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6年前,一位盲人老头来到上海外办,对警卫说道:英国女王要见我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2-09-10 发布于北京

1986年10月的一个夜晚,上海外滩灯火辉煌。黄浦江上,一艘“不列颠尼亚号”游艇正在缓慢行驶。在这艘豪华游艇上,英国女王和爱丁堡公爵举办的招待会正在隆重举行。

在此之前,一位满头银发的盲人来到了上海外办。见到警卫,这位老人微笑地询问了有关此次招待会的具体事宜。警卫有些不解,问他是从何处得到的消息,老人却拿出一张请柬递了过去,说:“是英国女王要见我。”

这位老人叫铁明,多年前,他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为中英两国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1904年,铁明诞生于上海一个普普通通的知识分子家庭。年幼的铁明从小就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后来,他远渡重洋,去到英国留学。

学成归来后,铁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上海农产物检查所课长,主要负责化肥的检验工作。但在后来,铁明失望于当局的无能,愤怒于帝国主义的贪婪,因而辞去官职,回乡下做了一名平凡的中学教师。

1937年,抗战爆发,上海地区即将面临沦陷。

看到挥向中国人民的屠刀,铁明心如刀绞。他觉得与其坐以待毙,不如立刻行动,便决定再度出国读书,用欧洲先进的技术支援祖国。

1938年,铁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公费研究生,来到了万里之外的英国,并在牛津大学深造。虽然身处异国他乡,可是铁明时刻关注着国内的战况,并在英国学习之余四处奔走,为战争之中的祖国筹集物资军费,竭尽所能地帮助国内的同袍。

在牛津大学求学的期间,铁明还结识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贵人”——史宝廷。作为《东西方文明》的作者,史宝廷对中国历史研究有很深的造诣,而铁明也对英国宪法颇感兴趣,于是两个人在互动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有一次,二人在交流中谈及受日本侵略者的迫害,很多中国大学逃难至西南地区,在逃难过程中,学校的藏书也损失过半,很多参考书无从获得,给学术研究造成了极大的困扰。铁明曾经做过一名中学教师,他深知书籍对学生的重要性,于是,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将那些留英中国留学生的旧书籍收集起来,捐赠给国内的大学以解燃眉之急?

史宝廷闻听铁明的计划,认为这个方案十分可行,但同时也指出了他的担忧——就怕当前留学生的数量十分有限,募集到的书籍恐难满足国内庞大的需求。他建议铁明最好能发起一次筹集书籍的捐款运动。

为了表示对中国人民及铁明的支持,史宝廷本人先捐赠了4千英镑,并表示如果铁明能募捐到5千英镑,他会再追加5千英镑,如果募捐款达到8千英镑,他也会再追加8千英镑。史宝廷的良苦用心令铁明十分感动,虽然史宝廷再三强调这只不过是他为中国人民做的一点点小事,可是这却是点燃希望的火种,这火种让铁明看到了祖国的未来。

通过深思熟虑,铁明决定采取义卖义演的形式走上英国街头,他向英国人民积极宣传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号召全世界各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者。

经过一番努力,铁明和他的团队终于筹集到了4千英镑的捐款,而他的好友史宝廷也如约履行了自己当初许下的诺言。

拿到沉甸甸的捐款后,铁明马不停蹄地开始为新书的筹备而奔波。他先是前往牛津大学找到各学科的权威学者,希望他们能推荐最适合学生学习的书目。拿到教授们精心挑选的书目后,铁明又来到牛津书店,希望老板能尽快帮他准备好相关书籍。

然而,令铁明感到无奈的是,他所募集到的捐款只能买到十分有限的书籍。他的窘况被细心的书店老板发现了,一番交流后,书店老板也被铁明的义举所感动,决定以旧书的收购价卖给铁明。不仅如此,善良而热心的老板还找来了另外两家书店,他们一起为铁明筹备相关书籍,并承诺不收取任何额外费用。

没过多久,三万多本装订成册的参考新书集结完毕。几经周折后,这批跨越重洋的书籍终于捧在了学生们的手上。

后来,铁明再次重返讲台,成为一名光荣的老师,用他毕生所学为祖国培养人才。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由于长时间的工作劳累,铁明的眼睛出现了问题,虽然医生竭尽所能为他施行了外科手术,但是依然未能力挽狂澜,铁明从此永远失去了光明。

1986年,已经退休的铁明忽然收到了一封来自英国总领事馆寄来的请柬,请柬的内容令他激动万分。于是便有了开头的那段描述,在一个灯火辉煌的夜晚,铁明登上了那艘漂亮的游艇,迎来了他的高光时刻,他的到来也使那段尘封的历史再次被揭开。

1992年,铁明在平静祥和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享年88岁。

在他的陪葬物品里,除了英国女王的请柬,还有他好友的儿子——小史宝廷寄来的一件黑羊绒的夹克衫。小史宝廷在信中告诉铁明:“这件衣服是我父亲曾经穿过的旧物,他让我一定设法转送给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