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资产业的“风云突变”,从这里看到鲜为人知的机遇!

 北方农资传媒 2022-09-09 发布于河北


有这样一位伟人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发展,既要看个人的奋斗,也要看历史进程。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要想改变命运,和努力付出有一定关系,但仅仅努力付出是不够的,还要顺应世道人心,把握社会时势。

马云创办阿里巴巴赶上了互联网发展浪潮;刘强东创办京东集团赶上电商发展机遇;张一鸣创办字节跳动赶上了大数据发展热火......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随随便便的,只不过有的人在社会变革中读懂趋势,抓住机会;有的人在社会变革中人云亦云,一味跟在别人后面。

人是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的。

认知层次分为三等:一等人走一看三,用未来的眼光看现在,看到三年、五年之后的行业发展趋势;二等人走一步看一歩,用现在的眼光看现在,只能看到今年之内的行业发展动态;三等人走一步退一步,用过去的眼光看现在,只能看到过去行业的发展经验。

一等人创造蛋糕;二等人分配蛋糕;三等人等待蛋糕。所以,与其抱怨自己吃不上蛋糕,不如多反思自己为何不去创造蛋糕。

如今,人们最大的问题不是机会摆在面前,没有好好珍惜,而是压根不知道这是机会。

任何行业都适用这个规律,农资行业也不例外。那么当前,农资行业的历史发展进程走到了哪里?中国未来农资产业布局又将呈现什么局面?

网络上关于农资走向、变化趋势等内容不计其数,但大部分的观点只是站在农资行业本身,充其量只是“术”,而非“道”,这就相当于站在半山腰看风景,以为自己看到了整个城市风光,殊不知看到的只是房门。

要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晓”,势必要爬到山顶,立足政治-经济-社会体系中进行战略性宏观思考,唯有此,才能领略城市风光无限好的魅力。

农资产业金融化趋向明显

什么是农资?很多人脑海里最先想到的是肥料,但其只是农资产业链条中很小的一部分。

将“农资”二字拆开来看,“农”的象形字是由一个人手持工具在山林草地耕作演变而来,意为农具耕田;“资”的下半部分为“贝”,贝壳在古代充当货币,示为钱财,上部分为“次”,其象形字是一个跪在地上的人,排行在第二位,因此,“资”的整体象形字指钱财使用前后的顺序。

将“农”与“资”合为一体,农资是指劳动者在耕作过程中对生产资料进行轻重缓急的主次配置,农资产业的生产资料是什么?无非是原料、土地、厂房、设备、人、资金。生产资料如何支配、分配,由谁说了算,一切要看实力。实力为王,这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的铁定规律。以后会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实力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背后的资本是否雄厚,资金是否充足。这就需要金融体系的完善和支撑,通过盘活实体经济,保证市场良性循环。

一提到金融,有人可能会嗤之以鼻,认为其充满着金钱的腐朽味道,这是片面看待。不可否认,有人比较投机,利用金融体系本身的漏洞钻空子,或者通过金融资本的力量垄断市场话语权,破坏市场良性发展,但不能因为其产生的问题,造成的负面效应,就全盘否定金融本身。未来,农资产业必定与金融体系紧密相连,各行各业也是。

农资全产业链条包括什么?上游包括合成氨、有机金属、饲料等各种原料、种子研发培育,主要依托大型企业厂家;中游包括化肥、农药、农机,主要依托中小企业、经销商、零售商;下游包括最终的农作物产品,主要依托种植大户、农民。

厂家企业生产肥料,将其卖给经销商;经销商卖给其他经销商、零售商、种植大户、农民;种植大户、农民则将生产的作物成品投放市场,供大众消费。

如果没有厂家企业生产化肥,那么经销商、种植大户必然会受到冲击,最终导致农产品产量下降,轻则影响大众的生活水品,重则影响我国的粮食生产安全以及整体国家经济增长;种植大户、经销商经济受损,会进一步反噬厂家企业。一环扣一环,彼此之间相互影响。

上游厂家生产化肥首先需要准备原料,化肥的原料是氮、磷、钾、铜、铁等营养元素,这些营养元素主要来源于天然气、石油以及矿产;其次,厂家企业通过造气、精制、压缩与合成、氨加工等工艺流程进行制造,最终形成肥料产品。每一歩生产环节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水、电,再加上人工成本、机械设备、厂房场地、交通物流各项支出,必然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资金怎么来?势必需要金融机制的调配,需要银行借贷、资本融资、财务管理。

由此可见,未来三五年的厂家企业势必会向金融化转变,但并不代表任何一家厂家企业都具备金融化条件,哪些厂家企业具有金融化的先天优势呢?首当其冲肯定是钢铁、煤炭、天然气等能源类、化工类的大型厂家企业,但这些厂家企业并不只专注于农资类行业;这些完成金融化转型的厂家企业又会进一步扩大农资市场份额。

所以,未来农资资源将倾向集中于大型天然气、石油、煤炭、钢铁等厂家企业,这些厂家企业的性质想必不用多说,有些问题点到为止即可。但国家为了防止过于金融化,肯定会加强规范、管控。

所以,厂家企业既要金融化,又要避免过度金融化,这不仅是一门技术,还是一门艺术,生产者、管理者、创业者需要具备较高的智慧。

科研院所与企业将开启深度战略合作模式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近两年,很多农资人感叹生意难做,行业寒冬已经到来,要么被淘汰出局,要么面临整改,基于此,网络上各路人士分析的原因数不胜数,但其最终本质指向,无就是一个字:利,即农资产业背后的利益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只不过大部分农资人看不清这种变化,只能被团团迷雾包围。

为什么利益格局会改变呢?

首先,与农资产业所占据的利益链位置有一定关系。农资属于农业领域范畴,农业又属于第一产业,改革开放之前,其处于核心地位,但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发展,农业渐渐失去支柱性发展的核心地位,变为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基础地位。

现代化农业发展必然需要通过工业化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从而建立健全、有效的运行机制,更好地整合各类资源。

其次,农资产品的原料来自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稀缺性不可再生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随着人类大量开采、利用,必然会越来越少。当这些资源的存量减少到一定地步,竞争会越来越激烈,也就是所谓的内卷严重。

最后,任何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面临产品同质化、模仿化严重的问题,如果你的产品能解决A问题,我的产品也能解决A问题,对于B问题都不能解决,那么两者之间的竞争只能在服务、附加值、关系层面,而非产品本身;如果你的产品不仅能解决A问题,还能解决B问题,但其它产品只能解决A问题,在其它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你的产品势必会产生核心竞争力。

之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现在是“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未来则不是巷子的问题,而是酒除了香,还应该如何的时代。

所以,当任何行业背后的利益格局发生变化,势必会寻找新的增量。新的增量从哪里来?一定是借助科技力量。

那么,科技研发背后的投入又从哪里来?必然是企业。

以往,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在具体某一项技术、产品研发层面,或者聘请某个科研人员兼职顾问,但随着利益格局的改变,这并不能适应当前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双方未来合作会涉及整个农资产业链条,前期研发、中期实践、后期推广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建立更深入的合作关系。

科研院所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会产生两方面影响:一是科研院所的企业化;二是企业的科研化,两者相互渗透,会进一步加深彼此的密切联系,促使双方从头脑-心理的浅层合作转变为人格-头脑的深层合作。

农资产业审美价值链会大幅度提升

现在大部分年轻人提到“农业”会直摇头,并不将其视为未来行业选择。之所以会发生这样变化,不仅跟国家政策、社会结构、文化理念、生活方式的改变息息相关,背后还有一个深刻原因,只不过大部分人不愿意承认而已。

真正的勇士往往敢于直面赤裸裸的真相。

人类天生具有一种脱离泥土自然的原始动力,农业直接面朝黄土、背朝天,整日风里来、雨里去,需要弯腰驼背下田地,大众在心理上会感觉不高档,产生低人一等的心理劣势。

但如果没有多少人愿意从事农业,国家如何实现乡村振兴?如何成为现代化农业发展国家?如何实现伟大民族复兴?再加上我国生育率逐年下降,很多具有劳动力的中青年更愿意选择外出打工,不想回到农村,那么,农村的生产力要如何维系、发展、壮大。

如果没有生产力或者生产力不足,我国如何在国际上占有一定话语权?如何与其它大国博弈?这一系列问题很复杂,不在本文解析范围。但笔者要说的是如果大众在心理上对农资行业产生隔离,内心比较排斥,那么直接会影响生产力发展。

因此,未来农资产业的审美价值链必然会提升,加大在人们心理的比重、分量,就像一些上班族、白领玩小清新、网红打卡地、表情包等事物,促使其加魅成为一种比较时尚潮流的产业。

提升审美价值链的方法无外乎从从业者门槛、产品包装、文化理念三大方面着手。

从业者的学历文凭会普遍提高。现代社会遵循考试机制的游戏规则,这意味着学历文凭—尤其985211的学历文凭在人们心理占有重要份量,在审美价值链占有较高位置。但农业领域中,除了科研人员,大多数从业者没有较高学历文凭,只是拥有丰富经验。所以,未来农资从业者一定会通过考试淘汰一批人,从而提高相应门槛。

产品包装更精美。1000元/斤的荔枝、6/根的玉米等昂贵农产品喜提热搜,但依然供不应求,这不仅在于市场机制,还在于外在的包装形式,更趋向于精美化,无论是做工细节还是图形、文字更加符合当代审美。毕竟,“人靠衣装马靠鞍”是万古不变的道理,更何况是不会说话的农产品。

传统文化理念的渗入。虽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我国倡导的农业理念,但在大的文化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才是中华民族的根本核心和灵魂,其背后代表了我国的软实力。更何况,我国是世界上几个农业文明古国中仍然保留农耕文化传统精华的国家之一,已经传承了几千年。因此,与其有关的习俗、思想、制度等传统文化会越来越渗入进农资产业中。

但即便提高了农资产业的审美价值链,如果没有收获人心,没有得到大众认可,没有产生预期利益,那也是任何意义的。因此,更重要的是通过市场-社会机制的运作,在审美价值链的提高下凝聚各方资源,从而加大、扩展、巩固生产力,提升我国的国际实力。

1


本文同样也适用于农业产业。但万变不离其宗,凡事离不开一个“利”字,与其说农资产业的寒冬到来,不如说行业门槛提高。但未来如何变,一切要先从改变自己的认知做起。


如果你有任何想要表达的观点或者输出的话题,欢迎加作者微信交流!

期精选

一线调研|市场局势不明进入尴尬局面,农资人知重负重向前行!

一线调研|化肥价格突遇“急刹车”,市场陷入僵局,生物肥迎来新机遇!

一线调研|疫情、高温干旱、限电...市场震荡迎来“巨变”,农资人势必要“活下来”!

奇怪!真化肥卖不动,假化肥却畅销,这是为何?

销售连体包装、套餐农药是否合法?点击了解详情!

经销商打款上亿却拿不到化肥,化肥公司高管被抓,到底怎么回事?

喜讯!又一波荣誉来袭!深耕行业30年的它,究竟有何独家秘籍?

关注生物有机肥行业前沿资讯/最新热点,点击下方名片关注:
作者/编辑:李倩
转载注明原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