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我说,我就说,您(nǐn)家锅台连着锅;叫我唱,我就唱,您家锅台连着炕。您,义为你们。 锅台在何处?如果说在“灶坑”里,又牵出“坑”的问题。 “灶坑”打井房顶开门的俗话,告讼(告诉)我们,“灶坑”不仅切实存在,而且还有地方“打井”。 回到《红楼梦》第四十九回,李纨打发人“爖地炕”所言之“地炕”,是炕面与地面持平之“炕”。 炕面与地面持平,与“炕”相连的锅台就要低于地面。否则,烟火无法通过“炕洞”进入烟囱。 为此,需要挖“坑”——足够容纳锅台和炊事人员的“坑”。 与“地炕”相伴,“灶坑”也是穴居半穴居时代的产物。我们的先祖将居舍建造到地面上以后,“地炕”随之“高升”而成为“台炕”——当今常见之“炕”,“灶台”也从“坑”里“高升”至地面,但“灶坑”之称谓却延续下来咧(lie/le)。 “灶下生火的地方。”——尹世超主编《东北方言概念词典》(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2010年)中“灶坑”之释文,用于“灶膛”似乎更准确。 “炕”之热源,通常来自锅台下的“灶膛”,有时来自烧炕专用的“灶火门”。如: “紫禁城的宫殿大多在地面下设有火道,添火的炉门设在殿外檐廊下,有1米多深的坑洞,即炉膛。”——中国日报(2013年2月13日)《昔日紫禁城如何取暖过冬》所言,即为烧炕专用“灶火门”及其所在的类似“灶坑”的“坑洞”。 因乎(yōng hu)未见睡在炕上的描写,有人怀疑《红楼梦》里“炕”之真实性。 殊不知,“炕”与“床”并设,不仅存在于《红楼梦》里,也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就是说,有“炕”,可睡其上,也可不睡其上。诸如: “北方作地炕,铺用大方砖,垫起四角,以通火气。室之北壁,外开火门,熏令少热, 其暖已彻昼夜。设床作卧所,冬寒亦似春温,火气甚微,无伤于热,南方似亦可效。” ——[清]曹廷栋《养生随笔》正文卷四(大文学 网) “冬天睡炕暖和,夏天睡床舒服,住在这里无可无可的。” ——绥化新闻网(2010年7月26日)《庆安240户特困农户住上零租房》 何况,晴雯临终睡卧于“土炕”——“芦席土炕”上,曹翁写得很清楚。 * 谨向选用网络图片的作者表示感谢!欢迎光顾《东北方言注疏》作者微店! 作者简介 吴歌,曾用名吴戈,别号山人。男。祖籍山东。原籍辽宁省锦州市。现籍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现居住于锦州。高级经济师。本科学历,经济学学士学位。服务于内蒙古自治区国有金融机构。工作期间进修过美术。 锦州市作家协会会员,锦州市凌河区作家协会前主席,辽西区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工业摄影协会会员,内蒙古自治区摄影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自治区艺术摄影学会会员。 金融专业论文和业余摄影作品,曾在全国比赛中获奖。在锦州市第二届“最佳人物”评选活动中被评为“最佳写书人”。所著《东北方言注疏》(白山出版社 2016年),被专家学者称为东北方言考据开先河之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