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成长路上,父母每天都在练习放手

 文话童心 2022-09-09 发布于北京

最近,要说什么活动特别受欢迎,徒步露营必须榜上有名。在大自然里,既锻炼身体又放松心情,不知不觉中还学会了各种博物知识和生存技巧,一举多得。

可是,孩子大了,逐渐放手,比如让孩子去单飞、徒步、露营,你会揪心牵挂不?

  //  

——小宝贝能照顾自己吗?(脑补可怜的娃)

——冷、热、渴、饿、摔伤、虫咬、被欺负……(脑补悲惨的娃)

——那些老师靠谱吗?(脑补各种危险画面)

那就眼见为实,去探探营吧。

我们一起徒步,一起露营。

一个活动好不好,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当然是老师

博物团队咱们群友当然很熟悉啦,几年来开设了观星、挖矿、自然物候好多课程,这次野外活动派来新领队——张利刚老师,资历过硬,万人大赛总教头,资深野外运动专家,抛开光环,看看真人啥情况。

文话老师从前线传回一手材料:张老师最大特点是——强迫症

呃,真没抹黑,比如他有五花八门的标准,举些例子:

  //  

★视觉:一张张小桌子都要铺桌布+桌面装饰;

★餐食:亲眼看到因为烤肠咸了,重起炉灶;

★趣味:大野地的,背着大铁锅、拎着大桶油,就为了爆米花?当然孩子们很兴奋,又垒灶又雀跃的,但真麻烦呀,我服服的……

张老师内心独白:难道,你觉得这是“麻烦”?!

小编:好吧,您全对,吃得好,没烦恼~

一个活动好不好,第二因素是什么?

——当然还是老师,还靠他策划呢。

孩子们为啥要单飞?当然是图个锻炼心智喽。

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所以“摔跟头要趁早”,千万别等Ta长大成人、远走高飞以后才开始各种摔(脑补头破血流的娃),老母亲还帮不上忙,干着急。

所以这次露营,离开了妈妈的翅膀,孩子们要学的太多了。昆虫植物课那都是小case,咱的目标是——提高个人能力。所以重点来了,单飞露营“名场面”——

整体评价:场面热闹,孩子尚能克制,老师尚未抓狂。

我承认说得有点夸张了,其实孩子们是这样的:

全营孩子几乎都没单飞过,那兴奋的呀,年轻人的激动心情(搓搓手),第一次离家的兴奋(心痒痒),这些我全猜到了,谁还没年轻过呢(挖鼻孔)。但也有超预期的事,最大感受是——这届孩子真暖。

比如一个7岁娃(这谁同意带来的?)想妈妈、怕所有虫子(包括苍蝇),我的天爷,这是野外呀……那只能一对一陪护了。有2位大姐姐自动陪伴左右,只要需要、随时牵手。5公里徒步就交给大张老师了,走的时候牵着、坐的时候抱着(看你下回还敢批准不?)

一个女生丢了帽子,所有人都帮她找,营地都快翻个了。

人类幼崽对食物有多热爱,你懂的,不过当孩子们想吃西瓜、喝大麦茶(都是一人一份)还是保持了礼貌,看到有剩时,也会先问“我能再吃一块吗?”还经常收到略带夸张的好评“好甜啊”“真好喝”,真假先不论,老师很开心。

★抓虫子的捕网,多好玩啊,但25人共用五六个,于是,和平共享喽。这点孩子们真不错,全程无争抢事件发生。

哎呀,两天能发生很多很多事,孩子们在阳光下追着蝴蝶、蹲在路边看叶子,围着出锅的爆米花欢呼,他们在树荫里上课,时而锁紧眉头,时而轰堂大笑……所有这一切,那种舒心的感觉,只有“岁月静好”可以形容。虽然只有短短两天,但这么特殊的第一次离家、完全是自我成长的经历,一定会让小小少年们产生一些变化。

罗嗦这么多,我其实只想说一句——老师真好、孩子们真好。

青春年少如此宝贵,人生道路从此成形。文话童心初心依在,所以这不是一个哄孩子的托管班,我们关注孩子的每一次成长,让我们从“单飞”一点点谈开来。

感谢带队的张利刚老师用一颗爱孩子的心,从一次“京西古道单飞徒步”活动出发,与大家进行讨论,摆事实、提建议、饱含期待。悄悄说一句,就可以说是个活动后的大彩蛋,不只说“好好好,行行行”,大家开心就完了。这看似多余的话,背后是老师对孩子的观察、关注和期待老师希望通过多一点观察,多一点思考,开拓一条条道路,让孩子们一步步成长,就象他们观察到的蝴蝶,历经蜕变,终得彩翼。

张老师的话:

前言:本文略有修改,还集结了群友们的讨论,希望能给大家一些育儿思路上的启发。大张老师此次反馈不针对个体,只从整体共性方面和家长们做一个简要的讨论,只讨论“缺点”,不讨论优点(小编惊叹:啊,文如其名,可真刚)。

孩子为什么会“抢”

举例:即便在提前保证每人有一份的情况下,孩子们依然会拥挤争抢一些东西。(PS:有一位去过2次的小姑娘就不抢了)

讨论:

★大张老师感觉这种“抢”源自于对新事物的恐惧或者过于激动的心理表现。

各位家长想想我们第一次坐飞机的时候,是不是也想早早排在前头,因为不懂怕登不上飞机。再想一下,我们去过故宫一次以后,下次去还会那么激动吗?显然不会,因为去过了,知道怎么过天安门安检、怎么订票检票,从哪儿进看啥,甚至知道“三急”了去哪个厕所近。这种“抢”的行为称不上什么“缺点”,但在孩子的成长中,也不成为“加分项”。所以想和家长们讨论的是:是不是应该让孩们接受足够多的新事物”?除了语数外琴棋书画足球篮球游泳博物馆外,社交、美食、游戏、新兴体育、人文风俗、甚至新鲜的话题……多接触新鲜事物,尤其接触到一个新事物的流程,不要求“精,但求“懂”。

★群友L:我从设计心理学的角度说几句我的看法哈。人是环境的产物,也用坐飞机打比方,我经历的值机排队,有大家都焦躁不安的,也有大家安心等待的,区别是后者在队伍中的几个点竖了提示牌“您还需要等待xx分钟”;发飞机餐时有提前问或抢着要好几份的,也有淡定等待空乘发放的,都是第一次坐飞机,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异?因为前者完全不告知几点发、发几次、发什么,而后者一起飞就发了一张纸,上面把几次的发餐时间、菜谱甚至过敏源都写的清清楚楚。可以看到,简简单单一个提示牌、一份菜单就可以给第一次乘机的旅客足够的安全感和掌控感,换来的是行为的得体和气氛的和谐。从心理学角度讲,新集体新环境的安全感不完全是由自身素质决定的,跟环境是否足够人性化有挺大关系。大张老师也提到,去过2次的孩子就不抢了。那我们可以思考,怎样才能有效地把环境的安全感第一次就传递到位?而不是只反思孩子和家长的教育问题。

★小编学习了:事事想在前,才能不慌乱。注意在生活中带孩子体验一些流程、操作性的过程。同时,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在带孩子的过程中,也要多动一点心思,稍加设计,可能效果就不一样了。比如带孩子去看展看剧,乘坐各种公共交通工具,都可以带孩子理一下流程,对过程的可预判,会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孩子知道下一步我要做什么,就更笃定了。虽然貌似有时也存在年龄小不理解,但这个思路真棒,孩子从小这么教育,以后处事一定很从容。

大多数孩子喜欢吃“垃圾食品”

举例:孩子们对苹果橘子不感兴趣,但近乎“手舞足蹈”地吃准备的巧克力威化饼、小蛋糕这些小零食。

讨论:

★大张老师:人们都在说,不能吃垃圾食物、要少油少盐少添加剂。喝可乐会缺钙、喝饮料会脑垂体分泌紊乱、吃肯德基鸡翅会性早熟……那我们家长是否还记得这些新闻:大一学生“报复性”玩游戏而沉迷辍学、高中生因一杯网红奶茶被网约拐卖……所以我想讨论另一面:严苛的“控制”会不会让孩子失去对“诱惑”的判断?

我见过7岁都没喝过一口可乐的孩子,在活动中看到孩子们对垃圾食品的喜欢,让我担心,孩子们会不会被小零食拐走(小编捂脸,这担心劲儿,看出是亲老师来了)?!健康的饮食固然很重要,但我们也要考虑孩子们天然的欲望,毕竟我们大人都知道可乐、奶茶好喝,甜能治愈一切。那为什么不让孩子喝一点点。“穷养儿子富养女”,富养不是给孩子多少幸福,但是多一点体验,认识一下诱惑,而不是完全隔绝。

(PS:这里的垃圾食品包括娱乐、游戏、手机等等。)

★群友CC:学习了张老师的总结和家长的发言,张老师利用休息时间总结了一些孩子的共性问题,首先这个总结并不代表我们孩子没有闪光点,相反,从历次的活动中反馈来看,文话童心的孩子绝对是高素质的。但难得的是,在别的机构,家长听到的总结更多提夸,现在能有这么一位老师直言不讳提出孩子的不足,我觉得还是很难得的。

★群友PPX:孩子的心智成熟与社交能力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家长、老师、同学还有社会环境共同参与的过程。作为家长会尽可能的予以引导,希望老师们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也不要以第三者旁观的角度去对待孩子,看待问题。比如上次活动中,作为家长,我能通过视频和照片看到孩子的状态有问题,相信在场的老师如果细心也应该能够发现,如果能够及时处理的话对孩子来说会更有安全感。说了这么多,一来是确实希望咱们的活动能够越办越好,二来也表态会不断审视在教育孩子上的局限性,大家共同努力。

★群主(李老师):张老师是一个特别认真负责,为了达到标准不怕麻烦的人,大家从文字里也可以感受到他的直爽,其实他完全可以不说这些话,毕竟活动已经结束了,只不过张老师愿意和家长孩子一起成长,这是非常认真负责的态度。包括楼上妈妈说的个别问题,我们是知道的,后来张老师一夜没睡守着看孩子们,看还会不会有什么问题,这份真心非常让人感动。

其实抓一些孩子高兴的照片有选择的发给家长是最容易的,但咱们的营为什么没有这么做?就是真心希望每一次出来孩子都真的有收获,有成长,而不是嘻嘻哈哈打闹一阵结束。你好我好大家都好是最容易的。

★群友Po:写缺点,写不足,才受用啊!!!

(话外音:呃,这位亲很客观,但家长肯定更爱听夸自己孩子啊哈哈哈哈)

★群友AA:我的考虑,一方面能有真心做事儿有责任心的老师,一方面梳理好如何更好滴带领孩子们。首先能保证孩子们生命安全就好,环境创设方面,毕竟现在不是学龄前了,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这样的小社会,我也希望让孩子去接触去体会,遇到问题能够尝试去处理。

★群友PTY:我同意你的看法,孩子们有自己的社会,他们在这个“社会”里学的是将来应对大社会的办法。大人干扰,就象帮着第一只海龟进大海一样,不一定是好事。

★小编学习了:原来吃个零食,能联想出这么多?如何平衡自律与放松,怎么教孩子面对诱惑,诱惑要不要分级别待,家长要动的脑子可真不少呢。教育孩子也是自我修炼的过程,比如面对诱惑这一课,是严格自律,还是享受人生,从甜食到减肥,从晚睡到手机使用,甚至到人生道路,选择无处不在。

★孩子们说:嗯,你们确实想多了……

大多数的孩子会对老师说谢谢,却不会对同伴说,怎么破?

举例:孩子们在老师发放瓶装水、午餐及小零食时会很主动说谢谢,但在得到其他小朋友给的昆虫,其他小朋友行走注意危险的提示的时候,孩子们并没有表现出谢谢的行为或语言。

讨论:

★大张老师:当然这不能说是缺点,也不能说明孩子没礼貌,所以这里我们要讨论的不是素质问题。在孩子的潜意识里,自己的“社交安全圈”界限分明,是一个“孤岛”。我们的孩子大部分只有两个“孤岛”:学校的同学和小区的小朋友。当下我们并不会注意到孩子的社交有什么用,但这是需要一个养成的过程,如果我们生活的圈子本身就小,再叠加上数字时代造成的封闭,那孩子的交往范围也会很有限。

我觉得家长可以考虑建立“兴趣世家”关系,比如:博物世家、徒步世家、博物馆世家、绘画世家、音乐世家。首先以某个相同兴趣建立家长之间的孤岛链接成为朋友,其次要经常让孩子参与这个兴趣组织的活动。家长是朋友了。孩子大了还是朋友,那你们不就是“世家之好”了吗?最后建议一点,大家所搭建的“兴趣世家”群里,把30%的时间流出让孩子们文字或者语音交流,并且以“谢谢”作为结尾。

我最近在考虑一件事,想和我们文话童心在五环边上找一个郊野公园,欢迎家长们带孩子参加,孩子们跟着老师去气候观察,家长们坐下来喝茶相互交流一下孩子成长交易问题,让家长们彼此成为“童心世家之好”。

★小编学习了:礼多人不怪,没毛病~

(这里省略10000万字,一说玩都来劲,“长城脚下露营音乐会”、“笛子唢呐唱歌”、“舞蹈武术耍一段”、“我们去吹长笛”、“边塞诗朗诵”、“飞花令”……全都飘了你们)

很想继续说正事,但囿于思路已经飞向长城,责编说写太长没人看,还有群内讨论还在进行中,所以再提两个“现象”

自理能力让生活变得更简单

想想你家孩子,只要你在身边,Ta就老来找你,“帮我开矿泉水瓶盖”、“帮我把背包拉链打开”……Ta会主动收拾桌面、把垃圾扔进垃圾筒吗?甚至,知道热了脱外衣、冷了再穿上吗……

生活阅历让人变得更有趣

京西古道的马蹄窝多数会出现平路、上坡还是下坡?西山是太行山支脉,除了太行山,中国还有哪些知名山脉?

除了课内学科,如果会生活、懂得玩,会让一个人变得有趣&朋友多多,那怎么才能让孩子知天文、懂地理,音律诗词拿得出手,赛场能打球、回家会做饭呢?

问题多且难,问你烦不烦?

期待评论区留言,或者干脆进群,一起抱团前进吧。

新浪微博/抖音:@文话童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