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76. 教育内卷的边界

 火日立加煤 2022-09-09 发布于北京
印象中第一次听说托福,是高中的时候,班上一个同学托福考了满分,直接去了耶鲁。对于还在疯狂刷着高考题的我们,完全不知道世界上除了高考还有这样一条路。

在北京,情况更为极端。很多孩子从小学开始就学习托福,我接触到最小的才四年级。很难想象,如果我小学四年级暑假要刷托福题是种什么感受。

不只是英语,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竞争。

篮球评论员杨毅老师介绍专门给3-6岁孩子练习的平衡车项目: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在平衡车项目上取得好成绩,让他们一天训练八个小时;有的不负责任的机构为了出成绩,甚至给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进行负重训练,加强腿部力量。要知道,一个专业运动员也不需要一天训练八个小时。


教育如此内卷,怪谁?

我想每个人都会觉得这些现象很有问题。那么,教育如此内卷,怪谁?

怪培训机构?

双减政策大概就是这样的思路,仿佛把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关,教育行业就不卷了。可是事实上,就连没几个人听说过的平衡车都能竞争至此,难道要把所有有竞争的行业全部一刀切?虽然培训机构可能制造了一定的需求,但是消除了培训机构,市场需求仍在。

怪教育内容?

这么小的孩子不该学托福?要知道在北京,要想上一所好的国际高中,或者公立高中的国际部,托福成绩是硬性指标之一。这意味着你要在初二左右考出一个不错的托福分数。这么倒推下来,小学六年级开始学习托福就可以理解。规则就是这样。你可以不学,没人拿刀架在你脖子上让你学。


怪家长?

很多没有孩子的人,包括我在内,容易站着说话不腰疼:我要是有了孩子,才不给ta报任何课外班,只要开心健康地成长就好。话是这么说,但是只要遇到具体问题,矛盾就会显现:你孩子小升初,有两所学校,一所师资生源好,家长们重视教育;另一所生源差些,甚至有打架斗殴的情况。你难道会放任自己的孩子流落到一般的学校?

再者,我们这一代从小也上了不少补课班。就我个人来说,从小英语基础和兴趣都是在课外班积累的。有些课外班能学到我喜欢的,学校学不到的知识,我很乐意上。所以问题也似乎不是出在家长和补课班这边。

怪孩子?

小小年纪你没事学托福干嘛,出去玩玩不好吗?可是偏偏四年级学托福的这个孩子,喜欢英语,平时书架上就都是英文科普书。人家能学懂,有兴趣,上课后有提升,回去能轻松应对学校的学习。难道硬要不准人家学习?


有不少孩子在某些方面就是有天赋。谷爱凌比谁都卷,从小上的补习班不比别人少。但是人家有天赋,也乐在其中。对于这类孩子,我们难道应该强制阻止他们学习训练?

任何领域,要想兑现天赋,一定是从小练起。有天赋的孩子,有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我们当然也不能强行剥夺人家接受更好教育的权利。

教育内卷的问题:
用尽全力,却只过着平凡的一生

想来想去,虽然各方都有迫不得已的原因,但是直觉上来说,这样的教育现状依然是有明显问题的。

我认为,不管是哪一个领域的内卷,最根本的问题在于:这种竞争严重降低了各方的幸福水平,总体上各方却没有得到更好的结果。

我总想做一个跟踪调查。北京这些卷上天的孩子,小学就学托福,以后是不是都厉害得上了天?我手头没有这样的数据。但是就我的常识和对身边人的观察来说,这样的情况不大可能。

更可能的情况是,从小卷到大,最后却殊途同归,上着和其他人一样的学校,做着和其他人一样的工作(通常这些工作曾经被这类学生和家长所不齿)。当然了,飞黄腾达的也有不少,但绝不是大多数。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有一句话说,“我用尽全力,却只过着平凡的一生。”原因为何?我想,这里有两个重要的因素:“天赋”和“有限的资源”。

天赋:体育需要天赋,学习当然也需要天赋,哪一行都需要天赋。要想上顶尖名校,和想要成为奥运选手一样,不光要有钱,有教育资源,要努力,最重要的,必不可少的还得是天赋。没有天赋,再有钱也堆不出奥运冠军。

资源有限:拿金融专业来说,那么多金融专业毕业生,社会上却没那么多岗位。僧多粥少,您学的是金融又如何?您打算上哪高就?都是打工人罢了。

社会不需要那么多所谓“精英”,也没有那么多所谓“精英”岗位。


说句题外话,如果从小就在宇宙教育中心海淀卷到大,才能过着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家长是否会后悔,小的时候不如不给孩子那么大的压力,或者让他做他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

总而言之,如果卷过之后,得到了更好的结果也罢。可是最终参与内卷的群体整体上并没有得到更好的结果,那么这样的竞争肯定是有问题的。

所以,我一直在想,教育内卷的边界在哪里?如果我有一天当了家长,我是否会让我的孩子从小参与这样的内卷?

教育内卷的边界

这个问题想了有一年多,最近多少有了一些头绪,和大家分享。

先说结论:如前所述,我认为教育的内卷,和家长报课外班无关,和孩子学托福无关,和培训机构也无关。

解决教育内卷的核心在于:明确教育的目的。

展开来说,教育的目的无外乎两种:一种是向内的,一种是向外的。

我的定义是:向内的教育目标关注孩子本身;向外的教育目标,关注和别人的比较,或者是关于某种社会评价,比如进入名校,进入大厂等等。这些目标都是指向外部的。


1.首先,我认为,所有向外的教育目标都不是好的教育目标。

学托福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上一个好的国际高中?以后能够上名校,和xx家的xxx一样?

在我看来,这都是很不好的教育目标。上好学校,学托福,和其他孩子竞争都只是手段,是向外的目标,不是学习的动力。而且这会给孩子塑造一个非常坏的认知,那就是如果你上不了这些好学校,你就不成功,你的生活就不如那些上了名校的孩子。

相关文章:

普通人的生活是否值得过?这个问题在之前一篇文章中探讨过。

273. “二舅”的生活是否值得过

很多孩子还会说,家长告诉我们这个考试很有用我的哪个同学托福考了多少分直接被保送到某某好学校。孩子的认知即是如此,但由此反映出的是家长平时给孩子灌输的教育观念:学习就是为了和别人攀比,或者赢得某种社会地位。

杨毅老师也提过,就连平衡车这种不赢房子不赢地的体育项目,场边经常会有家长因为孩子比赛没比好,一脚把孩子踹翻在地的情形。还有家长观看孩子打网球比赛,孩子打到一半,两方家长在看台上拳脚相加。


2.所谓向内的,关注孩子本身的教育目标,具体是什么?

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好的教育目标是什么?

我脑海中闪过一些词:好的学习习惯,主动思考,喜欢阅读,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心态开放,平和,与人为善,过一种有追求的生活等等。

这些都是不错的教育目标。

本质上来说,“什么是良好的教育目标”的上位问题应该是:“何为良好生活”。针对这两个问题,其实都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这是关乎价值观的问题。但是归根结底,这是一个家长或者受教育者应该仔细思考的问题。


3.第三,家长应该与孩子沟通教育的目标。

孩子太小,阅历有限,对于自己受教育的目标没有清晰的思考很正常。但是家长务必要和孩子沟通清楚教育的目标。
学习托福,可以了解人类世界至今为止在各个学科上的成就及研究过程,可以通过这些内容拓展自己的眼界,或者仅仅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英语能力。

练习体育项目,可能是为了提升抗挫折能力,有一副好身板,感受体育运动的美,或者仅仅是缓解学习压力,不躺在家里玩手机。

出国留学,可能是为了接触到更好的教育,了解另一种文化,拓宽眼界,让自己心态更开放,更充实。

如罗振宇老师所说,所有的好事情,自成目的。


家长有这样的远见,还要和孩子分享自己对于教育的见解。孩子可能会接受,会向往,也有可能有不同的想法,但毕竟接受教育的是孩子。在这种讨论和交换意见中,大家的教育目标都更加清晰,孩子的学习也可能更放松,更有动力,不必那么神经紧张。

4. 除此以外,家长还要摆正心态,有一定的基本常识。要认识到自己孩子天赋的局限。不是每个练体育的都能在奥运会上摘金夺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进入世界顶级名校,不是没有上名校就是人生的失败。

要认识到什么样的年龄应该有什么样的认知水平,能够接受什么样的训练。四五岁的孩子不应该进行负重训练,不应该一天训练八个小时,这不是什么高深的知识。很多家长只不过是由于没有摆正心态,被蒙蔽了双眼。


教育内卷的问题,在全社会是否有解?我目前不得而知。但是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家庭来说,这个解并不难找。

是否要让孩子学习托福,进入国际学校,出国留学?是否要让孩子学习平衡车,学习钢琴,学习数学竞赛?

所有这些决策,如果只是为了迎合社会评价,或者是和周围人竞争比较,那么这场内卷游戏就永远没有尽头,且没有赢家。

这些决策的依据,或许只取决于两件事情:你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孩子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教育的内卷,在教育目标指向自己时停止。



总结一下,

1.在传统学科或者体育等领域,教育都存在严重的内卷;

2.似乎培训机构,教学内容,家长,孩子不是问题的根源;

3.教育内卷严重降低了各方的幸福水平,总体上却没有得到更好的结果;

4.究其原因:资源有限,需要天赋;

5.解决内卷的核心:明确教育的目标;

6.教育目标有两种,向内(和自己比)和向外(和别人比)。其中向外的目标不可取;

7.向内的目标的核心问题是要想清楚何为良好生活。没有统一答案,和价值观有关;

8.教育目标需要和孩子共同讨论;

9.家长要摆正心态,认识到天赋带来的局限性,摆正心态就能遵循基本的常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