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寿未必是福:104岁老人安乐死中途睁开眼,留下遗言后安静离世

 之芃 2022-09-11 发布于广东

这句话,应该有打扰到诸位。

“活到102岁的时候,你们在做什么?”

写完,我觉得还是在这句话的开头,加个“假如”比较好。

文章图片1

大部分人的答案,应该很明显——希望那时,痛苦少些,最好身边亲朋能多点耐心照顾一下。

工作,是不可能工作了的。

但总有人不一样。

有人,102岁的时候,还在为能继续上班而打官司。

这是真事。

2016年年底,澳大利亚在职年龄最大的、102岁的生物学家大卫·古道尔(David Goodall),

刚跟自己的工作单位伊迪斯·科文大学打赢了办公室之战。

这是一场简单的工作调动而引起的“斗争”。

文章图片2

好像人类发展到现在,还不能找出一个系统的、合理的对待高龄老人的办法。

2016年年初,伊迪斯·科文大学单方面通知102岁的古道尔博士,不允许他再去办公室,并要求去新校区工作。

建议他居家办公。

只允许他参加学校提前安排好的会议。

限制他高龄工作的所有快乐来源!

文章图片3

古道尔博士当时是澳大利亚在职的年龄最大的教授。

当然,是荣誉研究助理,不为钱。

对学校的这个处理,他表示,自己就是喜欢在走廊和同事交谈。

新办公室那边,自己没有认识的人。

再者说,谁愿意去跟100岁+的人当朋友。

他的女儿则是警告学校,此举会对他的生活和精神健康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不确定他是否能活下来。”

言词激烈,就是在告诉学校不能这样做。

后来,在社会和科学界的一直支持下,伊迪斯·科文大学被妥协。

文章图片4

古道尔博士102岁的时候,还在搞科研。

只因他的人生,从来就跟躺平无关!

他本人非常喜欢研究,且是和生物打交道。

无需碰见太多俗世的纷扰,一生与世无争。

但即便这样,他都没能躲过被迫安乐死的结局。

文章图片5

出生于1914年的他,人生精力都投入到生态学研究上。

古道尔是英国伦敦的埃德蒙顿人,父亲是亨利,母亲是伊莎贝尔。

本来学的是化学,后来兴趣变成了生物。

读博时研究的番茄植株的同化。

二战期间,迫切想加入军队效力,都已经过了英国皇家海军的体检了,但被他的博导知道了。

博导拒绝放人。

理由是“对农业世界来说,他们比参战更重要”!

他是当年二战中,许许多多校园精英加入军队的缩影。

只不过,他没去成。

但后来,他在植物生理学、生态统计学方面,的确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证明了当年导师拦人的正确性。

文章图片6

古道尔培养出了4位博士生、10名研究生。

发表了100多篇非常有意义的论文。

上过班的单位包括,雷丁大学,犹他州立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等,以及最后的伊迪斯·科文大学。

担任了《植物学》、《生态学与系统学年鉴》等多家期刊的编辑。

50年代,他发表的《植被分类的客观方法》,帮助植物生态学从一门描述性、主观性的学科,转变成可定量的学科。

类似这种创造性的贡献,古道尔有不少。

可以说,作为一个从无到有的普通人成才之路,古道尔已经对人类、科学两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对于他的晚年人生来说,周围的同类之人类,对他则是有点残忍。

文章图片7

100岁之后,很多事,他都不允许去做了。

但他依旧在可选择的限制条件中,继续独立生活和工作——他常年独自生活在一栋房子里。

并试图自虐式地压榨自己,为学界做贡献。

他仍旧渴望工作。

跟别人不一样。

他觉得,上班,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因为这样他还能继续和人接触,继续思考。

他就喜欢这样。

文章图片8

但伊迪斯·科文大学不这样认为。

要他换地儿。

102岁要被迫收拾桌上书本文件、被赶走的时候,他很痛苦。

偏偏那个时候,古道尔博士又因为视力大幅下降,导致不能再去参加剧团的彩排。

那之后,他再也不能独自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了。

也就是说,一辈子都在户外的他,不能再去旅游了。

一切的限制,意味着古道尔博士的人生,不能再继续研究,

不能再拥有兴趣和快乐。

意味着,他的余下时光,不再有火花。

文章图片9

特别是在公寓摔倒,整整2天才被发现后,

更加坚定了他想死的决心。

再加上,本来古道尔博士,就一直是安乐死的支持者。

他自己就说过,他的人生,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活得很不开心了。

经过跟家人说明讨论后,经过众筹,他购买了单程机票。

先飞欧洲看家人,后飞往瑞士的巴塞尔

那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离开澳大利亚

他很遗憾,要在异国,离去。

文章图片10

出于各种原因,大卫博士也想把自己的选择安乐死一事,让更多人知道。

米歇尔·克利福德是英国天空电视台的记者,少数的能跟进报道并和大卫本人对话的媒体记者。

她分享了自己和大卫博士度过他人生最后几个小时的故事。

大卫·古道尔告米歇尔,他的生活已经变得非常艰难,尤其是在他进入104岁前的12个月。

“我很高兴能这样结束生命!”

文章图片11

在瑞士一栋很普通的建筑中,

一位104岁的老人,在吃完鱼和炸薯条,跟众人交谈一番后,

在宽敞、温馨但陌生的房间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他的亲人眼中,自己所爱的人,一分钟前还在世,一分钟后就彻底离开了。

但他们并不是现场中唯一流泪的人。

“即便我们都知道古道尔博士是安乐死的坚定支持者,

但从他家人的表情中可以看出来,

跟至亲的死亡道别,仍然是一件极其、特别困难的事!”

米歇尔文章里写到。

文章图片12

古道尔博士的一生,结过3次婚,有4个孩子,共12个孙辈。

有人也问过他长寿的秘诀。

他坦言,保持活力。

并指出,家族有长寿基因的遗传也有帮助。

他自己,就是打网球坚持到了90岁,同时也是一名诗人,演员。

当然,这只是他的业余爱好。

文章图片13

这样的人,也会坚持安乐死。

其实更多原因是出于无奈。

进入到现代社会以后,老龄化的问题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那次摔倒后,医生就指出,古道尔博士需要24小时的照顾,要么安排到养老院。

但古道尔博士不是那种等待被安排的人。

他是个很独立的人。

他不想人们围在他身边。

也不希望一个陌生人充当护工。

更重要的是,他渴望进行智慧的交谈,所以他压根不觉得坐公车去上班会累。

文章图片14

而在生命最后那几年,古道尔博士自认为自己活得太煎熬了。

当天进行安乐死的时候,他就是穿了一件写有“可耻地老去”的体恤去的。

生命中的最后一刻,还试图以自己的经历,

让更多人关心像他这样想自由选择死亡的人。

他也知道,自己的这个选择,会给不少的人带去压力。

但至少能在关注层面上,让大家更广泛地去看待安乐死。

文章图片15

古道尔博士对自己能实施安乐死,很解脱。

他真的不眷恋这个世界了。

但还是修改了几封留给家人的信。

2018年的5月10日,当地时间的周四下午,

在签署相关文件,被问及若干个包括健康问题时,古道尔博士说:

“我没病,我想死!”

(静脉注射前,会被问数个问题,以保证他是否清醒)

然后房间里响起了贝多芬的《欢乐颂》。

古道尔博士还忍不住跟着哼唱起来。

文章图片16

再后来,输液开始了。

根据瑞士的法律,古道尔博士需要亲自推着输液器的轮子,证明是自己有意识地把致命药物推进自己身体的。

但因为年纪大的缘故,古道尔博士的第一次尝试失败了。

他的手一直在抖。

文章图片17

经过同意后,换了另一种方法来让古道尔博士推进。

第二次,成功了。

致命剂量的药水,开始滴进古道尔博士的身体。

推完之后,他就放松了下来,闭上了眼睛。

大约30秒之后,他睁开了眼睛,环顾四周后,说下了人生最后的一句话:“哦,这得花上一段时间”!

说完,他的眼睛又闭上了。

最后,他停止了呼吸。

文章图片18

很平静地离开人世。

剩下周围他的家人,很难受。

亲眼目睹爷爷安乐死的邓肯,是比较快振作过来的亲人。

他认为,爷爷做的事,依旧很棒。

“他让自己的死变得有意义。他看到了自己还可以做的事情,就是通过自己的经历,来帮助后面的人”。

文章图片19

有过阅历的人,都明白,人生,好复杂。

没有非黑即白。

当死亡、尊严、兴趣都混乱到绝望的时候,你做什么选择,都有可能是对的。

但也有可能是错的。

文章图片20

以古道尔博士的人生来说,

长寿,不一定是福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