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尖二尖, 伸手摸天

 荆楚文史哲 2022-09-10 发布于广西

在微信群里,聊到我写的黄梅山水文字,一老乡问我:你也是土生土长的大河人,忘记了一尖二尖吗?我怎么会忘,一尖二尖,伸手摸天!今天就补记一下我斿一尖山、朝横江山的经历和印象。

一尖山位于黄梅县大河镇西北,在蕲、黄、广三县交界处,海拔1061.4米,是广济的屋脊,黄梅的第六高峰。古时又名匡山,与庐山合称"匡庐",后因避宋太祖赵匡胤讳,改名横岗,是一座历史名山。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修身养性在匡山之美誉。

在民间世代流传着"一尖二尖,伸手摸天"的民谣。这里奇峰峻岭、群峰环绕、古木参天,云海、雾海、林海、竹海……浑然天成。与延伸到黄梅的团山、破额山,广济的横岗山、太平山等一峰九山相连。一尖山在群山的拱卫中,成鼎立托天之势。

站在八卦顶上仰望,似近九霄,不由得生起羽化而登仙的快感。俯瞰则让人顿生睥睨天下的豪迈气概,足可畅怀。依万里长江,望太白湖水,波光粼粼,山因水而秀美,水因山更灵动。

一尖山不仅仅有优美的自然环境,还有着多元的文化生态:道家在山顶,悟济世之法术。佛家在山腰,显点化之神灵。儒家在峰下,谋治国平天下。阴阳家在江湖,寻龙脉之精准。农家在南坡,居世外之桃源。众生在乡野,享太平之福荫。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多元的文化传统,在一尖山交相辉映,历经千年,积淀了深厚的底蕴。

一、道家在山顶,悟济世之法术。

一尖山,隋之前一直是道家圣地,以道法为主。主峰之外另有九条山脉,故有九龙参顶之说。有八卦顶、玉皇殿、真武殿、圣母殿、祖爷殿、峰顶寺、鲍照读书台、云盖寺、一脚踏三县等景观点缀其间。

相传八卦顶,是太上老君打坐之处,至今山顶石头还呈现着八卦的形状。站在一脚踏三县的八卦顶仔细观察,八卦顶内径约6米,周围是天然生成的16块米筛大的活石,形成天然的八卦,郁郁葱葱的霸根草,覆盖八卦顶中间。

太上老君在一尖山顶打坐修炼八卦,真武祖师在此悟道修行,引得四方弟子千里迢迢前来拜谒。初唐时期,唐太宗李世民把一尖山顶封为"八卦顶",从此"天生八卦在一尖"就流传开来。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印度总统尼赫鲁访华,就要求拜访"一尖八卦顶"和"四祖寺"。

我第一次和好友上一尖山,正处心境不顺,怨天由人之时,记得我当时仰望天穹,突出狂言:给我一块石吧,我要打破天。朋友大笑说:休想!还是听天由命吧,替天行道尚可。一时间,我福至心灵,似悟天意。

这时旁边一位导游在给他的游友们讲故事。传说当年九龙闹横江,真武祖师奉玉皇大帝玉旨,与托塔天王李靖带领十万天兵前来征剿,最后是真武祖师用一块天石,向九龙头上抛去,石头紧紧地圧在九龙头上,这才降服了九条恶龙,后人将这块石头称做龙头石。

由于九龙伏横江,所以长出了横江山。于是,大江南移了数十里。导游说这是真的,在横岗山紧连的南北山脉的峰岭之中,依然能见到很多曾被江水冲泊江岸的浪痕印迹,山下农田的土层下面遍布厚实的江沙和鹅卵石,有些山头之上还留有芦苇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山下修建水库清基时,黄土地下挖出了船橹和粗大的木排,见证了曾经的江河留下的印痕。

导游继续讲:后来,各路神仙、佛祖在此建造庙宇,深山寺庙多了,就被称作林隐寺。林隐寺内众多殿宇都相安无亊,唯独真武殿坐立不安,屡建屡毁,致使真武佛祖不能殿事。经调查,原来是九条恶龙心中不服,最恼恨真武祖师,所以故意不让真武殿压在他们身上。可林隐寺是真武祖师当家,没有殿堂就没法主事横岗山林隐寺。

玉帝听说此事后,龙颜大怒,于是驾祥云亲赴横岗山,站在山顶上用脚跺了三下,使横岗山更加沉重地压在九条恶龙身上。当玉帝抬起脚来又要跺下去时,九条恶龙吓得哀求饶命,并保证年年参顶叩拜,再不生事。

玉帝还不放心,于是就在跺脚的玉皇顶上建造一座行宫,名叫玉皇殿。由于玉皇殿坐镇山顶,威镇林隐,使僧道二教同居一山,各自辉煌。后来,九条恶龙在佛祖的感化下,也都立地成佛。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有诗赞叹:

横岗突兀九蟠龙,云雾交参隐现中。
殿宇擎天吴楚界,巍峨不亚武当风。

二、佛家在山腰,显点化之神灵。

横岗在一尖山腰,自隋开山建庙,已成佛教悟禅礼佛之地,距今有1500多年的历史。禅宗四祖道信在这里出家,卓锡七年,后坐禅黄梅破额山,开创了禅农并重的禅风。当代佛教泰斗本焕大师来这里,亲手写下“中国禅宗源道信”。

民间有“年年三十在横岗”之说,每到大年三十夜,虔诚的善男信女守岁横岗山,祈福平安。由于此地佛教文化异常兴盛,禅风浓厚,公元742年,唐玄宗取佛语“广施佛法、普济众生”赐名广济县。

我那次游一尖山横岗山时,几乎经行过每一座庙宇。在拜玉皇殿时,居然还遇到一位小学时的同班同学在此出家为僧,经叙谈得知其出家已经十几年。

僧俗两界人相认相聚相叙,他出奇地平静,舍弃了尘世的一切,我惊讶神灵的力量竟能如此惊人。这一次朝山,横岗山秀丽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宗教源渊、壮观的寺庙建筑,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一尖山山峰往黄梅方向,有一条十八里长的四祖路,是走到破额山建寺的路。沿途要经过八角田、猪头山、向家宕、茶儿港、吴石塔、蚂蝗涧、何宕寨等今武穴市所辖的村落。再到黄梅县所辖的陈埂上、何宕、郭垸、杨中垸、王崖上下屋、杨凼等自然村,约十华里。

传说道信当年走到黄梅杨凼,路过大坡上(山名)歇脚,口渴,在路旁幽崖小憩,用锡杖在崖下一戳,顿时一股清泉喷涌流出。饮后,神清气爽,继续沿山道前行约八华里,就在燕窝之地双峰山开创道场,建起了禅宗祖庭四祖寺。而位于杨凼的这“卓锡泉”从此四季长流,清凉可口,永不干涸。有《卓锡泉》诗曰:

卓锡何年水,冷冷喷石龙。
湿云深度壑,飞雪冷穿松。
今古无停息,清虚可鉴容。
不留功德地,东向亦朝宗。

遗憾的是我转悠过杨凼好几个自然墩,也上过一尖,就是没走过从一尖到杨凼卓锡泉这十里山路。千百年来,蕲、黄、广三县人民朝拜四祖寺和出山谋生所走过的路,就是当年四祖大师走过的路,喝的也是四祖大师开凿出来的泉水。卓锡泉的甘露哺育了这里的人民,滋润了这块圣土。


卓锡泉周围庙宇兴盛,香烟缭绕:杨凼村建有护国寺,距卓锡泉不到半里路。斗母娘娘庙地处门山村土木垸,距卓锡泉半里路出头。郭母娘娘庙旧址距卓锡泉一华里,北丰寺距卓锡泉两华里。陈垸庙和老庙在武穴市辖区内,庙址在蚂蝗涧桥儿里,距卓锡泉三华里。大河镇所辖的栗子园、团山、徐铺、大庙、六渡河等村的大小庙宇距卓锡泉都不超过十里。

一尖山的传说很神奇,一尖山的风景很独特,横岗山的菩萨很灵验,横岗山的灵气很吸引人。它在我老家信众心里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我也有亲身体验,特在此望山一拜,叩谢菩萨福佑。

三、儒家在峰下,谋治国平天下。

从一尖八卦顶向南边走,沿着石头台阶往下走约1000米,穿过绿荫竹林,悬崖峭壁处有纵横五六平方米的石台,这就是享誉天下的鲍照读书台。南朝时期,大文学家鲍照游览至此,欣然筑居,读书作诗,留有"鲍照读书台"旧址。

五列巨石酷似放大的古书,像是五千年的中华文化等待后人来阅读。台边繁体“读书台”三个字有魏碑风骨,苍劲有力,后面石壁壁立千仞,崖上苍松枝摇风舞,豪气干云,与南侧的石林相邻挺拔,世遗陈迹,透着一代文学宗师的丰姿俊采。

读书台是聚名人、名山、名景于一体的自然景观。相传李白、杜甫、白居易、徐霞客、李时珍、金德嘉等人文巨匠也都到此游历并留有不朽的篇章。康熙年间,清代翰林学士、广济县龙坪金德嘉特题诗一首以赞鲍参军:

山鸡啼彻九天闻,万仞芙蓉五色云。
台下青青书带草,至今人识鲍参军。

今有一旅美华人东方睡客在美国洛杉矶《中华诗词》2020年刊上发表《行香子 · 鲍照读书台》一词,读来倍感亲切:

一石台成,数岭风轻。是烟霞、常伴书声。鹂鸣竹翠,云掩松青。有暮时霭,午时日,晓时星。
峰来远近,路去斜横。已千年、仍惦先生。芳流四畔,山共峥嵘。念人留迹,鸿留影,叶留阴。


鲍照字明远,今江苏省镇江市人,南朝宋文学家,与北周庾信并称“鲍庾”,与颜延之、谢灵运并称“元嘉三大家”。其成就居"谢颜"之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诗人之一,名符其实的一代大儒。

鲍照在匡山一尖读书作诗,文思泉涌。常常面对巍巍庐山和无边的沧浪之水,下笔如有神,提笔一挥而就。他站在一尖山顶,遥望电闪雷鸣的雷池,写成了著名的《登大雷岸与妹书》抒情散文,生动地传达出匡山神态,成为千古名篇。鲍照诗章《拟行路难》创作于此。俊逸诗风,上承魏晋风骨,下开唐宋先河。

鲍照有诗“自古圣贤皆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不谙古诗者,不解鲍诗之超逸脱俗,也无法理解鲍照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杜甫“俊逸鲍参军”之句,可见鲍照对于日后唐代诗歌发展的巨大影响,尤其是他深刻影响了李白这样一批浪漫主义诗人。

大明五年(461年),鲍照出任刘子顼前军参军,在江州刺史刘子勋之乱中,为乱军所戕,墓在黄梅县城的鲍照路上。路正中赫然立着一座古墓,外地客人来了一般都会起一声惊叹,惊伟大的灵魂就在身边,叹今日街头的鲍照墓,始终暗合了鲍公身世的飘零孤独。才华横溢而又奔放不羁的鲍明远,想必也不会在意这些身外事吧,他所执着的还是他的大志向。

四、阴阳家在江湖,寻龙脉之精准。

明初隐居在蕲州的堪與大师雪庵和尚,凡蕲州、黄梅、广济之好景,足迹无不遍至。一尖山一带山脉是他勤舆之地,多钳钤记,著《字字金》行于世,其论极晕,论三合,俱述前人未发之议论。如其描绘蕲春中部一尖山风水图配诗曰:

天弧天角插天宫,勒马金鸡第一峰。
百里围垣蜂酿蜜,八卦星砂不露风。
乙丙交流趋戌位,洗马潭头问源宗。
有人下着翻身穴,王侯宰相在其中。

其后学洪国珍地师有文载地仙雪庵长老对一尖山与四祖的龙脉关系记曰:一尖发脉向东拖,闪闪迭迭十三坡。卓锡泉上留一穴,门坎山里漩大窝。虽有门坎关不住,再发双龙抱燕窝。

地仙雪庵长老对一尖山与黄龙潭的龙脉关系记曰:一尖山下一真龙,仙人台上见真踪,小圈包在大圈里,四围八卦起星峰,来龙醜拙人难识,空似腌脐落半空,龙潭水绕诸山揖,花果园前映墓红,纱帽前朝登宰辅,天梯华表锁龙宫,有人打破灵光穴,子孙世代享荣封。

三县交界的考田山考田河一带风水极佳,明清时期,黄梅各大家族都在关注这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如探花帅承瀛家族朝阳尖的“帐里观音”之地,喻家太平寨风水宝地,均青松盖坡,修竹掩谷,山花烂漫,风光秀丽。儒、释、道在此和谐相融,奠定了黄梅第一文化世家的基础,此后累代仕宦。

雪庵和尚的故事,旧时在蕲春、黄梅、广济乡下流传甚广,妇幼皆知,但大家都不知道和尚姓名。据传其是明初建文时一御史,避成祖(朱棣)而全性命,秃髪为雪庵和尚,寓居于今蕲春县青石镇望天畈。

据后世考证,他就是来自浙江松阳,半路出家的叶希贤,曾任监察御史, 遭遇靖难,壮年落发,别样离骚,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悲剧人物。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所作《吊雪庵和尚》诗曰:

一叶离骚酒一杯,滩声空助故臣哀。
金川自逐鱼衣去,玉殿谁教燕子来?
一姓终怀亡国恨,三仁难得逊荒才。
君臣泪滴袈裟湿,怅望台城日几回。

风水学,又称玄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风水师,也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职业。一位高明的风水师,在风水学本身的经典上要有深刻的理解,必将是专才与博才的完美结合体。风水师要广泛结交道友,更要经年累月的在一线考察应证。

五、农家在南坡,居世外之桃源。

一尖山春天杂花生树,草长莺飞。夏日茂林修竹,群峰耸翠。秋季云缠雾绕,百鸟和鸣。冬来白雪飘飞,山舞银蛇。一年四季,呈现岀一幅幅绝美的自然山水画卷。春踏青,夏消暑,秋赏红叶,冬观雾凇。亲近自然,其乐无穷。


人间六月天,避暑在一尖。这里冬暖夏凉,空气清新。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夏季日平均气温21.2摄氏度,是修心养性的理象之地,更是避暑休闲的首选之处。山上有百亩茶园,千亩松涛,万亩竹海,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和大氧吧。山间森林广覆,植被丰富,有3720多种植物,其中"杉树王"、"银杏王"为鄂东罕见。四周崇山峻岭,群峰环绕,古树参天,流莺鸣谷,是一幅天然的美丽画卷。


我认识的一位朋友是一尖山下向宕村人,住一尖山向阳之南坡,他和我说他们村就是现实版的世外桃源。一尖山顶、广济十景之一的东冲积雪,鲍照读书台都在他们村境内。

现在,他们村利用资源优势,又修建了公路、一尖顶峰寺、翻建了一尖避暑山庄、维修了名胜古迹鲍照读书台,每年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度假。向宕村不仅风光秀美,而且物产丰富,历来是鄂东名优茶叶和野山笋生产基地。

“一尖仙峰”茶在国际茶叶博览会上获金奖,俏销省内外,一尖干笋成了城里人的盘中餐,一尖的药材走进了许多中医院药铺,一尖的松树、杉树、楠竹等资源丰富。这里出尘世,归自然,不是世外,却胜桃源。


一尖山是多元文化繁衍之地,既是佛教文化传承之处,也是广结鸿儒、供奉真武之所,儒释道共驻一山,是横岗山独特的文化景观。儒家讲品德,道家讲道德,佛家讲功德。
各种文化相融但不相同,其区别在于:儒家讲治国平天下,道家讲修炼成仙做天人,佛家讲明心见性永离轮回。

因此,我们不要去纠结,只要你诚心礼待,相信无论佛道儒各路神灵,都是会保佑众生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