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里卜水坝和古代也门人

 西一里2l6sluho 2022-09-10 发布于上海

也门首都萨那以东190公里处,是个海拔1,000多米的高原。高原上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宽河谷,古代也门人曾在这里创造出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史称赛伯邑王朝。王朝的首都先为萨尔瓦赫,后迁至马里卜,公元前8世纪达到鼎盛时期。

赛伯邑王朝的奠基者是阿卜杜·夏姆斯·赛伯邑,其父是叶施竹卜·本·叶阿罗卜。赛伯邑是阿卜杜·夏姆斯的外号,意为“俘获甚多”,亦即常胜将军,因为只有胜利才能有所俘获。他曾率兵奔袭过巴比伦、霍腊散和阿尔明尼亚等地,最后凯旋而归,带回了多得难以计数的战利品,然后开始耗费巨资建造水坝。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建成了堪称世界古建筑奇迹之一的马里卜水坝。

马里卜水坝是古代也门人建造的一系列水坝之一。哈马达尼969~1007 在其《阿拉伯半岛特征》一书中提到,也门各地有这样的水坝近80条,马里卜水坝是其中最大的一座。

离马里卜古城数公里远处,由几十条季节性溪流汇合成一条水道,从也门山地流向艾兹纳河谷的几条小溪流也流经其间。就在这条水道上,古代的水利工程师们选择了巴勒克山之间宽度仅180米左右的狭谷,建造坝体,命名为“阿利姆”,意为“谷间栏水坝”。此坝由北向南延伸600多米,离地高15米左右,坝宽80米,其顶部是两个向外倾料的平面,上面铺了层石子,以防水大时把坝石间的泥土冲走。坝体是由巴勒克山上开采下来的坚硬石块砌成,每块石块都凿成长方形,重达数吨。坝的一端有两个放水渠。水从坝体两边的宽约4米的洞口流出,通过水渠,流入水坝远处的蓄水池,再由蓄水池把水分配到需水之处。坝两边的洞口由木闸控制水的流量。就这样,赛伯邑人在两山间顺势修建起来的一系列坝体,截住了由山间溪流汇合而成的水道,通过闸门把水分配给近780平方公里的河谷地。

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宏伟的水坝。朱尔吉·泽丹在其《伊斯兰前的阿拉伯人》一书中说:“阿拉伯人最先建造了水坝”。赛伯邑人造好水坝后,开垦土地,种上了椰枣、葡萄和各种粮食作物,使这块飞沙走石的荒瘠沙地变成了绿色的原野、乌语花香的花园,也门由此也获得了“绿色天堂”的美名。麦斯欧迪在其《黄金草原》一书中提到:“赛伯邑的土地是也门最肥沃、最富烧的土地之一。那里有着硕果累累的园圃、一望无际的-牡场、巧夺天工的建筑、层层排列的梯田、叠翠簇拥的林木、星罗棋布的泄水道、汩汩流淌的溪流……赛伯邑人当时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萨巴王国繁荣昌盛,他们的驼队踏遍了整个阿拉伯半岛。

马里卜水坝建成6个世纪后,最终坍毁。公元前145年坝体出现裂痕,但这一次得到了修补。到公元前115年坝体又一次受到特大洪水的冲击,致使部分坝体被冲坍,也门人因此蒙受了巨大的灾难。他们四出逃荒,不少人就此迁居外乡。这场洪水就是《古兰经》第34章赛伯邑第16节中所提到的“阿利姆洪水”。洪水过后,也门人着手重建家园。他们汲取了这次水坝被洪水冲坍的教训,对坝体进行了改造,使马里卜水坝又巍然矗立人间500多年。公元5世纪初的谢拉赫比勒·本·叶阿法尔国王在位期间,又一次进行大的修建,挖了一些自流灌溉渠。公元542年也门人讨水坝进行了最后一次修葺。但毕竟年代久远,修补已经无济于事,再由于国际商道改变等因素,也门人的注意力转向了佐法尔,对马里卜水坝也不那么重视了。没过几年水坝被大水再度冲垮,四周尽成水泽,侥幸生存的人们开始了也门人历史上的首次大迁移。其中乌斯和赫兹拉吉两部落迁至叶斯里卜(后改名为麦地那)定居。加萨尼部落迁至沙姆(今黎巴嫩,叙利亚、巴勒斯坦一带),建立了加萨尼王国(约220~约614)。莱赫米部落迁移到了伊拉克,定居希赖,建立了希赖王国(268~602)。也门人(先是赛伯邑人,后为希木叶尔人)因马里卜水坝的坍塌而背井离乡,由此形成了一句著名的阿拉伯成语:“像赛伯邑人那样四处离散”。

马里卜水坝在人间矗立了14个世纪。在它坍塌14个世纪之后,遗迹犹存,日日夜夜地向人们讲述也门古文明的故事。它是阿拉伯人的骄傲,也是阿拉伯古代建筑的精品和人类改造大自然的伟大成果之一。

******     ******     ******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