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得这幅熟悉的照片吗?给毛主席献花的这个小姑娘长大成了名人

 江南書院 2022-09-10 发布于广东

还记得这这张熟悉的照片吗?一个系着红领巾梳着双麻花辫的小姑娘面带笑容地指着远处的什么,而在她身旁,正当壮年的毛主席微微弯着腰,顺着小姑娘的手指,也在看着什么。

现在,这个给毛主席鲜花的小姑娘已经长大了,而且,还成为了一位名人。

文章图片1

少先队员代表:张筠英

这张照片的背景是北京天安门的城楼,那一天是1953年的10月1日,是全国欢庆的国庆节。

照片还有一个温馨的名字:《毛主席和少年儿童》,照片里的小姑娘名叫张筠英,除了她以外,还有另一个男孩“意外”入镜,他是王小怀。

文章图片2

对于年仅九岁的张筠英来说,那天是个永生难忘的日子。

她通过层层选拔,从众多优秀的少年儿童中脱颖而出,代表全国少年儿童为毛主席亲手献上鲜花。

1953年,正是新中国成立的第四年,在这个普天同庆的好日子,庆祝一年一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日子在北京天安门隆重举行。

当训练有素的队伍浩浩荡荡从天安门城楼经过的时候,一支由十岁左右的少年组成的少先队伍停在了少先队的队旗下,领头的小姑娘和小男孩正是张筠英和王小怀。

文章图片3

当时的市领导是这么对张筠英和王小怀说的:“你们要勇敢地跑到天安门的城楼上,要小心,不要跌倒,然后把你们手中的鲜花送给毛主席,任务就完成了。”

张筠英面带可爱笑容,她挺直腰杆,大步向前,在众目睽睽的视线下,她不慌不忙地穿过热热闹闹的金水桥,像一只展翅飞翔的小燕子,直往天安门的城楼跑去。

不过她毕竟是女孩子,跑步没有王小怀快,张筠英很担心王小怀会因为跑得太快而跌倒,所以她一边跑一边在身后小声地喊:“你跑慢点!要是摔倒了任务就失败啦!”

在一片热烈盛大的掌声中,张筠英终于来到了城楼,她丝毫没有害羞和怯怕,手中拿着一捧用银纸包裹的鲜艳花束,正准备献给等候许久的毛主席。

文章图片4

这时,王小怀抢先了一步,在张筠英之前把自己的捧花献给毛主席,就在毛主席弯着腰和王小怀握手的时候,张筠英一边高举右手给毛主席敬礼,然后给毛主席献上自己的鲜花。

仿佛是看穿了张筠英藏在外表下的着急,毛主席笑了笑,连忙接过她手中的鲜花。

张筠英送上一个甜甜的笑容,就听毛主席和蔼亲切地问她:“你叫什么名字?在哪个学校上学?成绩如何?”

张筠英自信大方地回答:“我叫张筠英!松筠之节的筠,英雄的英!我是培元小学的学生,今年读五年级了,成绩很不错的!”

文章图片5

毛主席点头赞叹,伸手摸了摸张筠英脖子上鲜艳的红领巾:“嗯,不错!名字取得好,成绩也好。”

张筠英笑眯眯地看着毛主席,这时候,毛主席又问她:“你觉得是国庆节好呢,还是新年好呢?”

张筠英想也不想,马上声如洪钟地回答:“当然是国庆节好了!”

毛主席笑了笑:“哦?为什么觉你会觉得国庆节比春节好呢?”

“因为国庆节可以看见毛主席呀!”张筠英仰头看着毛主席,美滋滋地回答。

文章图片6

毛主席被她的快言快语逗笑,张筠英站到了毛主席身边,她努力踮着脚往下看,就见游行的队伍训练有素地从飘扬的五星红旗下缓慢路过,张筠英头一回看见这样热闹的场景,脸上的高兴是藏也藏不住。

当她看见一个喷着白烟的火车模型出现在游行队伍的时候,张筠英不禁睁大了好奇的双眼,她指着那火车模型,对毛主席说:“您快看!那火车模型多逼真呀,还冒着白烟呢!”

毛主席听见她稚嫩的嗓音,亲切地弯下腰,目光顺着她的手指看过去,一边微笑着点头一边回答她:“看见了,看见了......”

这时候,在一旁举着相机的摄影记者敏锐地捕捉到温情的一幕,立刻将镜头对准毛主席和张筠英,手指飞快地按下快门。

文章图片7

后来,这张宝贵的与毛主席合影的黑白照片,一直被张筠英摆放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

国庆节过后,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少年儿童故事片,名为《为孩子们祝福》的短片登上荧幕,在那以后的60多年里,一共有将近400部的国产少年儿童故事电影拍摄完成,成为了一代又一代孩子成长的青春记忆。

而张筠英,成为了其中一部故事片的小女主角。

那是在1955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筹备拍摄的少年故事片——《祖国的花朵》,当时的导演正为了小女主角的选角发愁,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偶然的契机,导演严恭来到张筠英所就读的北京培元小学。

文章图片8

当严恭来到培元小学时,正好遇上学生们在大礼堂开联欢会,舞台上有好几个穿着粉衣花裙的小姑娘正伴随着钢琴声翩翩起舞,严恭拿着照相机挤到舞台下,想要记录这美好的一刻。

但是跳舞的小姑娘看见凑上来的镜头,立刻害羞地跑开了,只有一个梳着双麻花辫的女孩子蹿到镜头前,摆了一个漂亮又轻盈的舞姿让严恭拍摄。

拍完以后,小姑娘朝着严恭微笑眨眼,她的大方自信,一下子就感染了严恭,也让严恭心里有了一个模糊的念头,找了那么久的小女主角,应该就是她了。

后来,张筠英果然成为《祖国的花朵》的小女主角,在影片的开头中,一段童声稚气的话传入大家耳里。

文章图片9

“在美丽的北京首都,有一个美丽的北京小学,小学里的五年级里,一共有四十多个同学。同学们互敬互爱,互相帮助,只有两个人不合群。”

“一个是调皮捣蛋,从来不好好学习的江林,另一个是非常骄傲,而且还没有戴上红领巾的杨永丽。”

影片中的能歌善舞、活泼俏丽的杨永丽,正是由张筠英扮演。

不过,在最开始商谈的时候,张筠英可不愿意出演杨永丽,因为杨永丽很“娇气”,而且还有些“叛逆”,张筠英认为她和自己的形象相差甚远,所以一直是拒绝的态度。

张筠英虽然年纪小,但是很有自己的脾气,她跟导演和班主任说:“我不演杨永丽,那是个坏孩子,但我不是坏孩子。”

文章图片10

导演严恭就劝她:“杨永丽不是坏孩子,她后来不是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慢慢改变了吗?”

但是张筠英还是不愿意演,没办法的严恭只好找到张筠英的妈妈,张筠英妈妈对张筠英说:“既然老师让你演,你就演,这没什么好挑剔的。”

既然妈妈这么说了,张筠英也没有继续拒绝的道理,好在后来电影播放以后,漂亮可爱的杨永丽受到了很多观众的喜爱。

1956年,张筠英考入了北京市少年宫的舞蹈班,成为当时少年宫建成使用以后的第一批学生。

张筠英从小喜欢跳舞,喜欢镁光灯和舞台,在她很小的时候,她就决定自己要走上一条与舞蹈有关的道路。

只不过,彼时的她没有想到,有另一个男孩子,竟然会和她的一生紧紧联系。

文章图片11

年少相识,青梅竹马

说起张筠英和瞿弦和的缘分,着实可以用“天定”两个字来形容。

张筠英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但瞿弦和是在六岁那一年回到国内,在此之前,他出生在印尼的苏门答腊。

张筠英曾经在天安门城楼上给毛主席献过花,而瞿弦和也曾经给毛主席献过花。

文章图片12

那是在1955的7月1日,瞿弦和跟自己的少先队小伙伴在中山公园玩耍,恰巧遇到了来挑选给毛主席献花的团中央同志,于是,这个机会落到了瞿弦和头上。

当年,为了庆贺党的生日,庆祝大会在北京中山堂的广场举行,按照排练好的那样,当毛主席缓缓出现并经过中山堂大厅门前,瞿弦和就手拿捧花,上前献给毛主席。

彼时的张筠英还不认识瞿弦和,说不定连他的名字都没有听过,但是瞿弦和却早早地听过了张筠英的名字,他后来表示:“我当然听过张筠英的名字了,当时她可是家喻户晓的小童星啊!那时候她还拍过一部《祖国的花朵》的电影,她在里面是女主角呢。”

文章图片13

缘分就是这么奇妙,两个天南地北的小朋友,一起考上了北京少年宫。

张筠英还记得第一次被辅导老师领入练功房的场景,当她看见光可鉴人的地板,巨大的镜子,还有一架通体漆黑的钢琴时,她对未来的每一分一秒,都怀着强烈的憧憬。

很快,热情活泼的张筠英,结识了瞿弦和。

两个小朋友经常凑在一起练舞,一起排练小品,一起休息一起吃饭,感情别提有多好了。

在深造艺术的同时,张筠英和瞿弦和没有耽误自己的学业,在高中毕业那一年,两个人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

文章图片14

但是,张筠英和瞿弦和的第一志愿并不是中央戏剧学院,而是中国科技大学,但是能被中戏录取,也可以证明两个人的成绩优秀。

根据当时的报道,当时一共有一千多名的北京考生报名了中央戏剧学院,但是只有七个人被录取,而张筠英和瞿弦和就是那幸运的七分之一。

成为同班同学以后,张筠英和瞿弦和的见面次数更多了,只不过,随着两个人年龄的增长,彼此都变得有些腼腆起来。

张筠英性格里很有理智的一面,而翟弦和则是更加的感性一些,两人在相处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小摩擦小矛盾,但是因为互补的性格,他们能快就能冰释前嫌。

文章图片15

不过,在当时的大学里,他们被规定不能谈恋爱,所以两个人只能将萌发的情愫偷偷藏在心底。

瞿弦和有时候会给张筠英传小纸条儿,上面不写什么情呀爱呀,而是一本正经地问张筠英:“我在那儿温书,等你一起来跟我温书。”

张筠英也会一本正经地回复:“好的,我在图书馆等你。”

就这样,从十岁左右开始,到念了大学,张筠英都一直记得这个名叫瞿弦和的男孩子。

而他们的感情,也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发芽、成长。

文章图片16

家庭遭遇变故,两人决定携手结婚

张筠英的成绩很好,还在学校的时候,学校就已经决定让她留校当老师,但是瞿弦和填了志愿,而且连着四个志愿都是青海。

瞿弦和知道青海话剧团成立在即,他十分想去,翟弦和后来说,他不怕辛苦,不怕困难,他要到祖国最困难的地方去。

瞿弦和在青海待了整整八年,而张筠英知道那边的条件远远比不上北京,所以她就每隔十二天准备各种吃穿用品,然后把这些东西都装到一个背包里拿到火车站,帮忙让一位认识的列车长送给瞿弦和。

文章图片17

那位列车长每隔十二天就要跑一趟青海,张筠英每隔十二天就去送一次,风雨无阻,情真意切。

虽然两人隔着遥远的距离,但是两颗心却越贴越近,瞿弦和已经想好了,他这辈子,非张筠英不娶。

可他没有想到,远在北京的张筠英家庭,却遭遇了一次重创。

张筠英出身在一个书香之家,在那个时代,她父母都是大学毕业生,而且父亲还是国内最早的一批公派赴日留学生。

小时候的张筠英之所以这么多才多艺,是因为她有一位能歌善舞的母亲,和一位满腹诗书的父亲。

文章图片18

但是,后来有人举报张筠英父亲曾经在日本念书,还有人说张家的地底下埋着好几把枪。

他们家被人掘地三尺,拆墙揭瓦,张筠英的父亲也遭到了磋磨。

张筠英父亲一身傲骨,咽不下这口气,当晚就吞了剧毒的农药自杀。

母亲因为受不了这样大的打击,精神开始出现错乱,年仅20岁的张筠英,表现出一种惊人的冷静。

她想办法让父亲就医,但是当时规定自杀的人不能到医院进行抢救,好在张筠英遇到一个同样遭受审查的医生,医生对张筠英父亲所发生的事情表示高度同情,但是他尽力抢救,却没能带回张筠英父亲的性命。

一夜之间,父亲去世,母亲崩溃,张筠英瘦弱的肩膀,承担起整个家的责任。

文章图片19

她没有忘记还在等待她回信的瞿弦和,可是她如今的身份遭人唾弃和记恨,肯定是不能继续跟瞿弦和来往。

所以她写了三封信,两封信交给自己的女性好友,最后一封交给远在青海的瞿弦和,在信中,张筠英宣布自己和瞿弦和一刀两断。

收到信的瞿弦和无比着急,他想也没想,直接给张筠英回了加急电报,并且在电报里表明了自己的心意。

“筠英,我爱你!我永远爱你!”

因为对张筠英放心不下,瞿弦和拜托自己的姐姐去探望张筠英,希望姐姐能够开导她。

瞿弦和一家都对张筠英很同情,他们盛情邀请张筠英和母亲来家里做客,在患难之中,瞿弦和一家人的雪中送炭,让张筠英感受到人世间最珍贵的暖意。

文章图片20

没过多久,瞿弦和找到一个机会,从青海回到了北京。

当他终于见到张筠英时,他发现那个生动的姑娘变得憔悴了,一颗心仿佛被人捏碎了般的疼痛。

他几乎没有思考,对张筠英脱口而出:“筠英,我们结婚吧!”

张筠英感动得泪流满面,就这样,他们买了两条烟,还有二十斤的喜糖,两家人在一起吃了一顿饭,就算结婚了。

这一年,张筠英二十三岁,瞿弦和比张筠英还要小一岁。

结婚之后,两人携手相伴几十年,直到今天,他们还在一起。

文章图片21

一生一世一双人

对于张筠英和瞿弦和来说,两个人携手生活,最重要的一个字是“爱”。

在他们结婚三十二周年的时候,瞿弦和问张筠英做什么呢,张筠英就说:“我在录音室里。”

瞿弦和又问:“那你大概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张筠英摸不着头脑,回答他:“大概九点多吧,你要干嘛?”

瞿弦和没告诉她,而是到花店买了一束鲜花,准备在七点多的时候到张筠英他们公司去。

文章图片22

没想到,计划赶不上变化,还没等瞿弦和到张筠英公司,张筠英因为提前结束工作回家了。

瞿弦和只好赶紧打道回家,回到家后,张筠英公司的录音师打电话过来,是瞿弦和接的,瞿弦和就问对方啥事,结果对方支支吾吾,说不出所以然。

当张筠英接电话后,才知道是有人给她送了一束花,里面还附带了一张纸条,写着“一个深爱你的男人”,张筠英一听就笑了,对录音师说:“不是别人,是瞿弦和。”

在生活中,瞿弦和一直热衷给张筠英制造惊喜,而他的这个小习惯,持续了五十多年之久。

如今,已经年近八十的张筠英和瞿弦和夫妇仍然活跃在舞台上,2021年11月,张筠英和瞿弦和受邀来到北京郊区的录音棚。

文章图片23

张筠英录制的是《围城》,而瞿弦和录制的是《茶馆》和《呐喊》,录制结束后,工作人员夸奖张筠英的气息和声音都十分稳定,张筠英就笑眯眯地对大家说:“你们夸我,他可要念我念到晚上了。”

虽然两个人的年纪都很大了,但是他们的精神矍铄,2022年4月份,还出现在天津卫视某档节的的录制厅里。

现在,张筠英和瞿弦和迎来了属于他们的“绿宝石之婚”,也就是结婚五十五周年的意思。

在录制现场,张筠英和瞿弦和的学生靳东还特别为自己的恩师录制了一个祝福的小短片,看着步入了中年的靳东,瞿弦和感慨道:“无论是成名前还是成名后,这么多年了,你还是一个样!”

文章图片24

著名演员张涵予也来到了录制现场,作为张筠英和瞿弦和的学生,张涵予表示,两夫妇在他的人生道路,给予了非常多的帮助。

这一期的节目除了能见到张筠英瞿弦和夫妇和学生们多年未见的情谊,还能额外地欣赏到两夫妇所带来的《朗诵实践谈:百篇百感》,这本书已经在2021年12月正式出版。

2022年的春节,张筠英和瞿弦和还受邀参加录制春晚节目,老两口“合体”朗诵《老有老的骄傲》。

张筠英是国家著名的朗诵艺术家,而瞿弦和是担任多年的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两人从事艺术数十余年,对艺术有着独特的见解。

文章图片25

为了让他们所演绎过、朗诵过的文学作品留存于世,张筠英和瞿弦和从他们所工作过的几百篇文学作品里,精挑细选出百余篇他们认为最好的作品,并且附注了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思考与感想。

瞿弦和表示:“如今朗诵已经在年轻人中开始流行,希望这本书可以帮助到许许多多有着朗诵爱好的年轻人。”

2022年8月26日,这本凝结了张筠英和瞿弦和多年心血的《朗诵实践谈:百篇百感》的手稿,已经郑重地捐献给国家图书馆进行收藏。

在各路媒体的见证下,馆长熊明远为张筠英瞿弦和夫妇颁发了捐赠证书。

张筠英常说,自己总是要和瞿弦和“较劲”如今,独属于他们的“较劲”还没有结束。

文章图片26

来源:

龚志宏编著. 我爱五星红旗[M]. 1991

北京青年报天天副刊版组编著. 亲人告白[M]. 200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