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共此明月:此心安处是吾乡

 城北十五里666 2022-09-10 发布于北京
00:00 / 00:00
2X快进中
重播
播放
00:00 00:00
进入全屏
画中画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月亮走 我也走

    我送阿哥到村口 到村口”

    过去了很多很多年,阿秋总还记得儿时趴在妈妈背上赶夜路时,妈妈常哼起的童谣。

    那时阿秋总会悄悄把眼睛捂上,再猛一睁开,看看月亮是不是真的追了上来。

    后来,月亮伴随着阿秋离开小村,去往县城,又去往更远的北京,阿秋早就不再追问为什么“月亮跑得那么快”,“小镇做题家”的求学路上,总有柔柔的月光照在前方。

    每次加完班回家,如果看见一个毛茸茸的月亮挂在树杈上,阿秋都会莫名开心起来,似乎月亮很近,理想的生活也不远。

    中秋将至,看着越来越圆的月亮,阿秋突然想到以前从未想过的问题——

    今人不见古时月,沐浴千百年后月光的未来人,又如何观察现在的我们?

    “天上月色,能移世界”

    中国人的世界里,映照着两个月亮。

    一个在心里,一个在眼里。

    人们在静谧的夜晚与月亮对话,赋予月亮诸多象征意义。明代文人在《梅花草堂笔谈》中写道:“邵茂齐有言:'天上月色,能移世界。’”月亮唤起了人们对宇宙苍茫的认识,也映照出从古至今人们的审美意境与生活意趣。

    月的阴晴圆缺一直是人们确定时间变化的重要方法,中国的许多节日都与月亮的运动有关,中秋之月,则是一年中最迷人的月亮。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

    每逢中秋,月亮与中国人的精神联系就越发紧密而强烈。

    古人将生活的期盼与人生的诗意都倾注在中秋之月,而如今却越来越少有闲情抬头看看月亮了。为了不被时代抛弃,我们不得不快,为了效率我们只追求结果,为了更好的生活我们无暇顾及其它,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忽略了过程中体会到的幸福和美好。

    而当节日的真正内涵和情感无人了解之时,未来的节日又该如何过?

    腾讯新闻出品、碧桂园联合共创的中秋公益微电影《中秋观察报告》以来自 3022 年未来人的视角来解读传统节日,设定了月球和地球两种视角,意图站在不同的维度去看待时间的快与慢,中国传统节日的存在价值,以及团圆对于中国人的意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圆满”

    故事从一位高阶文明的未来人0815 降临月球开始,他的任务是用一架超时空望远镜,观察并记录地球人类在不同年代和月亮之间的关系变化。

    随着镜头慢慢拉开,皎洁冷峻、隐约神秘的月光占据整个画面。遥远的地球全景逐渐聚焦到一处山地,山的下左侧是原始人居住的山洞,内有篝火闪烁。远古人们在山顶身着兽皮茅草,向月亮跪拜。旁边点着篝火,为首的头领身形健壮,随着头领举起双手,众人跟随跪拜,夜空响起肃穆的鼓声。

    那是拜月习俗的起始——先民敬畏天象,在月色下祭祀,表达对自然的崇拜。

    随着时间拉近到周时期,人们与月亮的关系从原始的敬畏转为感恩收获,《周礼·春官·籥 师》中记载:“中春,昼击土鼓,吹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秋分晚上“迎寒”,就是祭月。

    未来人的眼中看到的,就是站在祭坛上“服白而絻白,搢玉总,带锡监,吹埙篪之风,凿动金石之音”的周天子,于“秋至禾熟”之际,行祭祀之礼。

    中国的诗人为月亮到底写了多少诗,早已难以统计。

    似乎站在融融月色里,诗情就如月光一般自然倾泻而出。

    屈原在《天问》里写道:“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感叹:“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未来人的视角里,对地球人类的观察从“缺乏耐心”到“肯定认真”的转折,则是从望见李白“举杯邀月”这里开始的。

    在李白的诸多诗作里,月亮都是他默契的知音。写出“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李白,还写过“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其中最浪漫的一首。独处而不孤单,向上而不狂傲。难怪未来人要在这里记录下:“朋友,又远又近。”

    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望月寄托思念,自古以来都是以月咏怀的一大主题。

    张九龄在《赋得自君之出矣》里写道:“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白居易则写过:“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三五夜”,指的就是中秋。

    其中最脍炙人口的,还是苏轼的那首《水调歌头》。

    从李白“对影成三人”到苏轼的“千里共婵娟”,展现的是团圆之于中秋节,愈发重要的转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序,苏轼这样写下诗作的由来:“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东京梦华录》说开封“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是值得注意的。南宋杭州八月十五赏月更盛,《梦粱录》说王孙公子、富家巨室临轩玩月外,“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不肯虚度好时光,玩月游人至晚不散,以家宴团圆是中秋节进一步普及的标志。

    从超时空望远镜里看到的苏轼兄弟,让未来人感受到地球人独有的情感——“思念”。月亮至此从天象崇拜完成了情感寄托的转变。

    文章图片4

    南宋马远绘《月下把杯图》/ 天津市博物馆藏 “相逢幸遇佳时节,月下花前且把杯。”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随着未来人转动旋钮,千年的时光倏忽而过,中国人与月亮的关系都在一双双眼中映出。

    苏轼的眼中是点点泪光,映出月亮,渐渐又泛出弟弟子由的模样。

    李白的眼中拨云见月,透过月亮,映出星辰大海。

    周天子的眼中透过月光,是丰收禾田和百姓欢乐的表情。

    远古人的眼中,山洞篝火旁,一家四口其乐融融,开心快乐。

    最后当画面来到高楼耸立的现代,窗边拿着望远镜观测的小女孩移开望远镜,正好奇地张望着天空。孩子的眼睛里映出空中那一轮简单皎洁的明月,也映出家庭中阖家欢乐的中秋团圆饭,温暖明亮的屋檐下,是一家人的欢声笑语。

    未来人 0815 落下感动的眼泪,眼中映着地球。

    站在月球的高度上,站在宇宙的视角里,在千年的变化中看待中秋节的演变过程,从天象祟拜到情感寄托,人类的“迷惑行为”在小我的世界里,是对美好的祈愿,而在大爱的范畴上,则是文明的演变和社会的进步。

    打动他的或许并不是某个具体的时空切面,而是面对阴晴圆缺的世事变化,最终把心安放在温暖的屋檐下。

    何处不圆满?

    中秋将至,阿秋又一次取消了回家与父母共度佳节的计划。

    最近这几年,她心里的那轮月亮似乎很难圆满。

    她已经开始习惯告别这件事,也理解了“许多离别都发生于静默之处”。

    中秋前两天,阿秋与朋友一起爬上京郊的百望山。

    看一轮清朗的月亮悬在远处的万家灯火之上,阿秋终于与生活中的种种“不圆满”和解。

    弦、望、晦、朔,月亮每次消失之后,新月会再出现,由亏至盈,如此往复。

    或许生命中这些不圆满的时刻出现,是为了让我们愈加珍惜“圆满”的可贵。

    接受“不圆满”的同时,追求“圆满”,是中国人世世代代传递的价值观。面对着阴晴圆缺,面对着不尽人意,但是乐观的中国人对尽善尽美的追求一直没变过,对美好家园的经营永无止境,千百年来,始终努力的追求着我们心目中的“圆满”。

    中秋节是中国人处理人和自然规律关系的一个缩影,对天象的敬畏、对丰收的庆祝,对情感的寄托……万千心境都在那一轮圆月中。

    2022 年中秋,腾讯新闻与碧桂园推出《中秋观察报告》微电影,巧妙地融合传统元素与科幻元素,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更加新颖的解读。

    作为一家以“为社会创造幸福生活”为使命的高科技综合性企业,碧桂园用科技的力量为社会创造美好生活。一直以来,碧桂园都倡导“家圆团圆碧桂园”的品牌主张,号召人们追求美满团圆的家庭生活。

    正如影片最后的字幕所呈现的:“身在栖息之所,心有安放之处。”

    哪怕处在阴晴圆缺中的世事变化之下,人们也永远期盼家庭美满、永远心怀美好团圆。

    不论你此刻身处何地,诚邀你今夜一起抬头,看看月亮,也看看生活中被我们忽略已久的诗意。

    亦谨以此片,致敬圆满,致敬奉献,致敬收获,致敬成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