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古道自求恬淡寂寞间——【礼庆琐谈】之【55】

 新用户97560OBk 2022-09-09 发布于江西

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红尘”指的是繁华之世间,“白浪”代表了起伏之人生,皆为佛家用语。人生于娑婆世界,如红尘白浪般茫茫,今日难知明日事,“忍辱柔和,身心平衡”,是高妙之生命大道。

人之一生,最重要的莫过于生命,最渴求的应该是幸福。古往今来,无数世人不懈追求和探索着,遗憾的是多数人于此皆有着不同程度之误解曲解甚至歪解。他们随波逐流,不清楚自己的人生追求,往往把生命之价值简单定义为追逐功名利禄等外物,将外物等同于人生幸福,这其实是典型的生命无明。无限追求外物,往往成为物质之奴。

真正的智者,“借假修真”。此处所谓之,指的是一切有形之物。万事万物,永恒变幻,虚而不实,此生命之末。惜乎俗人将之作真,孜孜以求;而智者眼中之,其实是指精神品质等无形之物,此等看不见之物,才是生命真正需要追求之本。假作真时,真亦假也。

在《柳师圣诗集序》中,有这么一段记载,阐明了智者和俗人之分别。“世人之方,溺于利欲。穷者蹙额于饥寒之忧,达者酣眩于富贵之乐。君于世俗之所争一无所好,而独于古道自求于恬淡寂寞之间。

此言虽简,关乎生命之认知。其一,古道,乃先贤圣人追求的简易淳朴之道;其二,恬淡寂寞,才是真正的生命归处和生命本真。

《黄帝内经》也明确阐述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此先贤之生命古道。

“恬淡才能从容,虚心方可纳物”所谓恬,是一种通过自我疗伤自我宽慰达到接纳自我自得其乐的一种能力;所谓淡,淡泊也,不奢望,无妄心。妄心,即佛家之识心。心觉悟了,通达了,无颠倒了,叫真心;心迷惑了,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叫识心。

所谓“虚无”,就是佛家所言之心无挂碍,让自己之心灵和精神获得最大之自由。道家强调物质世界之本源来自于"无"。

“真气从之”的真,即天然赋予人之本来面目。古语云“两精相搏谓之神”,阴阳二气相交,便有了神,神带来之能量便开始运动,此能量一般谓之生命元气,是先天赋予的,也就是所谓的“真气”或“先天真元”。一般而言,过度开采自己的先天真元之气,会导致一个人之虚火上浮。

当一个人处于恬淡虚无之态时,先天被赋予的真气便会随着指挥它的“神”去运作,是谓“从之”,进而达到精神之内守,生命力之旺盛。

珍爱生命,还从护佑真气始;保护真气,须归恬淡寂寞处。真正之生命智者,得生命之真乐真趣真味,但注定是芸芸众生之极其少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