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INBAR 国际竹藤组织 五台山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以浓郁的佛教文化闻名海内外。 五台山的竹,同样弥漫着浓浓佛教色彩。与《华阳国志》记载不同,五台山的竹王是一位消灾避祸和尚。传说五台山原名五峰山,气候酷热,久旱无雨。竹王来此,变成化缘和尚去往东海讨来歇龙石,带回了五峰山。从此,竹王常端坐在歇龙石上讲经说法,这一带也变得温湿凉爽,植物茂盛,清凉石和清凉山由此得名。龙王的五个儿子得知后,前来索回歇龙石,一怒之下削平了山峰,五峰山由此变成了五台山。 △ 五台山 竹林寺没竹子,狮子窝没狮子,清凉桥没桥,金刚窟没窟,是五台山广为流传的一句话。五台山碧山寺方丈、大圣竹林寺住持的妙江法师解释是:五台山竹林寺是菩萨境界,只有菩萨才能看到竹林。据《宋高僧传·唐五台山竹林寺法照传》载:唐朝和尚法照偶然在粥钵中见到五色祥云,“云内现山寺……金榜题云大圣竹林寺。”受此感招,法照从衡州来到五台山,“寻光至寺……寺前有大金膀,题曰'大圣竹林寺’,一如钵中所见者。”文殊菩萨接见并授记了法照,而后整座寺庙消失了。“自后照又依所见化竹林寺题额处,建寺一区,庄严精丽,便号竹林焉。”很明显,这里的“竹林”是《心经》里的“空,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今,竹林寺又恢复重建,无不显示出它的辉宏、庄严、大气和精致。楹联上曰:“梅影韬光、竹林化现,试问何处求踪;显迹灵地、梵宇重开,皆赖国振家兴。” △ 竹林寺 自佛教传入,佛祖的“竹林精舍”随之融入博大精深的中国竹文化,赋予了“竹林”全新的精神意蕴。竹,因此成为我国古代众多寺院中最早用来命名的一类。在我看来,五台山竹林寺之于中国,正如竹林精舍之于印度。因为,五台山的“竹林”飘忽不定,只有像法照这样的高僧才能“看见”;该寺由法照按文殊菩萨显圣指引而建,成为五台山中华净土宗四祖祖庭;寺内保留着五台山本山最古老的楼阁式佛塔,传为释迦佛舍利;竹林寺前加上“大圣”二字,说明与皇家有着密切关系。另外,普陀山紫竹林为观音的道场,“不肯去观音”也源于五台山。普陀山历代山志记载,后梁贞明二年,日僧慧锷从五台山奉观音像回国,船经普陀洋面受阻,便在此建“不肯去观音院”于紫竹林中。检索全唐诗,有关紫竹的诗句仅有三首,都与佛教相关。隋·王通《咏五台》中的“普门廓彻无边表,紫竹红渠别是春”,是目前有关紫竹最早的记载。 △ 普陀山紫竹林 “是心是佛闭吾关,何事文殊坐不还。师见此中禅悦处,千竿修竹五台山。”(明·欧大任)五台山的竹,引多少“竹痴”吟诗作画。佛国藏珍楼就藏有元·管道升仲姬氏画观音像条幅,中间偏左绘观音菩萨像,左侧自上而下绘竹、石。“至道无古今,圆通绝大小。”这是明代五台山名僧镇澄的《竹林小像》诗。留下名篇《咏竹五首》的明·憨山德清,专门为镇澄撰《勅赐清凉山竹林寺空印澄法师塔铭》。显通寺过厅的六扇屏风上,各刻有署名郑燮的兰竹图,其中翠竹三幅。清·竹禅大师与五台山缘分深厚,显通寺还藏珍他一帧条幅,是竹禅禅师用其舌尖醮着朱墨写成。 文字丨蓝晓光 图片丨网络 编辑丨鹏旭 原标题:《蓝厅话竹 | 世界遗产 中国竹韵(十六)——五台山》 |
|
来自: 哲齐66 > 《忻州其他 县名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