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冰上丝绸之路”系列。 说库页岛。上文说了库页岛南面的宗谷海峡,本文说库页岛的争夺史。 先看图: ![]() 库页岛位置(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从图上可以看到,库页岛是一个离岸岛,西面与俄罗斯远东地区隔峡相望(鞑靼海峡),南面与日本隔峡相望(宗谷海峡),北面和东面是鄂霍次克海。 库页岛面积约7.64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台湾+海南+上海”之和,或相当于1/5个日本。库页岛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大岛。 库页岛有三个名称。
多数人知道“库页岛”这个名字,源自1689年清王朝与沙皇俄国签订的《尼布楚条约》。该条约内容并不多,共有6条(正式拉丁文本),其中第一条是核心,笔者照录如下:
《尼布楚条约》划定的中俄边界示意图(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尼布楚条约》虽然没有明确说明库页岛,但库页岛归属大清国是铁定的事实。从《尼布楚条约》划定的边界,可以明显看到,清王朝与沙俄的边界从外兴安岭山脉向东一直延伸到大海,争议待决的地区是乌第河一带。乌第河一带与黑龙江出海口还有300多公里的距离,而库页岛紧邻黑龙江出海口。 事实上,当时沙俄还不知道有库页岛的存在。 《尼布楚条约》签订后,康熙帝下令编纂《皇舆全览图》,库页岛作为全图之始,列于第一排第一号。在治理上,库页岛划归宁古塔章京管理,之后归于三姓副都统。三姓副都统衙门在今天的佳木斯依兰县。 ![]() 皇舆全览图(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尼布楚条约》抑制住了沙俄南下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扩张,但俄人的脚步并未停止,开始东进。 俄人东进到勘察加半岛后,顺着勘察加半岛南下,发现了千岛群岛,又继而发现了库页岛。 ![]() 17世纪晚期至18世纪上半叶,沙俄远东扩展路线示意图(物流启示录制图) 于是,沙俄开始向勘察加半岛、库页岛、千岛群岛移民。早期的移民是哥萨克人、政治犯、罪犯、流寇等。这些“自由民”大肆屠杀岛上的土著,土著中就包括赫哲族人。 在俄人从库页岛的北部向南推进的过程中,在库页岛南部遇到了“潜伏在岛”的日本人。 库页岛有一部分土著,也就是虾夷人,是从日本的北海道渡海过去的。那时的北海道还不属于日本本土,而是一个独立王国,即“虾夷国”。 就在康熙帝编纂《皇舆全览图》之后,位于北海道的松前藩,将库页岛绘入日本地图,即《正保御国绘图》。 自此以后,日本不断向库页岛移民。 两个强盗,一个从北往南,一个由南向北,于是发生激烈的争夺。当这种争夺作为情报,递交到大清王朝的龙案上时,乾隆皇帝给出了这样一份口谕:
![]() 乾隆皇帝画像(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库页岛被大清国最高权力中心无视,注定了作为库页岛主人的大清王朝,沦为接下来一百多年历史上的看客。 民国舆地学家石荣暲,对此痛心疾首地说道:
以历史的视角,日俄在库页岛上的争夺,仿佛是1904年日俄在我国东北之战的彩排。 乾隆太上皇离去的第七年,也就是1806年,隶属于沙俄的俄美公司舰队,捣毁了日本在库页岛上的税务所,并宣布库页岛归沙皇所有。 日本也不甘示弱,将库页岛的管辖权由松前藩收归幕府,命仙台、会津两藩派兵驻岛,并发布“俄船驱逐令”。 从此,日俄无视清政府,开始大张旗鼓地对库页岛展开了争夺。 1855年,日俄签订《下田条约》,在库页岛问题上是“不划边界,维持原状”。相当于日俄两国彼此承认了各自的实控区域,沙俄控制库页岛北部,日本控制库页岛南部。至此,库页岛形成日俄南北对峙的相持局面。 时间来到了1860年,清政府和沙俄签订《中俄北京条约》,该条约使清政府承认1858年《瑷珲条约》的合法性,并割让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约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 沙俄侵占我国外东北地区的土地和条约(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从1689年的《尼布楚条约》到1860年的《北京条约》,清王朝作为库页岛的主人,足足做了171年的看客,被“喧宾夺主”的日俄踢出了历史牌桌。其实,自乾隆朝始,对库页岛这一牌局,大清王朝从头到尾都没有认真打出一张王牌。 至此,关于库页岛的争夺,进入了日俄争雄时代。 1868年,日本进入明治维新时代。在海权为主导发展模式的国策下,对库页岛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该策略大致是,通过北海道、千岛群岛先锁住库页岛,待海上力量壮大后,再徐徐图之。 这种策略,也迎合了沙俄对土地的执念。 于是,1875年,日俄签订《桦太千岛交换条约》。沙俄把千岛群岛北部给予日本,日本将库页岛南部给予沙俄。由此形成这样的格局:日本拥有全部的千岛群岛,沙俄拥有完整的库页岛。 日确立海权为主导发展模式的国策无疑是成功的:在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廷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在1904-1905年日俄战争中,沙俄海军三大主力舰队中的太平洋舰队、波罗的海舰队几乎全军覆没。 1905年,日俄签订《朴茨茅斯和约》,沙俄将库页岛南部割让给日本(库页岛北纬50度以南)。日本在南库页岛割设立桦太厅。1905年以后,日本向库页岛大规模移民,十年间在库页岛南部设立了17郡4町58村。 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俄陷入内战。日本趁火打劫,于1918年占领整个库页岛。 当时,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准备以15亿卢布把库页岛卖给日本,但那时候的日本自恃“武运长存”,又身处协约国一方,未同意。 等日本回过神儿来,时间已经来到1923年,苏俄内战和列强武装干涉基本已经结束。之前的苏俄,也变成了苏联(1922年12月苏联成立)。 1925年,日本和苏联签订《日苏基本条约》。根据条约,日本撤出北库页岛,恢复北纬50度分界线。同时,作为撤军补偿,苏联给予日本为期45年的北库页岛油田50%的开采权,该权利一直持续到1944年。(库页岛油田是二战时日本主要的石油来源之一,我们后文详说。) 1945年2月,苏美英签署《雅尔塔协定》,这个协定就是针对日本的,其全称是《苏美英三国关于日本的协定》。《雅尔塔协定》的主旨说得很直接,就是苏联参与对日作战所开出的条件。条件有三条,其中一条就是日本把南库页岛、千岛群岛让予给苏联。 1945年8月,苏联发起远东战役(又称“八月风暴行动”),苏军越过北纬50度线向南进攻日军,有40年历史的日本桦太厅在库页岛消失了。此后,苏联将南北库页岛、千岛群岛合并为萨哈林州,以南萨哈林斯克为州府。 1951年,《旧金山对日和平条约》中规定,“日本放弃对千岛群岛、1905年9月5日获得之库页岛部分,以及邻近各岛屿之所有权利、名器与请求权。” 这一点很有意思,我们现在看一些日本出版的地图,会发现库页岛的南部(北纬50度以南)是空白的,其表达的是“尚无归属之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