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事的三个要素

 格林故事 2022-09-09 发布于浙江

  图画书的插画好坏,取决于“插画本身能否充分说明故事”,不过图画书除了插画,还有文字。虽然有的图画书的文字以诗歌的形式出现,但大部分都是以故事的形式出现,因此文章的好坏对图画书也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知识性或科学类的图画书,文字的好坏、正确与否、是否优美,都不可忽视。

    图画书应该简单明了地说明“时、地、人、事、为何、如何”等。其中,时是指时间,地是指场所,人是指主角及其他登场人物。这三个要素应该在故事的开头就交代清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民间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何时),有一个地方(何地),住着一位老公公和一位老婆婆(人)……接着,这类民间故事大多会暗示或简单地介绍人物的特征与性格。时间、地点与人物三个要素不齐备,故事就无法发展下去。

《爱花的牛》这本图画书,以“从前,西班牙有一头名叫费地南的可爱小牛”开场。另一本名为《安加斯与鸭子》的图画书,开头则是“有一间房子,里面住着一只名叫安加斯的小狗”。《古利和古拉》的故事一开始就交代:“两只小田鼠提着篮子,走到森林里。”接着,又简明扼要地叙述各个角色的特征,把故事的要素向读者交代清楚。故事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时间,不妨把它设想成现在时。

    凑齐了时间、地点、人物三个要件,故事就可以向下发展,开始说到 “做什么,如何做,结果如何”等,也就是事件发生、进展、达到高潮、迎接结局,最后画上句点。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将自己要表达的事——中心思想(又称为主题),利用登场人物的态度,动作与对话,清楚地表现出来。主题必须通过登场人物来表达,否则故事就会不连贯,使读者如堕五里雾中,怀疑故事的真实性,导致整个故事一败涂地。

    写故事时,“做什么,如何做,结果如何”的部分,必须用“生动活泼”、  “历历在目”的笔调来叙述。听故事的人如果不能随着故事的发展,在心中描绘整个故事,就很难沉醉在故事中。“看不见故事”就意味着不了解故事,听故事的人当然就无法享受故事的乐趣,失去了兴致后,他们便把注意力转向其他有吸引力的事。

    念图画书给孩子们听,却引不起他们的兴趣,就是因为孩子们“看不见故事”所造成的。原因不外乎讲故事的方式不对,或是故事的难度超乎孩子的理解范围。

    要判断故事的好坏,可以读一读图画书的文字,然后在心中描绘故事的情节,看看会不会出现清楚的影像。这样就能知道答案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