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完美犯罪

 Bolo_an 2022-09-09 发布于重庆

近几天,南医大女生被杀案上了热搜,不禁想到了犯罪。我就想那些人为什么犯罪?有没有完美的犯罪?

南医大案发生在1992年,在学校,想想就可怕,当时也造成了极大的轰动,但限于当时的技术设备等条件,一直未能告破,但保留了最要的DNA证据。如今,28年过去了,随着时代科技的进步,将此案破了,也算是了却了受害人家属的心愿。

犯罪带来的结果很沉重,不管是个人,还是家庭,亦或是社会,造成的影响十分恶劣。犯罪者有种种理由犯罪,但不是每一次都能被抓住,总还是有漏网之鱼。

我国的安全在世界范围内算得上是高的了,随着摄像头,DNA技术,红外线捕捉……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也让案件的破获变得相对更加容易,但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

至少,在国家的大力监管督查下,让更多的犯罪分子无所遁形。

南医大案过了28年终于破获,是一种进步,但有的案子也许永远都不能破获,成为历史上的悬案,虽是一种遗憾,但也让我们更加谨慎小心。

在看到南医大案破获时,我心头一震,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南京大学刁爱青案。刁爱青案,我想很多人应该都知道。

大一女生,失踪后十几天,被环卫工人捡到煮熟的碎尸,中有三根手指,案发。当时可以说是狂风暴雨,非常吓人,作案手段很残忍。经过后期调查,死者被肢解,煮熟,抛尸,一系列手法令人发指,天底下竟有如此残忍之人!

即使在当时发动了人海战术,依旧未查获。后来,过了起诉期,直到今日依旧无法破案,也许它的答案就这样沉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有时候,觉得自己懂得人情世故,看透人心,但想到这种案子就心头一颤!

有很多人就开始推测,各种推测,也许有的是正确的,但奈于各种各样的条件限制,过去的已经过去了,甚至没有留下痕迹……

然后,我就看了《十宗罪》里面关于此案的推测,心中感慨良多。

我不推荐看《十宗罪》。里面关于此案的推测很精彩,包括一些分析和细节,还有最后的谜题。但是作为一部小说,我不喜欢看这种。

《十宗罪》里面的描写,非常的直接,血腥,露骨,也可以说甚至是变态,恶心……刁爱青案作为一个真实的案件被写进小说,并有自己的推理和判断。里面对犯罪的过程写得很详细,包括场景的描写。

在看完这个后,我又看到了另一起中国历史上的悬案,山城红衣男孩案,我不想多加描述,因为没意义,犯罪过程残忍,动机不详,与迷信有关……

在了解到一些悬案后,一些作案动机,手法,过程……真的是惨不忍睹,就觉得,一个人得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受过多大的刺激才能做出这样的事,犯罪心理学很吸引我……

人犯罪,我觉得有两种,一种是外界因素的诱发,一种是内心深处的邪念。

犯罪,为什么要去犯罪?国家对于犯罪的惩罚这么严格,为什么还是有人会选择铤而走险?

有的图财,有的劫色,有的是情感纠纷……总结下来,无外乎欲望未得到满足,心里不平衡,报复他人,报复社会,犯罪……

我觉得以前的很多犯罪大多如此,那时没有什么监控摄像头,所以如果没有人目击,在破案的过程会遇到许多困难。也就导致一部分人心存侥幸,觉得自己能逃过一劫。

还有就是教育问题,上个世纪,不上学读书受教育很正常,有的从小就放羊割草喂牛,生活的环境潜移默化地发生了变化,没有人教他们为人处事,如何做人,他们没什么文化,没有什么念想。但是,有一天,他们看到了喜欢的人,好吃的东西,很多的钱,不会表达自己,心里不平衡,于是心心生歹念,犯罪。

现在,随着教育的普及,我想这也是犯罪率降低的主要原因。人啊,在成长阶段要有正确的引导,形成正确的三观!

还有就是高智商犯罪,这类犯罪,如:北大弑母案。令人不寒而栗,在外人看来如此优秀的孩子,谁知道他心中也有恶魔。其实,没有人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人格上的缺陷,自卑,自恋,自负……但我们应懂得克制。我想,这也是法律的初衷吧,让人生畏,学会克制。

没有无缘无故地犯罪,大多和欲望相关,情欲,肉欲,金钱,权力……

有的人童年不幸,在一个天然的环境下生长,或是受过什么刺激,不管是精神,还是心里,产生了报复社会的想法,觉得自己才是所谓的正义,心里变态……

我就想到了,上个世纪日本的毒可乐案,那时没有监控,如果是随机,无规律作案,很难被破获。犯罪者将氰化钾装进瓶装的可乐瓶里,放在路边,电话亭旁,等等公共场所。一些人不问来路,将这些毒可乐捡起来喝掉,有的当场去世……时至今日,依旧是日本史上的悬案,没人知道他的动机!

所以,不要让自己成为受害者,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注意安全。

历史上的一些悬案,大多是因为当时的技术手段不发达,导致一些案子未能破获,那么到底有没有完美的犯罪呢?

我想是没有的。犯罪杀人,必然要查受害者的社会关系,与哪些人有矛盾,手机,摄像头,大数据,所以,在当今条件下,几乎是没有死角的,除了一些偏远山区……

在如今,一个正常的人都有自己的社交圈,朋友圈,工作圈,各种各样的圈,我们身处其中,就像一个零件一样,要是哪天突然不在了,必然会让人怀疑,打个电话就能报警。在如今这样透明化公开化的条件下,完美犯罪几乎不可能。

要么就是降维打击,犯罪的人能用一个所有人都想不到的作案手法,让所有人都蒙在鼓里,但这并不现实,聪明人不只一个,国家的人也不都是混日子的,人外有人……

犯罪心理学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分析人的心里,洞察人心,击溃底线……

前面提到了《十宗罪》这种犯罪小说,我的看法是难登大雅之堂,小说本身很具有吸引力,但是描写的方式和手法也很重要,我不喜欢这类太过血腥地描写,让我觉得恶心。

相比之下,我就觉得东野圭吾的小说就很温和。相比于关注犯罪案件本身的过程,我更喜欢阅读人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

有时候,犯罪悬疑侦探之类的小说,没有必要案件过程场面的详细描写,通过人物的背景,活动方式,心里想法,情感变化,更有可读性。如果是变态,喜欢血腥的,当我没说过。

犯罪的目的是什么?欲望情感的表达,十恶不赦,伤天害理。犯罪能给我们留下什么?

看东野圭吾的一些书就很有启示性,案件的本身也许有时候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像《嫌疑人X的献身》里面,没有太多血腥的场面描写,可以说是朴素,但效果很好,让我们关注的是犯罪之外的一个群体。

《嫌疑人X的献身》里,数学家为了自己单向的爱,用自己的高智商犯罪,利用一个在社会上几乎没有人关注的群体,流浪者,来完成犯罪。这,也许就是这本书的意义,多关注这样的一些人,也许他们根本就不重要,但他们也是人!

《白夜行》里则是表达,对恋童癖,这样一群人的关注……

居安思危,要保护好自己,看一些犯罪侦探悬疑之类的书,就是为了在看过之后,能提醒自己,多一些对这样一群人的关注,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而不是单纯地猎奇,过过眼瘾。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