取意通常认为是南方兴盛之地、南方美好之地。但《说文解字》成书于东汉,“昌”字的兴盛与美好义形成又稍晚,则西汉初年南昌之名的取义不排除不同的可能性。

图片

 《汉简》中的“洪”字

“洪”字的本义是大,洪即众多山间湍流汇成的暴涨河川,也就是大水。上古时期中国就有“大禹治水”的神话,可见大水给民族的记忆是深刻的。一些早期篆书“洪”字的写法类似于图腾符号,形象的显示出水流从四面八方汇聚的画面。

图片

《说文解字》中的“洪”字

其后,“洪”字的演变依然保留了“大水”的偏旁,但内涵发生了变化。

图片

“共”字的篆书与象形

甲骨文的“共”字像双手恭敬的献上祭品,即“上供”之意。“共”是“供”的本字,因为祭品是双手捧之,所以“共”也有协同和一致的含义。而这个动作有恭敬的意思,所以也有“拱”的含义,即拱手施礼。

图片

清代《许逊锁蛟图》

中华历史堪称一部治水史,是五千年来先民与洪水,人与自然的搏斗史。江西人自古信仰颇多,所供神仙不知凡几。在这满天神佛中唯独东晋许逊被认为是专门庇护江西人的神,因称“江西福主”。先民对难以驾驭的自然现象心存敬畏,将洪水比作兴风作浪的蛟。许逊是继大禹之后唯二的治水英雄,两人的标志就是斩蛟。古时治水难度等同于斩蛟,此等造福人类的功勋自然要享受先民的崇拜与供祭。

图片

南朝《瘗鹤铭》中的“洪”字

南昌自洪荒初开至今仍是水乡泽国,南昌古城内至清末仍是“三湖九津”的格局,称之为“洪”不为有因,南昌先民应更共情于“洪”。

图片

(西晋)永嘉二年(308)奋威将军墓铭文砖之“豫章”豫章堂藏

“豫章”作为江西的第一个名字,其间被王莽在公元9年至23年短暂改名为九江郡14年。直至(隋)开皇九年(589)罢豫章郡置洪州总管府而告一段落,一口气使用了777年。江西正式得名于(唐)开元二十一年(733)的江南西道,是其省称。江西位于长江下游以西的地区,古时地理上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故江西别称“江右”。江西就是“西江”“大江之西”。如果按时间顺序来看,不妨说江西是豫章的第二个名字,可见豫章之于江西的重要价值。因而,王勃在《滕王阁序》所言“豫章故郡”,不应仅将南昌视作汉代的郡城,而应视作从前的郡城。

图片

 篆书“宜”字                       篆书“善”字         

“宜”字的古字形一般认为像砧板上放着两块肉的样子,本义是菜肴,一说本义为祭名。有饭有肉吃,生活自然是惬意的。故宜引申为相宜、适宜,又引申为适合、适当、应当、应该的意思。“宜”还由适宜、适合引申有美善义。

善字上为“羊”,下为二“言”。羊就是祥,善的本义是像羊一样温柔说话,善者吉祥。

图片

(汉)班固《汉书》之“宜善”

“宜善”出自(西汉)王吉《奏疏戒昌邑王》,“言宜慢,心宜善,行宜敏。骨宜刚,气宜柔,志宜大,胆宜小。心宜虚,言宜实,慧宜增,福宜惜。虑不远,忧亦近。”王莽篡汉建新朝,不仅改豫章郡为九江郡,还将南昌改为“宜善”;义为美善之地。都说王莽脑洞奇大,其将九江郡改延平郡,艾县改治翰,建成县改多聚,柴桑县为九江亭,庐陵改为桓亭,果然是任性穿越。虽其如此,不能否认宜善之名确是上上之词。

王吉《奏疏戒昌邑王》所指的昌邑王便是日后的汉废帝、海昏侯刘贺,“宜善”的得名或许就是王莽据王吉的奏疏而取,为天下刘氏王侯之戒。结合初始元年(公元8年)十二月,篡汉方一个月的王莽便废海昏侯国,将刘贺曾孙刘保世削藩贬为庶民的举动,可以想见其取名“宜善”的不善动机。

图片

(东晋)咸和七年(332)南昌梅湖喻襜墓铭文砖之“豫章国”

东西晋、南北朝时期,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还出现了以南昌为中心的“王”的封邑“豫章国”

图片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之“豫章县”

(隋)开皇九年(589)南昌县更名为豫章县,继承“豫章”衣钵。17年后的大业二年(606),南昌正式升郡,被命名为“豫章郡”。

图片

(唐)杜佑《通典》之“章郡”

(唐)至德元年(756)肃宗李亨为避其子李豫之讳,将豫章郡省称为“章郡”。民国三年(1914),或许是为了袁世凯复辟张本而复古,南昌府更名为“豫章道”。民国十五年(1926)正式名为南昌市至今。

图片

民国初年《江西省地图》之“豫章道”豫章堂藏

章郡、豫章郡、豫章道、豫章县、豫章国、豫章城,豫章之名一路走来。除民国时期的豫章道,豫章自(唐)宝应元年(762)起不再作为省、市、县正式的区划名称后,就花落南昌,成为南昌的专属称谓。豫章就是南昌,南昌就是豫章,没有歧义,在南昌的别号中雄踞榜首。

图片

篆书“豫”字 

图片

篆书“章”字

豫,象之大者。其义为乐,即欢喜,快乐。安闲,舒适。象是瑞兽,所谓太平有象,代表了安和、祥乐。

章字的甲骨文是用“辛”(即刀具)刻画出“田”形图案,用作标记或者记事。后来的人们开始雕刻各种印章,指彰显身份。“章”的引申义很多,且代表红白色,而红色正是汉朝的国色,亦是今日中国的国色。

图片

(东晋)泰宁元年(323)《谢鲲墓志》之“豫章”

当“豫”与“章”结合后就产生了不一样的反应。

豫者大象也,章者樟木也,豫章者大樟树也。豫章之大升华成上古神树。汉代《神异经·东荒经》云:“东方荒外有豫章焉,此树主九州。其高千丈,围百尺,本上三百丈,本如有条枝,敷张如帐,上有玄狐黑猿。枝主一州南北并列,面向西南,有九力士操斧伐之,以占九州吉凶。斫之复生,其州有福;创者州伯有病;积岁不复者,其州灭亡。”

图片

江西安福“樟树王”

豫章作为地名最早见于《左传》鲁昭公六年(前536):“令尹子荡帅师伐吴,师于豫章。”此时的豫章在今江苏、安徽地区。樟树虽非江西所独有,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区域,以江西、浙江、台湾、广东、湖南 、福建等南方地区最多,但并不妨碍江西人将其尊为母亲树。

江西得豫章之名的源起有二。

图片

(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大梁豫章熊公墓志铭》之“豫章”

(东汉)应劭认为“豫章”因樟树而得名,“豫章章树生庭中,故以名郡矣”。(南朝)南昌人雷次宗则认为豫章之名得自豫章水,也就是赣江的古名,故又称豫章江。

江西虽多山,但与北方相比雄、大、奇的特征并不明显,而在赣江数千平方公里的流域中特征最为明显的莫过于江西人的吉祥物--樟树。江西先民伐樟树而居,引豫章水灌溉而食,是赖以生存的根本。可见,江西的母亲之河--赣江,母亲之地--江西,母亲之树--樟树拥有同一个名字--豫章,这绝非巧合。江西以水得名,还是以树得名,就似先有蛋还是先有鸡,雷次宗自己似乎也并不肯定,仅言“似因水为地名”。

图片

(宋)黄庭坚《水头镬铭》之“豫章”

雷次宗《豫章记》云:“汉高六年(前201),大将军灌婴所筑。城有六门,南二门,一曰南门,一曰松阳门。昔松阳门有大樟树,高十七丈,四十五围。枝叶扶疏,庇荫数亩。先是樟树并枯,永嘉中(307-311)一旦华茂,晋以为中兴之祥。”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祖先司马量曾为豫章太守。永嘉六年(312),在“八王之乱”后登基的晋怀帝司马炽认为是晋室中兴之兆。他早年被封为豫章王,所以(晋)郭璞《南郊赋》云:“弊樟擢秀于祖邑。”豫章堪称是西晋司马家族的龙兴之地,这或许是南昌后世被称为“龙兴”的一个来源。

图片

(明)胡俨《颐庵文选》之“灌城”

雷次宗的记载首先道出了南昌古城的建成年份,距今2223年。其次,证明了汉代南昌城由大将灌婴所筑,继而引出了南昌城的两个别名,灌婴城及其省称灌城的由来。

上饶德兴市海口镇有一棵1800多年的空心古樟。树围23米,高23米,树冠覆盖面积一千多平方米。则汉代南昌城的大樟树与此换算,相差无几,但树龄在彼时就已经1千多岁了。松阳门的大樟树一直被南昌先民当作树神崇拜,到唐高宗时(649~683),才被许真君的徒孙胡慧超所焚,这或许进一步印证了豫章之名的由来。清代奉新人甘汝来诗云:“南昌古豫章,以树名郡治”,豫章就是大樟树,“豫章”以主九州之树主一郡之地。

南昌既简称为“洪”,其自有一番际遇。

图片

(唐)总章二年(669)《吴广碑》之“洪州”

(隋)开皇九年(589)始置洪州总管府,大业二年(606)复豫章郡。(唐)武德五年(622)复洪州总管府,武德八年(625)更名为洪州都督府,天宝元年(742)又复为豫章郡,乾元元年(758)复为洪州。(南唐)交泰二年(959)更名为南都南昌府。(北宋)开宝八年(974)复为洪州,(南宋)隆兴二年(1164)更名为隆兴府。由此,隋朝使用“洪州”17年,唐朝使用了321年,宋朝使用了196年,合共534年,是南昌使用第二久的名字。

图片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之“洪州”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云“(洪州)因洪崖井而名”,(清)金桂馨《逍遥山万寿宫志》亦云:“(隋)开皇中,以洪崖所在改郡为洪州。”关于洪州的得名,清初南昌学者徐世溥认为是因晋州张氲在隋唐间得道于西山而以洪崖为号,并非黄帝时的洪崖先生。这位晋州神仙张氲(653~745)虽与伶伦一样是亦真亦幻的仙人,但其95岁高寿实实在在活在唐朝,其出生64年前洪州已得名。北宋抚州人乐史《太平寰宇记》云:“《梁书》云:于庆入洪州,进攻新吴(今奉新县)县。”按此说,则早在南朝·梁(502~557)时就有洪州,但遍查(唐)姚察、姚思廉所著《梁书》,书中但凡与江西、南昌有关的皆称豫章,通篇找不到“洪州”二字。倒是有“鄱阳王故将侯瑱起兵袭伪仪同于庆于豫章,庆败走”的记载,可见是乐史将隋朝才有的“洪州”之名隔朝相冠了。

图片

(宋)苏东坡《滕王阁序》之“洪都”

(唐)武德八年(625),洪州更名为洪州都督府,这就诞生了洪州都督府的省称“洪都”。“洪”为大水,“都”就是大城市,可称大水之城。当代将南昌称为“水都”亦是由来已久的。王勃的《滕王阁序》作于(唐)上元二年(675),正是更名为“洪都”之后50年,相较“洪州”、“豫章”而言自然年轻无比,因言“洪都新府”。

原以为使用117年的“洪都”之名就此成为历史的陈迹,孰料旷代有回响,756年后的朱元璋居然让“洪都”之名再次闪耀了一个月。

图片

(明)文征明《滕王阁序》之“洪都”

(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正月六日,陈友谅政权所属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献南昌城于朱元璋,还是吴王的朱元璋兴奋的笑纳了这笔天降之财,将“龙兴路”改称“洪都府”。在朝代更替时,除遵循按吉祥取名的原则外,在已有的古名中选取亦是惯例,以示源流正统,上继汉唐。“龙兴”虽符合朱元璋此时尚是吴王的愿景,且祥瑞无比,但其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己任,自然不好用蒙元朝廷所取的名字。朱元璋要到6年后才开国称帝,其年号“洪武”的含义就是洪大的武功,“都”就是早日定都,蕴含着君临天下的美好愿望。果不其然,改名“洪都”的第二年,著名的“洪都保卫战”结束不久,朱元璋乘胜追击,赢得了定鼎天下的“鄱阳湖之战”。

但如此宏大的许愿自不免好事多磨。(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二月,平章祝宗、同佥康泰降而复叛。“洪都”正沉浸在恢复祖先往昔荣光时,洪都府却重入陈友谅之手。失而复得的心跳,自然要以更名的方式来压压惊,洪都府自此正式名为南昌府,南昌之名成为南昌人最长久的陪伴,一如它诞生时的样子。第二年七月,朱元璋干掉了逐鹿中原道路上的最大障碍陈友谅,无暇庆祝,迅速投身于火热的解放战争中去了。登基后,“龙兴”的历史使命已经达成,新的愿景自然转变为建设美好南昌,名字不改也罢。

图片

1954年8月1日毛泽东主席亲笔签署给洪都全体职工的嘉勉信

1951年,南昌著名的洪都机械厂在国民党第二飞机制造厂(中意南昌飞机制造厂)基础上更名时,就选取了“洪都”之名,寓意在“红色之都”建设“大业之城”,与朱元璋取名有异曲同工之妙。

图片

(宋)洪炎《西渡集》之“洪城”

豫章黄庭坚有四个著名的外甥即洪朋、洪刍、洪炎、洪羽四兄弟,号为“豫章四洪”,家住东湖畔,皆为“江西派”诗人。(南宋)建炎四年(1130)六月四日,老三洪炎为南昌贡献了一个雅称“洪城”。(北宋)靖康元年(1126)时,游宦三十载的洪炎年已六十,搬进新宅,其《迁居》诗云:“嘉树三四株,当窗发华滋。馨香入怀袖,似与迁徙期。”四年后的炎炎夏日,住宅被付之一炬。洪炎在《庚戌岁六月四日至洪城旧庐无复尺椽怅然伤怀用丙午岁迁居诗韵》中写下欲哭无泪的“南州一炬火,我归无所归”、“露草相对泣,吟风作悲诗”、“我亦无泪哭,且复一解颐”。此时南昌的官方定名仍是洪州,洪城便是洪州之城。或许恰巧是姓洪的缘故,洪炎更愿意将故乡的昵称“洪城”比作“洪家”,洪州的城,洪城的家是游子的梦萦,是虽旧庐无存而故乡无恙心即安的情怀。其《月夜登滕王阁》诗云:“桃花乱打散花楼,南浦西山送客愁。为理《伊州十三叠》,缓歌声里有洪州。西江东畔见江楼,江月江风万斛愁。试问海潮应念我,为将双泪到南州。”(宋)丰城人王义山诗云:“一衣带水绕洪城,水不在深龙则灵。帘栋中间人渺渺,烟云朝暮柳青青。肯将明月清风我,来伴西山南浦亭。”只要洪州、南州、西山、南浦的名字在,南昌人的精神图腾就在。王安石亦有“西山南浦惯曾游”、“闻说章江即泪流”之句,游子的泪不仅是表面的悲愁别绪,更是“一解颐”式的笑容。

图片

(宋)洪刍《老圃集》之“南州”

与洪城一样,“南州”从未用作南昌的官方定名。在历史上南州曾用于四川、漳州等地的地名,但今天已无一市一县称作南州。南州,泛指南方地区。指豫章郡。借指徐稺。指南阳。指两粤。可以明确的是,南昌是因徐孺子而独得“南州”的冠名。先是(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称其为“公车征士”,(西晋)皇甫谧《高士传》言(东汉)郭林宗始称其为“南州高士”。高士,指志趣、品行高尚的人;超脱世俗的人,多指隐士。《诗》云:“生当一束,其人如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徐孺子以其人品高洁诠释了“君子温其如玉,大雅卓尔不群”。

图片

(西晋)皇甫谧《高士传》之“南州高士”

地因人名,地以人传是历史的规律,前有“南州高士”、“豫章徐先生”徐孺子,后有黄豫章(黄庭坚)、王临川(王安石)、曾南丰(曾巩)。王勃为何言南昌“人杰地灵”?因为有“徐孺下陈蕃之榻”,一个人就是一座城、一座丰碑。历代赞某人品行高洁最喜以“南州高士”称之,此称谓成为徐孺子的专属名词,不需解释。(宋)朱熹诗云:“孺子高风何处寻?东湖台观水云深。生刍一束人如玉,此日凄凉万古心。”徐孺子就是南州的白驹留影,空谷幽兰,使南州成为后世高山仰止般的所在。

图片

(宋)陆游《南唐书》之“南都”

(后周)显德六年(959),洪州更名为南都南昌府,“南都”也就成为南昌的别号之一。至南唐时期实行两都制,南京,称西都;南昌府,是为南都。在后周政权的高压下,南唐中宗李璟选择了逃避,留下其子“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李煜监国。经过两年的仓促建设,位于今东湖区皇殿侧的长春殿落成。仓皇迁都的李璟与携家带口和牢骚满腹的文武大臣在南都住了三个月,李璟最终没能熬过南昌火炉般的当年盛夏。开宝八年(975),李煜被俘投降,使用了16年的“南都”复为洪州。

图片

(宋)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之“隆兴”

(南宋)隆兴元年(1163),因宋孝宗登基前曾以皇太子的身份遥领镇南军(治洪州),按惯例以示尊崇,乃升洪州为隆兴府。隆兴就是兴盛的意思,与“昌”字同其义,又寓示南昌为其龙兴之地。隆兴之名既是纪年,又是地名。

图片

(宋)隆兴元宝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隆兴府为隆兴路。至元二十一年(1284),为避忽必烈皇太子孛儿只斤·真金讳,更隆兴路为龙兴路。

图片

(元)赵孟頫《龙兴寺碑》之“龙兴”

两年后,真金因禅让风波忧惧成疾而亡,谥号明孝太子。11年后,被其子元成宗铁穆耳追尊为文惠明孝皇帝,庙号裕宗。忽必烈更南昌之名后,其最器重的嫡长子真金皇太子非但没有龙兴,反而龙驭上宾被克死,可见龙兴之路道阻且长,中华的地名不是那么好改的。南昌在唐朝时曾为代宗李豫改“豫”字,至今却看不出“隆”字冲撞了谁的讳?此次因避讳而更名的记载可能有误。至正二十二年(1362),朱元璋改龙兴路为洪都府,名虽改,龙照兴。

图片

(唐)白居易《白氏长庆集》之“钟陵”

因避皇太子李豫之讳改为“章郡”后六年的(唐)宝应元年(762),唐代宗李豫转正,南昌又被更新一次,改名为钟陵。钟陵之名最早诞生于(三国·魏)黄初二年(221)的南昌地区,诸县乡经过不断重组、分拆,至(北宋)熙宁二年(1103)正式确立进贤县,钟陵便成了该县在后世的专属别号。“钟”源出于青铜乐器,陵即丘陵。乐史记为:“因山而名”,明代星子县人高宾曾言“钟陵旧号缘钟得”,似钟形的丘陵在南昌地区是最普遍的地形地貌。洪崖先生伶伦是发明律吕、据以制乐的始祖,庄严、高妙的音乐被称为“黄钟大吕”,隐隐透露出钟陵之名的源头。钟陵又谐音“钟灵毓秀”之钟灵,指山川秀美人才辈出,与王勃的“人杰地灵”不谋而合。

“豫章四洪”的老三洪炎为南昌贡献了“洪城”的雅称,身为老大的洪朋不好意思夺弟所好,自取“江城”的专属昵称。洪朋卒于(北宋)崇宁三年(1104),则江城之名或早于洪城之名。

图片

(宋)洪朋《洪龟父集》之“江城”

南昌依水筑城,两面环江,江城名副其实。江城就是江西之城,江西之郡城,江西之首城。在洪朋诗中,江城是桃萼芳菲的“弭节江城何许时,兰芽桃萼正芳菲”,是花气袭人的“薄人花气江城遍,潘郎吟诗春风里”,是飞雪霜花的“已啭春风百鸟声,斩新飞雪满江城”。洪氏兄弟爱南昌入骨,与爱家无异,无愧于“豫章四洪”的称号。稍后,抚州人赵长卿亦有《念奴娇·客豫章秋雨怀归》词云:“江城向晚被西风,揉碎一天丝雨乱。”

图片

(明)熊明遇《文直行书诗文》之“江城”

明代时,“江城”成为文人的爱物,得到广泛引用,最著名的莫过于熊明遇的《江城揽胜记》:“奇在远岫,遥对洪崖厌原,流影恍来,遐瞩迥引,延纳无垠。夫以万室之国,市衢穰穰中而乃有此云霞之荡沃,渺弥盈望。”描绘出南昌在晚明时的《清明上河图》盛况。

图片

(清)陈弘绪《江城名迹记》之“江城”

清初,南昌文人热衷于流连名胜古迹,在残山剩水间凭吊故国河山,以浇复国无望的胸中块垒。这便诞生了陈宏绪考证南昌几乎所有名胜的《江城名迹记》,记录其在江城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使“人阅人而成世,世阅世而成古今。”

图片

(宋)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之“英雄”

两千多年来,豫章、洪州、隆兴、宜善、钟陵等官方定名在停用后,仍继续作为别号沿用,历代文人们则贡献了南州、江城、洪城的雅称。这些名称或以地理形胜物产为名,或以人而名,或以吉祥语相许,代代赋予新的内涵,注入新时代的精神风貌。所谓“江山代有美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南昌名称的演变过程中,最年轻的莫过于“英雄城”。这个只有95岁的名称来源于南昌1927年8月1日穿透黎明前黑暗的第一枪,自此而后,独领风骚。

图片

民国十一年(1922)《南昌总商会碑》之“南昌”

南昌之名自初生之日起,虽迭经多次更名,但兜兜转转后的今日之“南昌”仍是秦汉时之“南昌”,矢志不忘,初心未改,并逐渐升华为南昌人的精神图腾。这些个短短二三字的名称,将两千多年历遍沧桑的时光浓缩成一枚枚的芯片,镌刻和记录着南昌人的生活方式。一串串古老的符号,在历史的长河中标定南昌的每一段足迹,向今人昭示南昌从哪来,将去向何方?

图片

陈毅题“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之“南昌”

南昌之名达17个之多,加上“洪、昌”的简称,合共19个。该如何称呼南昌,自是不言自明。或者说喜欢哪一个,喊它便是!

(注:标题语出海岩《我拿什么来拯救你我的爱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