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尚文苑】有一种经历是去远山支教(三)/文字·主播:金平

 博尚文苑 2022-09-09 发布于上海

三,我是第 612 位志愿者老师

一集故事要从2015年支教出发篇开讲:我从大庆出发,8月24日到达广西南宁,找到爱心蚂蚁办事处后,与几个九零后志愿者朝夕相处,结下很深的情谊。

28日我们接受培训,每人收到“爱心蚂蚁志愿者团队”一张工作卡,我是第 612 号,是团队第 612 位志愿者老师,与其他六位支教老师成为共赴使命的战友,一种使命感与责任感油然而生。

我们都是接力老师,要做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与以往夏令营、冬令营来做短期的志愿者老师是有区别的。培训期间,我记住了培训老师引用的一句话: 一个人做事,知识不够的话用品德来补,品德不够的话就很难做成事情。是啊,老子不是说过吗,“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德若木之根,才若木之枝”。品格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培养好其终生安全稳固、丰富快乐、使其未来人生美好顺利。

收获与疑惑并存。我们共同学习《支教手册》,每人朗读一篇文章,然后一起对刚刚学到的《学习篇》、《纪律篇》等开展讨论,摊开每条戒律消化接受。这时候,大家发现我的普通话比南方人普通话标准,(哈哈!是的,我自己也感觉到了,这是东北人的优势。)其他各地年轻人的普通话相比广西人的普通话好听一些,不拖长音。

志愿者老师接受培训后休息

通过学习《支教手册》,了解到当地有这样一种说法,来山区支教的老师,所做的只是尽义务教学,而无需引导孩子们开眼界,或通过考取大专院校,走出大山改变命运,而应诱导孩子们热爱自己的家乡,把长大以后建设家乡作为人生理想。这番话有几层意思!不走出大山学习?怎能改变人生命运呢?不学一技之长怎能建设家乡呢?可以说每一位志愿者老师怀揣的梦想不尽相同,但总体思路是一致的,那就是完成当地学校的教学任务,收获自己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砺的经历。

我心中有杆秤,自己来支教完成教学任务是最重要的。在支教工作目标得以顺利完成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相机,拍下学生们真实的学习状态、生活环境,用镜头记录这里的一切,用真实的文字和图片唤醒社会良知,把爱传出去。有一点非常欣慰,自己来完成支教心愿,承载着周围很多人爱心情怀,包括我的老师、好朋友、好同事、好同学,可以说我是带着众多人的爱心,一个人来做这件事。

2015年8月份最后的一周,我已融入爱心蚂蚁团队之中。培训结束后的下午,我在青年人的宿舍里,被一本书《是什么带来的力量》所吸引。这本书讲的是一名德国大学生卢安克,作为国际交换生,他在我国东南大学和广西农业大学毕业。然而,大学毕业后,他没有回到自己的国家,而是做出了在广西东兰县板烈村小学,义务支教10年的人生选择。

一个外国人,亲力亲为的用十多年的时间,在中国的贫困山区支教。我不知道怎样表述此时的感触,说实话,如果我没来到广西做志愿者,就不知道一个外国人竟然在广西贫困山区支教10余年。

闭目沉思片刻,脑海里闪现出抗战时期,加拿大的白求恩大夫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抗战的将士们救死扶伤。我内心热浪翻涌,情不自禁默诵起毛主席的《纪念白求恩》:“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不幸以身殉职。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我在冥想,如果毛主席他老人家在九泉下知道,21世纪了,还有一个德国青年,在中国的偏远山区广西支教10年,他老人家该是怎样想呢?怎样评价呢?会不会再次提起笔呢?

在原央视记者柴静的《看见》栏目里,我看到这样两段话。一段是卢安克的,他说;“乡村留守儿童最缺少的不是钱,不是被接到一个发达但陌生的世界,而是缺少一个属于自己的像一个熟悉的家一样的地方。他们更缺少的是一个长久、稳定、只属于自己比哥哥更有权威的大人在身边。”

另一段,是当年柴静在对卢安克采访之后的结束语:“其实教育永不停止,它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只要这样的传递和唤醒不会停止,我们就不会告别卢安克。”这两段话令我内心突生拔云见日之感,更坚定了自己要把支教之路,一直走下去的决心和信念。

支教培训的日子里,我最大收获是结识了一群思想活跃,敢想敢干的青年志愿者们,他们是我走向支教之路的好伙伴,这是我终生难忘的一段经历。

下一回我要讲一讲,结识一群九零后的爱心志愿者,重返20岁,致我逝去的青春岁月!

【博尚文苑】作家金平优秀作品选

作者简介

金平 , 中共党员,大学学历,石油国企干部;2015年去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保安乡上镇小学,做一名志愿者老师。之后每年都去往这个贫困山区,历时6年往返大山之间,用双脚丈量孩子们的漫漫求学路,用真挚的情感去关爱呵护他们成长,用镜头记录山村学校的巨变,孩子们在蜕变中成长和他们家乡脱贫奔小康的历程。2018年撰写《远山的牵挂》,2020年编辑甄选大量图片,完成《远山的牵挂》续集。现为大庆油田老年大学学报编辑,黑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