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所突破的超大推力小尾巴:iFi Go Bar硬件测试&听感简评

 liyusongs 2022-09-09 发布于吉林

iFi的Go Bar在经销商那边刚刚发出消息,我已经被好多人催评测了,可以和大家透露的是,iFi那边这次没有在Go Bar这个型号上留出推广预算,所以你们不会看到各路媒体去吹Go Bar这个型号,算是一种推广的“冷处理”,我这里也是从经销商处借了一台来测试。

(包装内附赠了一个皮套,做了个线槽,可以把线一起收进去)

首先在外形上,Go Bar的设计平平无奇,做工方面也没有什么亮点,作为一个以大推力为买点的小尾巴来说体积倒是控制的不错。功能性方面,保留了iFi家代表性的XBass和XSpace功能,而且二者可以一起开启,短按功能键即可。除此之外,Go Bar也保留了像灰菠萝上面的Turbo功能,说白了就是输出功率进一步打鸡血,对于驱动一些头戴式耳机、或者难驱动的平板、静电混合单元耳塞等型号有很好的效果。

机身没有自带屏幕什么的,只有一排显示灯,能够显示播放的PCM与DSD码率、开启的功能状态(比如MAQA、XBass)等,在调节音量或者开启Turbo模式的时候都指示灯也都会做出对应的提示。

Go Bar的一大卖点就是官方标出的475mW输出功率,即便它的失真值没有按照<0.1%去标,也是目前这个行业里应该NO.1的存在了,但无脑堆功率不是啥本事,具体它的有效功率如何、别的指标如何,下面慢慢看。总之可以确认的是,Go Bar的硬件参数基本上会被科Hi党骂死。

上图和下图分别为默认模式和Turbo模式下的仪表盘,从超过7Vrms的数值来看,坐实了它大功率的表现,失真表现和信纳比都比较一般。

基于THD+N<0.1%来算的话,Go Bar的有效输出功率为279mW,比我测出来的W2-131要高出20mW来。而官方说的475mW,在基于Turbo模式下确实是可以复现,但失真值高于0.1%,实际上在5%左右,这里我就不计入范围。

信噪比和动态范围数值和官方标注一致。这里二者测试差异较大是因为噪声门的问题,之前的文章里有科普过,这里不多作解释。100mW@32欧下的失真表现平平,而基于他们官方给出的条件去测试失真值的话,实测比标注的略好。

最佳DR值是基于单端口32欧负载,和目前市面上各种同价位的产品比还是明显差了一截。

300欧负载下的Turbo模式,见证奇迹的时刻......

153mW的输出功率,而且是有效功率,应该是目前能够测到的小尾巴最高值了。

平衡

单端

以上测试结果均为默认状态下,Turbo模式的功率未计入。

我相信110dB出头的动态范围对于很多用户来说还是会纠结底噪的事,但Go Bar居然也内置了iEMATCH功能,所以即便低阻高敏塞接上去也可以自动匹配到一个比较合适的工况来避免底噪。我心想这功能要是给Go Blu岂不是牛逼了,希望下一代蓝牙尾巴能把这个功能给加上。

鉴于Go Bar的价格非常高,高过了W2-131、以及蓝蜻蜓的实际成交价,来到了2200元这个档位,所以如果它在某些方面达不到顶级小尾巴的级别,肯定是要挨喷的。先说结论,Go Bar在驱动能力层面其实能够和Earmen家带了独立电池的的蜂鸟平起平坐,动态水平几乎一致、声场略逊于蜂鸟,声音纯净度要明显胜过蜂鸟。和W2-131相比的话,Go Bar有更好的低频打击感、流行氛围、以及密度表现,比W2-131欠缺的在于高频的润泽度和华丽感,极高频的部分给的比较收敛,也许是为了流行乐做了一些妥协,Go Bar听弦乐、管乐的时候亮度是很足的,但极限延展比W1-131差了口气。

我个人愿意在90%的场景下同时开启XSpace和XBass去驱动手里的各类高端耳塞,这两项技术iFi其实已经应用的非常成熟了,能够非常完美地增强声场规模、减少人声的头中效应、收束肥硕的结像形体、并且增强舞台感和临场感,即便是驱动耳塞,也能够把整个的舞台往前稍稍推一些,让你能够实现近似指挥位的听感,这一点其实是头戴式耳机上才能感受到的东西。因为Go Bar本身的低频就有很足的量和打击感,甚至是带了一点肉感的渲染在里面的,如果你开启了XBass来进一步增强低频的话,我建议是把XSpace一起打开,声音会更协调一些。

在适配性上,Go Bar虽然还是iFi家一贯的那种底子,但如果和Go Blu去比,你不用担心底噪或者平衡口控制力的问题,虽然没有Go Blu的人声那么润,但相对中正的底子配上足量的低频与氛围感,Go Bar总体还是一个杂食、略偏流行的底子。此外,我原本不相信某经销商说的“Go Bar推大耳独一档”的说法,但是在开启Turbo、以及仔细AB了MC01、蓝蜻蜓、M15等驱动力不错的小尾巴后(没选W2是因为W2的声底推头戴声底太细了,厚度不够),Go Bar不仅有着饱满度和空间感的优势,甚至Turbo模式下的声音比默认状态下的还要更加安定和从容,没有灰菠萝平衡口上的那种燥感,可以很好地驱动我头的HD580、Liric等高阻或者平板头戴,包括比较吃控制力的G200,都能够有很好的宽松度与空间规模,这一点实属难得。

关于音色,不能说Go Bar完全摆脱了数码味,但它这次对于线条感、声音结像锐度的表达还是比较克制的,稍高于Go Blu、但远低于灰菠萝的那种声底。总体声音能量感足、部分搭配下可能存在发冲的感觉,但这种情况其实在开启iEMATCH和切换数字滤波器(详情看下文)后大概率是可以解决的。它整个中低频的饱满度和人声的质感都极佳,只是谈不上有M15、RU6那样的韵味,是一种直白且有力量的声音,人声的细节刻画非常到位。如果你是一个流行党,那么我希望你把人声韵味的表达寄托于耳塞本身,Go Bar本身不会赋予你的耳机什么多余的味道。

iFi这次的数字滤波并没有采用DAC厂家公版的方案,而是做了四种比较个性分明的调教,默认状态下的是为红色,我个人也比较喜欢用的是黄色和白色,前者的声音相对温和没有攻击性,是比较耐听细腻的风格,后者的声音较为有立体感、拉得更开,空间感的纵向高度有进一步增强,驱动一些厚声的头戴有非常好的效果。人声党也可以试一试青色,中低频包围感增加、整体松弛点,结像位置略微靠下一点,极高频的能量会比红色(默认)模式下进一步收敛。总体而言iFi这次的数字滤波在小尾巴产品里是非常用心的。

任何做小尾巴的厂家难以逾越的一座大山,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必然是来自乐彼的W2系列,至今仍未有在硬件性能/指标/推力/音色上全面超越W2系列的产品。虽然之前我也盛赞过Earmen的蜂鸟,可以说是厚声韵味型小尾巴的天花板,但纯净度/续航/操作体验等短板不可忽视的部分。而对比W2的话,作为没有使用独立电池、有着更好的推力、大耳机驱动能力、低频/声场增益、滤波器、以及控制力的Go Bar来说,它比W2-131多出来的那三百块是物有所值的,而且用户体验方面也比略有些水土不服的Earmen要强的多。这次iFi一改Go Blu上那种强调听感、大推力而牺牲了一些纯净度和控制力的做法,打造的是一个更加中正杂食全方位非常成熟的、好听且高度可玩性的新旗舰小尾巴标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