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相18年,秦桧凭啥能做到?和金人无关,3个条件一般人无法同占

 梦想童年594 2022-09-10 发布于江西

秦桧第二次入相,专国十八年之久,地位基本上没有发生过动摇。

这取决于三条:

一是如朱熹所说“挟虏势以要君”,金人曾与高宗有约:“不得辄更易大臣”,所以秦桧才能有恃无恐;

二是他所奉行的屈膝投降政策,与高宗苟安江左的思想是一致的,君、相之间在政治上结成比较牢固的同盟;

三是在与金人的和议过程以及和议之后,长期地进行政治清洗,实行高压政策,不给反对派有抬头的机会。

文章图片1

而这三条所以能贯彻下去,而且又坚持得那样久,与他长期地控制台谏和执政大臣,不择手段地结交皇亲、国戚、内侍、御医,刺探宫中消息,闭塞高宗的视听,有很大关系。史称秦桧“阴险如崖阱,深阻竟叵测”,确实概括了他的性格特征。

1、台谏官制度的弊端

秦代开始设置御史大夫,标志着封建社会对官吏监督制度的建立。此后名称虽有变化,但基本职能大体上是差不多的,它是皇帝制驭百官,维护中央集权的重要工具。唐、宋时把御史台和谏院这两个并行的机构合称为台谏。

御史台的职能是“纠弹官邪,肃正纲纪”;谏院的职能是谏正“朝纲阙失”。而在实际上两者却很难分清,最具实质性的工作是纠弹官吏,保证最高统治者意志的贯彻实行。

这种监察制度,在历史上对保证封建秩序的确立和社会的正常运行起过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制度本身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弱点,在实际运作中是弊端百出。

第一,它无法可依,基本上是以最高决策者(皇帝或专权的宰相)的个人好恶决定监察取向;第二,它本身缺乏监督机制,台谏可以根据“风闻”弹劾官吏,弹劾失实,台谏可以不负任何责任,因而冤案就不可避免;第三,按照规定,宰执“不得荐举台谏官”,而且也要接受台谏的监督。

事实上这一点很难做到,因为它与宰相的“佐天子,总百官,平庶政,事无不统”的职权相矛盾。如果皇帝头脑清醒,驭下有术,把台谏的任免权紧紧抓在手中,确实可以对宰相的权利起到制约作用。但制约太死,又往往束缚宰相的手脚,不能有所作为。

文章图片2

如果皇帝昏庸无能,台谏的进退取决于宰相,那就只能强化宰相的权力,皇帝就有大权旁落的危险。因此,在历史上,君、相之间明里暗里争夺台谏的事是经常发生的。尤其是党争激烈的时候,各种政治力量都力图控制台谏,利用台谏,打击政敌,维护本集团的利益。这种弊端,在宋代的几次党争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台谏们几乎就是当权一派的政治打手。

《宋史》上说高宗“其始惑于汪(伯彦)、黄(潜善),其终制于奸桧,恬堕猥懦,坐失事机”。所谓“恬堕猥懦”,就是才能低下,性格懦弱,不思进取。

所以,开始受到汪伯彦、黄潜善退避求和的思想所迷惑,最后受制于奸臣秦桧,白白失去许多恢复的良机。这样的评价是很有道理的。

2、秦桧为何能把持台谏官的任免?

自从绍兴八年,在和议问题上他与秦桧达成默契之后,不仅和成的希望寄托在秦桧身上,也把大权拱手让给了秦桧。

他近于讨好地对秦桧和大臣们说:

“宰相进退百官,凡士大夫,孰不由宰相进者。然宰相贤,则所引皆贤,岂当一概以朋党疑之也。”

又说:

“朕谓进用士大夫,一相之责也。一相既贤,则所荐皆贤也。”

绍兴九年二月,高宗欲进谢祖信为殿中侍御史,征求秦桧的意见说:

“朕欲用祖信为台官,恐祖信不知朝廷今日事机,卿等可召赴都堂,与之议论。”

文章图片3

秦桧说:

“台谏乃天子耳目,朝政阙失,所当论列。恐呼至都堂然后除授,不能无嫌。”

高宗说:

“大臣朕股肱,台谏朕耳目,本是一体,若使台谏讥察大臣,岂朕责任之意耶。”

这等于公开宣布把进用士大夫的权力全权交给秦桧,其中也包括进退台谏的大权。等到他发现自己大权旁落的时候,已经造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想纠正也无从下手了。

正如朱熹所说:

“高宗初见秦桧担当得和议,遂悉以国柄付之:被他入手了,高宗更收不上。高宗所恶之人,秦引而用之,高宗无如之何;高宗所欲用之人,秦皆摈去之。举朝无非秦之人,高宗更动不得。”

绍兴八年,初次与金人和议,朝野上下议论汹汹,反对和议的呼声很高。

秦桧虽有高宗支持,但还是不敢贸然行事。一心投靠秦桧的中书舍人勾龙如渊献计说:

“相公为天下之大计,而群说横起,何不择人为台官,使尽击去,则相公之事遂矣。”

以秦桧的政治经历来说,他在靖康间先后任过殿中侍御史、右司谏、御史中丞等,当然了解台谏在政治斗争中的作用;更何况在他第一次入相时,就是因为失去台谏的支持,败在吕顾浩的手下,这是他永远也不会忘怀的。

所以,一经勾龙如渊的提醒,他便立即采取措施,任命勾龙如渊为御史中丞,对台谏官作了相应的调整。勾龙如渊果然不负所望,在初成和议中帮了不少忙。后来因为和起居郎施廷臣之间有私忿,互相攻讦,高宗一怒之下,把他两人都罢了官。

文章图片4

到了绍兴十年,台谏基本上控制在秦桧手中了。这一年,金人撕毁盟约,扣押南宋迎奉使臣,完颜宗弼挥军南侵,重新占领已经归还给南宋的河南、陕西地,和议失败了。按照常情,这是重大决策失误,作为力主和议的秦桧应该上章待罪,台谏们理所当然地要上章弹劾。

但是秦桧却“傲然不肯退”,台谏们不仅没有上章弹劾,相反,御史中丞王次翁却出来为秦桧保驾。

此后,台谏就成了秦桧手中的玩物,他对谁不满意,就指使台谏去弹劾谁。

不少弹章就出自秦桧的手笔,台谏出面不过是做做样子。为了堵塞言路,他还以谏官、御史侍经筵。所谓经筵,就是与皇帝一起讨论经史,一般是由精于经术的儒臣担任。

这些人有“帝师”之尊,与皇帝接近的机会多,可以借讲解经典或讲述历史事件而针砭时弊,向皇帝进言。秦桧为了防范有不利于自己的言论发生,先是以其子秦熺为侍讲,以亲信巫伋为说书,此后,“除言路者,必预经筵,以察人主之动息,讲官之进言”。

秦桧控制台谏的手段,主要是诱之以高官。他选择的台谏官,一般都是幸进之徒。这些人依附性强,只要能升官,是不惜背师灭祖的。在秦桧专国期间,先后选任的台谏有好几十人,凡是能按秦桧意旨行事的,都得到升迁。

更有甚者,经台谏而进入执政大臣行列的有十二人之多。王次翁,崇宁二年(1103)礼部别头试第一,但仕途很不得意。绍兴六年,吕颐浩帅长沙,以同乡关系,辟为参谋官;可能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吧,不久即请致仕。

秦桧再相,又起用了他。绍兴十年为御史中丞,金人败盟,秦桧出现政治危机,王次翁出面相助。秦桧忌赵鼎复用,王次翁一论赵鼎,由泉州罢归绍兴;二论赵鼎,降为散官,谪居兴国军;三论赵鼎,由漳州移潮州安置。当年七月,就进为参知政事。

文章图片5

万俟卨是政和二年进士,早于秦桧三年,做了三十年的官,也只是个湖北提刑,因迎合秦桧,告讦岳飞,于绍兴十年六月入为台谏官。他协助秦桧收三大将兵权,诬杀岳飞父子及张宪;大理寺丞薛仁辅、李若朴、何彦猷认为岳飞不该死罪,万俟卨劾罢之;刘洪道与岳飞有旧交,万俟卨劾其“足恭媚飞”,刘洪道以此废黜终身;秦桧忌参知政事范同单独奏事,万俟卨两上弹章,论罢范同,使远谪筠州;又论李光“鼓倡”,孙近“朋比”,二人皆一再窜谪;张浚寓居长沙,万俟卨妄劾张浚“卜居逾侈,至拟五凤楼”。就因为这样,他一升再升,到绍兴十二年八月,即进为参知政事。

其他人的情况,也大体上是这样。

与此相辅的是拣汰异己。

秦桧时刻关注台谏们的一举一动,一经发现有离心倾向,立即令其出台。

萧振字德起,温州平阳人。登政和八年(1118)进士第。在任侍御史期间,为秦桧排击赵鼎、逐出刘大中,出了不少力,但在王庶反对和议不成,提出辞去枢密副使时,他却上章挽留,与秦桧意见相左,秦桧很快改任他为工部侍郎,后又令其出知州郡,远离朝廷。

3、秦桧任用的三种人

从绍兴八年三月秦桧再相,到绍兴二十五年秦桧死去,先后进入政府的执政大臣有王庶、刘大中、孙近、韩肖胄、李光、王伦、楼炤、王次翁、韩世忠、张俊、岳飞、范同、何铸、万俟卨、孟忠厚、程克俊、李文会、李若谷、杨愿、何若、段拂、汪勃、秦熺、詹大方、余尧弼、巫伋、章复、宋樸、史才、魏师逊、施钜、郑仲熊、汤思退、董德元等三十四人。在这些人中,王庶、刘大中为赵鼎所荐用,但罢官是在赵鼎罢相后,秦桧当权的时候;其他三十三人皆为秦桧所荐用。

文章图片6

这中间,有三种人是秦桧在特定情况下荐用的:

一是借重声望,弹压舆论。

绍兴八年十二月初成和议,秦桧荐李光作参知政事,高宗并不赞成。秦桧说:“光有人望,若同押榜,浮议自息。”高宗这才同意。

因为当时有声望的士大夫绝大多数对和议持反对态度,有的罢官,有的辞职,纷纷去国,秦桧十分孤立。李光登崇宁五年进士第,作地方官,不避权贵。靖康间,作右司谏、侍御史,敢于论事。高宗即位后,多作地方军政大吏,政绩卓著。因此,在士大夫中颇有声望。

这时,他由江东安抚大使入为吏部尚书时间不长,对和议没有明确表示反对。秦桧想借重他的名望一起押榜,一则可以弹压舆论,二则可以“分谤”。秦桧这个目的达到了,为此,士大夫对李光颇有微词。后来,李光识破秦桧的阴谋,当着高宗的面,指斥秦桧“盗弄国权,怀奸误国”,两人分道扬镳。

因此,秦桧必欲置李光于死地。绍兴十一年十一月,与金人重开和议,也是出于同一个目的,秦桧许时在福州的张浚以枢密使的职位,条件是赞成和议,遭到张浚的严词拒绝,答以“敌不可纵,和不可成”。为此,张浚后来也屡遭打击。

文章图片7

二是以虚易实,明升暗黜。

秦桧为了扫除和议障碍,解除三大将兵柄,除张浚、韩世忠、岳飞为枢密使、副,明是升官,其实是釜底抽薪,用虚名把实际兵权换下来了。三大将一旦失去兵权,也就只能任其摆布了。

三是偷梁换柱,李代桃僵。

绍兴十二年九月,朝廷决定在绍兴府建徽宗陵寝。按旧例宰相应作山陵使,亲莅其事。事毕,宰相辞位。秦桧当然不愿去,除信安郡王孟忠厚为枢密使,为攒宫总护使,代行其事。陵寝竣工后,孟忠厚打算回枢密院供职,秦桧指使言官引故事论列,令孟忠厚出判福州。

这真是一举两得,既避免了自己的去位,又从身边赶走了一个异己者。

秦桧用这三种人作执政官,属于权宜之计,一旦目的达到,立即除去。

因为这些人,大都有独立的政治见解,有较高的社会声望,又有广泛的社会联系,这些都会对他的地位构成威胁,不及时除去,就会给自己留下后患。

4、内外结交的威力

皇亲、国戚、内侍、御医,这是成天围在皇帝身边的一群人,他们不仅能了解皇帝的好恶、动息,有时还可以影响皇帝的行为,甚至左右皇帝。

所以,贵戚、宦官干政,由来被视为朝廷的大忌。但由于这些人与皇帝的关系太近密了,贵戚、宦官干政,甚至专权的事是屡禁不绝的。一些幸进之徒,便千方百计利用这层关系谋取权位。远的不说,北宋后期就特别严重。

如童贯、梁师成、杨戬、李彦等人,都是权倾朝野,位至使相的宦官,特别是童贯,长期掌握军权,进至知枢密院事,封为广阳郡王,蔡京、王黼等就是靠着这些人而位至辅相,巩固自己的权势。他们相互勾结,淆乱朝政,把北宋推向灭亡。

高宗鉴于北宋倾国的历史教训,限制外戚、内臣的权力,但最后还是不免受到这些人的影响。秦桧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权势,当然不会不利用这种关系。

文章图片8

高宗有一出身宫女的贵妃吴氏,深得宠幸。但其原配康王妃邢氏靖康末随徽、钦二帝北迁,存亡不知,高宗只能虚位中宫以待。绍兴十二年,韦太后南归,得知邢氏于绍兴九年已卒于五国城。秦桧抓住了这个效忠皇帝,结纳吴氏的好机会,多次上表请正位中宫,立吴氏为皇后。

吴氏在绍兴十三年做了皇后之后,对秦桧是心存感激的。秦桧有一孙女,曾强行招赘郭知运,后中止婚姻。秦桧为了结欢吴皇后,又将这个孙女嫁给吴皇后的弟弟吴益为妻。

这种关系,对巩固秦桧的权势所发生的影响,史籍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可以想见的。秦桧死后,御史中丞汤鹏举弹劾吴益,说吴益“以庸琐之才,恃亲昵之势,乞褫职名,以示至公”。

高宗出面解释说:

“朕于奠桧日,谕桧妻子,许以保全其家,今若遽出其婿则伤恩,臣僚无得更有论列。”

后来,秦桧的子孙,虽然在政敌攻击下,官是罢了,却没有一个人遭到贬谪,这无疑得力于高宗和吴皇后的庇佑。

建炎三年,高宗驻跸扬州,“方有所御幸”,金兵骤至,受到突然的惊恐,“遂患董腐”,失去生育功能。有一靠“负担喝药”,出卖祖传黑虎丹为生的江湖郎中,名叫王继先,被召入宫,给高宗治疗这一病症,得到超过常情的宠幸,“遭遇冠绝人臣”。

外间纷纷传言,说王继先以房中术事主。绍兴三十一年八月,殿中侍御史杜莘老弹劾王继先“怙宠干法,富埒公室”,高宗不高兴,杜莘老因密言:“外议谓继先以左道幸,恐谤议丛起,臣且不忍听。”

所谓“左道”,当是指这件事。就是这样一个为舆论所不齿的人,秦桧也与之相交,甚至“使夫人诣之,叙拜兄弟,表里引援”。

王继先后来官至昭庆军承宣使,其子安道为武泰军承宣使、两浙西路马步军副都总管,守道为右朝议大夫直徽猷阁、两浙西路安抚司参议官,悦道右朝奉郎直秘阁、两浙转运司主管文字,孙琦右承议郎直秘阁。

文章图片9

王家在临安“广造第宅,占民居者数百家,都人谓之快乐仙宫”,“又于诸处佛寺建立生祠,凡名山大刹所有,大半入其家”;“良家子为奴者凡百余人,籍其赀以千万计”。

王继先蓄临安名妓刘荣奴,其子悦道则蓄金盼盼,“父子聚麀,伤风败俗”,钦宗死亡的消息传来,内外举哀,王家照常饮宴作乐,“令妓女舞而不歌,举首顿足为戏,名为哑乐”。这都是倚恃皇帝的恩宠和秦桧的庇护。秦桧从王继先那里自然也得到不少好处。

大珰张去为,先为韦太后宅提点官,迁内侍省押班,内侍省都知,倚恃韦太后和高宗的恩宠,颇干预朝廷政事。

秦桧与之交结,利用他刺探宫中动息;张去为则利用秦桧获得高官厚禄,他屡屡升迁,一直到延福宫使。

赵甡之《中兴遗史》说:

“大抵上以国事委之桧,家事委之去为,一身委之继先。”

这三人互相勾结,表里为奸,把持朝政,其核心人物自然是秦桧。

(正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