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明说 36 | 刘表和张仲景

 周氏纵横 2022-09-10 发布于广东

刘表和张仲景

在《三国演义》中,刘表是配角,他是刘备的台阶,此乃刘表个性使然。在曹操眼里,刘表绝对不是对手。曹操说:“我攻吕布,表不为寇,官渡之役,不救袁绍,此自守之贼也,宜为后图。”曹操的谋士郭嘉也认为刘表不足为虑:“表,坐谈客耳。”到了现代,有人认为刘表不过是生活在战争年代的文人,因为“战争解决问题的年代,文化扩张战略只能被人当作以西伯自居的笑柄。”不过,我认为刘表有一项前所未有的贡献,那就是无意成就了张仲景。

荆州是三国时期的中心之地,但有段时间,因为刘表作为荆州牧,他能招诱有方,威怀兼洽,令境内的贼党豪强亦可以为其效用。荆州从此万里肃清,群民悦服。另一方面,光是从关西、兖州、豫州来投靠荆州的学者就有上千人之多,刘表对他们都能加以安抚赈赡,使得学者受到资助和保护。当时荆州境内界群寇已被肃清,刘表开立学官,博求儒士,又命綦毋闿、宋忠等学者撰写《五经章句》,并称之为后定。刘表在任内,爱民养士,从容自保。盛况如《荆州文学记官志》说:“乃命五业从事宋衷新作文学,延朋徒焉……五载之间,道化大行。耆德故老綦毋闿等,负书荷器,自远而至者,三百有余人”;唐长孺在《汉末学术中心的南移与荆州学派》说“荆州学校的规模和制度远远逸出郡国学的范畴,不妨说是洛阳太学的南迁”,这些都是刘表的功劳。

刘表是当时“八俊”之一,好名而喜文人,在这个期间刘表做了一件在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事情:办太学,建图书馆。当时的文人名流例如王璨等都来荆州依附刘表,以及包括张仲景、卫汎、王叔和等医家,这在医学史上是一件罕见的事情。

战乱对这一时期的医学影响很大,使得医学的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另外因为瘟疫使得人民大众对外科和传染病更加重视,所以在这个阶段出现的两位代表性的名医——华佗和张仲景,并不是偶然的事情。

张仲景,名机,河南南阳人。张仲景生活的东汉末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的时代。据史书记载,东汉桓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五次,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多。成千累万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其中尤以东汉灵帝时的公元171年、173年、179年、182年、185年等几次的疾病流行规模最大。南阳地区当时也接连发生瘟疫大流行,许多人因此丧生。张仲景的家族本来是个大族,人口多达二百余人。自从建安初年以来,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十分之七。面对瘟疫的肆虐,张仲景内心十分悲愤。他痛恨统治者的腐败,将百姓推入水深火热之中。对此,张仲景痛下决心,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一定要制服伤寒症这个瘟神。

张仲景编写《伤寒杂病论》主要得益于刘表建立的图书馆,以及因为战乱到荆州汇集的文化人。张仲景说自己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这是实在话。张仲景广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药,包括民间验方,他对民间喜用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坐药、洗浴、润导、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药,人工呼吸等多种具体治法都一一加以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张仲景收集了大量资料,包括他个人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终于完成《伤寒杂病论》的编写。《伤寒杂病论》保留了《黄帝内经》一书很多思想,我们说张仲景的伟大,除了他奠定了中医临床的整套规矩之外,他还保留了二世纪以前的大量经方,并且对热病学的研究有了更大的发展,所以后人把张仲景称为医学荆州学派的开山祖师

因为战乱、书籍的难保存,以及医学的传承等原因,《伤寒杂病论》也没有能够完整地保留下来,尽管有王叔和的整理,但张仲景在成书之后,又寂寞无名了上千年,甚至唐代名医孙思邈到晚年才听说到此书。唐宋之后,《伤寒杂病论》一分为二,加上注家甚多,张仲景被尊称为“医圣”,《伤寒杂病论》得到大放光彩的机会。

刘表错生在乱世,但他无意帮助和成就了张仲景,亦不失为大丈夫。

坚持是一种信仰,

专注是一种态度。

谢谢大家的点赞,

分享与转发!

随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