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双枪老太婆”的原型是谁?红色英雄形象,岂能用在女匪首身上?

 快乐老年435 2022-09-10 发布于北京

“双枪老太婆”和江姐、许云峰等英雄人物一样,出自新中国文艺领域的经典作品——小说《红岩》以及由其改编的电影《烈火中永生》,她是由历史上的革命英烈原型塑造出来的红色艺术形象。

电影剧照

然而,一段时期以来,“双枪老太婆”这一红色形象竟然被滥用于女匪首赵洪文国身上。看看公开发表出版的文章、书籍,题目夸张博眼球,内容胡编乱造、严重失实,简直令人触目惊心。

“解放军剿灭女匪首'双枪老太婆’”

“国民党也有个双枪老太婆”

“'双枪老太婆’被判死刑”

…………

以《战争中的女性们》一书为例,该书对赵洪文国抗日之功极力夸大、美化,而对其为匪做恶只字不提。最令人震惊的是罔顾历史、颠倒黑白,将被八路军处决的赵洪文国之子赵同(又名赵侗),描写为“突遭偷袭壮烈牺牲”。

为了还原历史真相,我们先回顾一下,“双枪老太婆”这个红色形象是如何产生的?

小说《红岩》的三位作者罗广斌、刘德彬、杨益言,都是从中美合作所魔爪下幸免的难友,解放后都在重庆团市委工作。他们写了很多回忆文章,缅怀、宣传难友们在狱中坚贞不屈,与反动派坚决斗争的感人事迹。

1958年1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发行的《红旗飘飘》第六辑,刊登了他们长达14000多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在烈火中得到永生》。

作为报告文学,文章中的人物、事迹都是真实的,没有虚构的艺术形象。

在此基础上,他们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红岩》,这项创作,是在重庆市委的领导下进行的,“红岩”这个名字,就是市委领导决定的。

由于刘德彬在此期间被错划“右派”,为了不影响该书的出版,市委决定他不在书上署名。

这是时代的遗憾,但刘德彬的名字与这部传世经典,永远连在了一起。

“双枪老太婆”的艺术形象,就是小说塑造出来的。

在小说《红岩》及电影《烈火中永生》中,她是华蓥山游击队司令员,善使双枪,丈夫是原华蓥山区委书记、狱中的“疯老头”华子良。

她的历史原型有不同的版本,分别是华蓥山地区武装斗争的陈联诗、邓惠中、刘隆华,以及川东游击纵队的陈昌秀、赵唯(男)。

华蓥山游击队的陈联诗、邓惠中、刘隆华

《党史纵览》2019年第7期,郭红敏署名文章披露:

“作为《红岩》的出版机构,中国青年出版社的108号文档显示,'双枪老太婆’最主要的原型之一叫陈联诗。1926年到1948年,陈联诗参与了华蓥山区的多次武装斗争,其传奇经历在华蓥山地区和重庆地下党中广为传扬。”

陈联诗

陈联诗,1900年出生于四川岳池县。她和丈夫廖玉璧一同考入东南大学,后因参加学生运动遭特务追捕回到家乡,开展华蓥山地区革命武装斗争。

1935年2月,华蓥山游击队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的廖玉璧,被军阀杨森抓捕杀害,并悬首示众。陈联诗立誓继承廖玉璧遗志闹革命,永不改嫁。

1936年8月,陈联诗被组织派往苏联学习军事,途中被捕入狱。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她被释放出狱,任川东北临工委赤卫队三支队支队长。

重庆解放后,这位在华蓥山坚持了二十多年武装斗争的传奇女战士,却遭遇意外挫折。1952年,陈联诗因工作受到不公正处理,被迫退党,由重庆市妇联生产部副部长调到市文联美术家协会工作。

陈联诗对党的忠诚至死不渝。她在1960年7月病逝的前一天,还让人代她写下了最后一份入党申请书。

1982年8月,党组织为老党员陈联诗同志平反,并恢复党籍。

邓惠中,1904年生于四川岳池县,原名张惠中,毕业于岳池县女子师范学校。

1938年,邓惠中的丈夫邓福谦去了延安,她带着3个孩子继续从事革命工作,宣传抗日,并入了党。

她的“双枪老太婆”称号的由来,源自1947年被派往岳西工作时期。当时组织给了她一支手枪,后来岳武地区负责人蔡衣渠又给了她一支手枪。邓惠中缠过足,儿子也有了未婚妻,当时她虽然只有四十多岁,但“双枪老太婆”的名号却传开了。

1948年春,由“挺进报案”导致重庆地下党遭受严重破坏,川东临委决定在华蓥山地区发动武装起义。

岳武起义失败后,邓惠中和长子邓永义、次子邓诚、女儿邓叶芸被逮捕入狱。在黑暗的渣滓洞,邓惠中面对反动派种种酷刑、甚至堪称无耻的刑法,严守了党的机密。连她的小女儿邓叶芸,也没向特务泄露任何秘密。

若干年后,邓惠中的领导和联系人朱光璧同志回忆说:“邓惠中同志被捕入狱以后,我所知道的凡是她所熟悉的人没有一个被牵连”。

邓惠中和次子邓诚在“11.27”大屠杀中遇难,长子邓永义、女儿邓叶芸因被转至合川集中营,得以幸免。

1990年,邓叶芸在《党史纵横》第4期,发表了《我的第一位“老师”——“双枪老太婆”的女儿忆妈妈》一文,缅怀亲爱的母亲。

1938年,17岁的刘隆华加入了新华日报社,同年入党。1944年,她被派往延安学习。

一年后,刘隆华回到重庆,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47年冬,她先后担任华蓥山游击队第五支队政委、南川县委书记、川黔边区书记等职,并于1948年领导指挥了代市起义、观阁起义等。

解放后,刘隆华长期在重庆工作,上世纪八十年代曾任副市长、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双枪老太婆”原型的另一版本:陈昌秀与赵唯

这个版本,可参见巫溪县委党史研究室刘建华在《红岩春秋》2014年12期的署名文章等资料。

先交待一下,《红岩》中与“双枪老太婆”并肩战斗的彭松涛烈士的原型,是江姐的丈夫彭咏梧。他生前是下川东地工委副书记兼川东游击纵队政委。他并非牺牲于华蓥山地区,而是在奉(节)大(宁)巫(山)起义的鞍子山战斗中牺牲。

刘德彬就是在此期间,和其他几位干部随江姐由重庆赶往下川东,以增强武装斗争力量。

据刘建华署名文章介绍,小说中华蓥山武装斗争的内容是刘德彬写的,“双枪老太婆”的原型主要是川东游击纵队奉大巫支队双枪女英雄陈昌秀烈士和会打双枪的纵队司令员赵唯。

文章介绍,刘德彬平反后,曾向起义领导成员卢光特、贺德明解释:由于当时赵唯和自己一样被错划右派,撤消了行署副专员职务,而陈昌秀烈士又出身绿林,参与奉大巫起义的一些地下党同志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错误处理。为使《红岩》免遭非议,顺利通过审查,他在创作中便将发生在奉大巫的武装斗争写为华蓥山。

陈昌秀,1918年出生于云阳县,和丈夫出身绿林,经争取和教育,他们参加了川东游击纵队奉大巫支队。她善使双枪,作战勇敢。

奉大巫起义遭到了国民党军的重兵“围剿”。1948年3月,陈昌秀所在的二大队在转移途中与敌人遭遇,陈昌秀持双枪在后面掩护,英勇牺牲。

反动派残忍地将她割首,至今,烈士墓下的是无头忠骸。

赵唯是下川东革命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于1907年出生于云阳县,是川东游击纵的创建人、司令员,善使双枪。

他于1931年在上海上大学时加入青年团,次年转为中共党员。不久后,赵唯回到家乡创建了云阳县第一个中共组织,并于1935年1月领导了云阳县工农武装起义。1947年冬。他与彭咏梧等组建川东游击纵队,任司令员。

解放后,赵唯曾任万县行署副专员。1957年被错划“右派”,1982年平反昭雪。

后来,当赵唯被他人问到小说《红岩》时,他说:小说嘛,可以那么写,但作为党史,川东地下党的历史是不可抹煞的。

这是一个老革命对待此事的豁达态度。

其实,“双枪老太婆”做为一个红色的艺术形象,她并不是历史上的某一个或几个人的写照,而是一种概括和升华。

在她的身上,集中反映了革命者们不怕牺牲,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坚持斗争,胸怀信仰与忠诚等典型特征。

因此,“双枪老太婆”这一红色形象,绝不容许靠胡编乱造来美化女匪首赵洪文国。

赵洪文国其人

关于赵洪文国的传说很多,但讲述比较系统的,是其家乡辽宁省岫岩县政协编写的文史资料。

她的经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九一八事变”到入关、入关后到抗战胜利、解放战争直至为匪做恶被处决。

她在抗战前半程的经历与其次子赵同紧密联系。鉴于赵同的经历比较复杂,本文略作概述,下一篇文章再详述。

赵洪文国,1881年出生在辽宁岫岩县一个农民家庭,嫁给赵英德,次子赵连秀后来改名赵同。

“九一八事变”后,抗日英雄邓铁梅于当年10月在在安东、凤城、岫岩、庄河等县即辽东三角地带举旗抗日,成立了东北民众自卫军。

上图为纪念抗日英雄邓铁梅而命名的街道,今丹东凤城市。

同时,流亡关内的阎宝航及高崇民、王化一等人在北平成立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组织人员出关,支援马占山、李杜、邓铁梅等义勇军。

赵同于1932年春回到家乡,参加了邓铁梅的义勇军。同一时期出关的苗可秀,成为邓铁梅部的重要将领,任总参议。

赵同回乡后,宣传抗日,动员家里变卖家产资助义勇军。但是,“铁血少年军”是苗可秀于1934年2月创建的,并任总司令。赵同参与了组建工作,任总参谋长。

显然,《战争中的女性们》等作品将铁血少年军说成是赵洪文国毁家纾难、由赵同组建,是错误的、夸大的。

1933年冬,赵洪文国全家六口人被日寇抓捕,后来被当地士绅买通关系释放。出狱当晚,全家人辗转逃往北平。

赵洪文国到北平后参加了抗日救国会,具体活动内容不详。阎宝航《流亡关内东北民众的抗日复土斗争》长篇回忆文章中,提到了很多人物,但并没有她的名字。

到1935年7月,邓铁梅、苗可秀已先后牺牲,赵同接任少年军总司令。由于形势日益严峻,赵同将队伍交给白君实,自己于1936年春回到北平。

岫岩文史资料讲述的西安事变(发生于1936.12.12)后,赵洪文国手持双枪,亲率子女及孙子孙女外甥等,在华北太行山组织抗日游击队,威震华北云云,就是不顾历史而夸大的段子了。

西安事变到七七事变前,关内无战事,赵洪文国又是如何到太行山抗日且威震华北的?

赵洪文国于1937年秋前往香港,从事抗日宣传。由于香港联系中外的特殊位置,她的现身说法与抗日宣传,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下图为邓颖超、何香凝等于1938年8月与中国妇女慰劳将士后援会香港分会人员合影。

第一排坐者从左至右为:黄慕兰,何香凝,赵洪文国,朱光珍,邓颖超。

赵洪文国从香港到重庆后,又形成了一波宣传热潮,“游击队之母”的大名也传扬开来。由于东北、华北沦陷,资讯来源就是她自己的演讲。后来的某些人据此脑洞大开,胡说八道。

例如,《战争中的女性们》一书说她在华北组织抗日游击队,“拥有基本部队有9个支队,外围6个支队的游击队伍,分别驻防在平郊、灵源、怀来、热河等地,总共计25000人左右。”

把纪亭榭、史进前、杨成武等人的回忆与其它文史资料相互印证,上述内容已经是胡编乱造得没边了,详见下一篇文章。

又如,《开国大镇反》一书中写的太行山青杠岭战斗,甚至在太行山都找不到这么一个地方。

关于她受蒋介石接见一事,查阅老蒋的年谱(从1938.8~1940.6),只找到1940年4月2日会见“东北人士”的记载,且老蒋留下“幼稚荒唐”、“卑劣愚昧”考语。

“东北人士”指的是谁,不得而知。

……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赵洪文国在关外资助、支持义勇军,入关后进行抗日宣传,是值得称赞的。对此无需吹嘘或贬低,只要客观评价就足够了。

对赵洪文国用“双枪老太婆”称呼,在1961年《红岩》出版发行之前的史料上,从未出现过。反而在一张解放战争后期剿匪的老照片中,出现了“双枪王八妹”、“游击队之母”两个人的称呼。

很显然,给赵洪文国冠以“双枪老太婆”的称呼,就是以讹传讹。

图片来自网络

抗战胜利后,赵洪文国被委任为“冀热辽边区游击第二路绥靖司令”。然而,无论在蒋军战斗序列,还是匪力统计表中,都找不到这位司令的影子。

据岫岩文史资料介绍,1947年春,赵洪文国和家人回到岫岩县城,然后又去安东,住在第52军军长赵公武家中。

我们可以推断,这个司令也就是个虚衔。

随着东北解放,赵洪文国逃到西南,接受了国民党政权的任命,组建了“人民救国军”,并任总司令,在川西一带烧杀抢掠,无恶不做,给川西北人民造成巨大灾难。

1950年4月中旬,人民解放军第179师537团1营与起义部队第 364团,在川西绵竹县红白庙场歼灭赵洪文国匪帮2000余人,将其活捉。

7月16日,赵洪文国被依法处决。

结语

我们现在经常说起“红岩精神”,那么它是怎么产生的?

“红岩精神”,就是由先烈们至死不渝的信仰、忠诚、奋斗、牺牲等等凝聚而成的。

因此,由革命先烈原型塑造的“双枪老太婆”这一红色艺术形象,也属于“红岩精神”的一部分。这一形象,绝不容许那些戏说历史的段子手将其滥用于一个女匪首头上。

那是对革命先烈们的亵渎。

时代在变迁,但革命者鲜血铸就的“红岩精神”的深刻内涵,将永不磨灭、永不褪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