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春秋到民国发生在华州的战事

 华州文史荟萃 2022-09-10 发布于北京
发生在华州的战事

作者:邵拉雄


秦岭赋予了华州区位战略优势。明《华州志》曰:“华州之疆虽僻在一隅,然位曰上游,为函谷咽喉之地。以奔走天下之师者,关中安则天下安矣。失关中而能保天下未有之也,故关中为天下根本,而华州尤为关中要地。”“郡邑之雄胜,莫雄于华州”“百二胜地,天府之国”。

明《华州志》插图 自华州志

华州古为京畿重地,位于关中东部,地处古都长安(今西安)和军事要塞潼关之间,有“通化门前第一州”之美称,是大西北通往中原的咽喉。秦岭在南竖起屏障,渭水在北断开天塹,山地、平原、台塬等复杂多样的地形,造成各不相同的作战条件,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处于关中平原腹地,一马平川,视野开阔,人口稠密,交通便捷,经济发达,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决斗的主要战场,军事通道和屯兵首选。

从春秋到民国,华州战事从未停歇。秦康公二年(前619年),秦国攻打晋国,夺取了武城(又名武平城,在今华州城区东部),因“周武王东伐纣,告太平于此”而得名。秦厉公二十一年(前415年),秦国与魏国作战,在郑县(今华州区)败绩。秦简公七年(前408年),魏将吴起(著名军事家)率军讨伐秦国,攻至郑县。秦惠公十年(前387年),秦国与魏国在武城大战。秦惠公十四年(前387年),魏国讨伐秦国,在武城大败。秦孝公二十四年(前358年),著名改革家商鞅被诬谋反,被迫从商洛起兵,北攻郑县失败,在彤地(今华州西南)惨遭车裂。短短281年间,秦国向中原发展,就在今华州地区发起了六次大战。

柳枝镇街南的武城遗址 自华州史话

汉唐明清,华州战事频仍,仅在赤水就发生过后赵永宁元年(350年)和北魏永安三年(530年)的两次大规模争夺战。黄巢起义军于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中和元年(881年)五月、八月,中和二年(882年)中和三年(883年)二月,与唐军激战,先后四次夺取华州城石堤河石桥等地,都是起义军血战获胜的历史见证。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大军攻占华州,再破西安,建立大顺政权。清嘉庆三年(1798年),白莲教起义军王聪儿部在华州与清军激战。太平天国起义军、西捻军起义军都在华州不断反抗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民国时期,1916年5月,陕西护国军直取华县,阻断了袁世凯走狗陆建章的东逃之路。1924年11月、1925年2月,驻陕国民二军胡景翼部等,两次发动驱逐军阀刘镇华头目的战斗,侯坊渡口、小涨和县城都是重要战场,最终胜利。1928年,渭华起义爆发,共产党领导的西北工农革命军、赤卫队,利用华县有利地形,主动出击,在豫陕大道,截击敌军车,锯电杆,绞电线,夺取敌军用物资,破坏敌交通和通信,粉碎国民党反动派两次“围剿”。第三次反“围剿”时,敌众我寡,起义军民浴血奋战,向秦岭深处战略转移。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华县之战,国民党陆军二十八师和中央教导总队动用大炮、坦克和化学武器攻打东北军,阵亡198人。

二十八师在西寨村南侧的陵园 网友供

大大小小无数次激战,足以证明华州实为军事要冲,区位优越,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原文来源:作者供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