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智库报告】位置服务应用于医疗健康信息化 的方案与市场前景研究报告(一)

 wujinlan吴金兰 2022-09-10 发布于上海

2017年12月26日

                位置服务应用于医疗健康信息化的方案与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一)  

      信息化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创新驱动力。医疗健康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体现国民生活质量和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志之一。医疗健康信息化的发展将带来医疗健康模式的深刻变化,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健康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扩大资源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培育新的业态和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在“互联网+医疗健康”的背景下,将位置服务应用于医疗健康信息化,加速了健康医疗领域新模式、新业态、新秩序的涌现,为医疗健康信息化创造了广阔的空间,也为卫生计生行业推进职能转变、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治理能力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一、医疗健康信息化的现状

“十二五”以来,按照“制度先行、统筹设计、强化应用、互联共享、业务协同”的原则,医疗健康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在强化卫生与健康服务决策、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等方面提供了有效手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

顶层设计不断完善

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十二五”时期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总体框架和任务目标。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初步建立了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数据库,全国有27个省(区、市)建立了省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连同44家委属管医院分别与国家平台实现联通。

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基本建立

逐步建立了医疗机构、医师、护士注册数据库,以及业务涵盖艾滋病、结核病等22个疾病监测的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系统、妇幼卫生监测等健康服务信息系统。

计划生育应用信息系统全面加强

建立了全员人口个案数据库,覆盖13.7亿人口,出生人口监测预警机制不断完善,初步实现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跨地域业务协同。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得到加强

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中医药服务信息化建设扎实推进。新农合跨省结算监管稳步推进。食品药品信息监测取得明显成效。覆盖全国的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等初步建成。国家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初步建立,并与各省(区、市)药品采购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人口健康信息标准体系不断健全

发布行业信息标准217项,制定印发了省统筹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和医院信息平台的应用功能指引。信息安全防护能力不断提升。建立和完善了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强化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保障系统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


二、医疗健康信息化的问题

虽然我国医疗健康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新形势、新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是:

资源统筹和整合利用不足

存在重复建设、分散建设和多头管理、多头采集、多系统并立等问题,“信息孤岛”、“信息烟囱”依然存在,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亟待加强。

政策法规和相关标准滞后

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需要的标准、法规亟需建立,信息资源管理、个人隐私保护、行业与市场监管等方面的政策法规问题日益凸显,术语代码类标准不健全,相关标准执行不到位,数据质量良莠不齐。

人才和资金保障相对匮乏

专业机构不健全,人才总量不足,复合型人才和信息安全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在资金投入方面,尚未形成政府、机构和社会资本相结合的长效投入机制。

信息安全防护体系亟待完善

随着新兴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的深度融合,网络安全防护难度骤增,信息安全监管制度和体系亟需进一步加强。

信息化水平区域发展不平衡

边远、贫困地区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薄弱,人口健康信息化自主创新能力和对国家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待提升。

图片

三、医疗健康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健康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健康医疗信息化对优化健康医疗资源配置、创新健康医疗服务的内容与形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已成为深化医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具体来看,医疗健康信息化主要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处在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突破期

随着近年来医疗健康信息化的发展,在科学研究、健康医疗服务和管理实践中形成了医疗健康大数据,其采集、存储、组织、整合、挖掘、协同与互操作等技术正在酝酿突破。主要包括:基于多感知器和智能终端的健康医疗数据采集,基于云平台的分布式存储与并行计算、动态大数据的实时处理及非结构化数据处理,多元异构数据的深度整合,海量动态数据的学习、推理、预测与知识发现等。这些新技术的突破,将为医疗健康信息化驱动的创新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为临床决策和精准医学研究提供支持

医疗健康信息化不仅把医疗服务推向智能化时代,更为临床决策和精准医学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效果比较研究,精准分析包括患者体征、疗效和费用等在内的大型数据集,可帮助医生确定最有效、最具成本效益的治疗方法。同时,利用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可有效拓宽临床医生的知识,减少人为疏忽,帮助医生提高诊治质量和工作效率;通过集成分析诊治操作与绩效数据集,创建可视化流程图和绩效图,识别医疗过程中的异常,可以为流程优化提供临床决策依据。更为重要的是,利用基因芯片与基因测序技术,能获得海量个体的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数据,研究遗传性疾病和罕见病的发生机理,发现疾病治疗相关的靶标,以健康医疗大数据驱动精准医学研究,实现个性化治疗。

推动个人健康管理“三化”

精细化、一体化、便捷化是个人健康电子档案的优化目标。随着医疗健康信息化的发展,汇聚个人全面健康信息、覆盖全体居民的电子健康档案云平台,能让每个人都拥有一份标准化的电子健康档案,不仅能及时方便地获取健康医疗数据,而且有助于推动慢性病、传染病、疑难复杂疾病等在线病情跟踪与咨询,减少重复检查带来的时间和经济负担,使个人健康管理更加精细化。同时,通过电子健康档案分析全人群健康状况、发病和患病情况,将获取异常公共卫生事件情况,提高公共卫生监控的覆盖面和处理公共卫生事件的响应速度。

服务模式向个性化和智能化转变

移动互联和人工智能是创新健康医疗服务模式的重要技术支撑。比如,通过可穿戴医疗设备等收集个人健康数据,分析个体体征数据、诊治数据、行为数据等,预测个体的疾病易感性、药物敏感性等,实现对个体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和个性化用药、个性化护理。同时,移动互联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将催生健康服务新业态,使居家养老、居家护理、医养结合等健康服务更加智能化和便捷化。

努力实现数据开放共享与隐私安全保护的平衡

数据开放共享是医疗健康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目标。随着大数据应用价值的迅速显现,一些国家开始推动政府数据开放共享以促进社会应用创新。自2009年开始,美国、英国等国家先后出台相关政策,建立国家统一数据开放平台。但数据开放共享也对个人隐私与数据安全带来严峻挑战,在开放共享的同时必须强化健康医疗信息安全的技术支撑。

图片

四、互联网+医疗健康

互联网不仅是医疗健康信息化的重要支撑,而且二者融合会创造新的产业生态,创造新的服务业态,从很大程度上改变医疗健康产业的现状。“互联网 医疗健康”是以互联网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与传统医疗健康服务深度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医疗健康服务业态的总称。在《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的指导意见》及《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均提出,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融合,不断提升自动化、智能化健康信息服务水平。

4G技术的发展为“互联网 医疗健康”的通信提供了基础,以及智能终端的普及,市场环境越发成熟。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医疗健康行业带来了巨大的空间,远程预约、远程医疗、慢病监控、大数据综合解决方案等改变现有的医疗健康服务模式,未来移动医疗健康将向着全流程就医服务、可穿戴式设备和智能养老等方向发展,进一步推动医疗健康信息化的发展。

“互联网+医疗健康”首先是思维的转变,要真正改变过去以业务系统信息化建设为核心,向以人的健康为核心一站式服务来转变。在“互联网+医疗健康”这个环路中,包括患者、医院、医保系统、制药企业等角色,各方都有自己的诉求,“互联网+医疗健康”要最大程度的满足各方诉求。要明白各个角色诉求是什么:患者希望便捷就医,健康管理,个性化医疗提高服务质量;医生希望提升自我、体现价值、多点执业、个性化服务;医院提供优质服务、提高效率、缓解矛盾;医保系统要控制费用,实现信息的共享;药企希望药品研发和精准营销;政府市场准入,行业监管。所以,在这个闭环中,是以需求导向,需求引导。

以各方需求为基础,以对患者的健康服务为中心,“互联网+医疗健康”也将重构医疗健康的服务圈,比如个人通过可穿戴设备、智能传感器产生大量数据,通过APP网络咨询实现自我的健康管理。在医疗机构就诊和二、三级医院实现双向转诊,通过区域卫生、影像检验中心来支撑分级诊疗。同时,院前、院中、院后通过互联网实现一体化、连续闭环式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