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往往要以古人的经典作品为师法对象,例如,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在临习过程中,有的人非要强调像,认为只有写得像了,才能体现出真功夫。但当代一些书法家却认为,在临摹时,只要把握住古帖的神韵就可以了,哪怕字形不太像也是可以的。究竟如何临摹古人的作品?其实,现任中书协主席孙晓云早在20年前就为我们做出了示范,她所临摹的《兰亭序》,大概只有三分像,而其它的“像”都是自己的。这个方法也叫从临中出,相当于半创作一样。 元代书法家赵子昂就是学习王羲之书法的,他在临摹王羲之书法的过程中,被后世誉为右军在世,因此也有人这样说:米芾临摹王羲之书法,得到了神韵,而赵子昂不仅得到了神韵,也得到了字形,达到了形神兼备的程度。米芾这个人很了不起,有很多人觉得他的书法作品,虽然是从晋人出,但少了晋人的韵致,其实,米芾在书法上的贡献不止于此,更重要的是,他还有许多的书法“发明”,例如,他对书法韵致的看法,已经细微到了“锋势”之上,也就是笔毫的作用之上。 现在我们来看看,孙晓云在20年前所临摹的这个《兰亭序》是怎么做的? 首先,孙晓云很是重视书法的字形。我们注意到,她在临摹时,十分注重与《兰亭序》原帖字形的关照程度。有些人可能觉得,这个临摹并不是实临的,肯定临得不像,只是按照她的想法去写,没有什么。但是,如果你仔细想想,孙晓云的临作,已经不是实临,而是运用了对临的方法来临摹了。对临,就是照着字帖临摹的,这时的临摹,是看一眼临一个字,注意,这里说的是临一个字,而不是临一个笔画。如果是临一个笔画的话,那就接近实临了。 对临的好处有:一是注重临摹时的整体想象力。让临摹在固有法帖的约束下进行,也就是说,我们在临摹时,不因为没有法帖在旁,而不受控制地往下写,这样就会放飞约束了,而孙晓云的这个临摹办法,就是为了使自己在临摹过程中时时在法帖的“监控”之下进行,从而不至于脱离帖子太远。再加上她对笔下的把握,使得法度不失,字形不走样,因此,这样的临摹就是对临,也就有了晋人神韵。 其次,临摹中注重笔法的变换。《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除了字形特点以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笔法问题。它的笔法变幻无穷,但总归到一点就是随着字形和书写的进行,笔法也是跟着变化,这就是《兰亭序》的神秘之处。而孙晓云在临摹《兰亭序》时,注重字形大小、点画粗细、气息变化等基本要素,随时进行笔法的变化,笔法变了,作品也就有了自己的个性特点。这一点也是当代学习书法的爱好者需要把握的问题。为什么一个人写出同样的一个作品,它就会有自己的风格?就是笔法在其中起着根本作用。 最后,临摹作品也相当于创作。书法的临摹学习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实临,就是严格按照古人的字形、笔法一笔一画地学习临摹,第二阶段是对临,就像是孙晓云这样的临摹方法,第三阶段,是意临,就是不看字帖,从以前所临摹的印象当中临摹,这个过程也叫创作,以前明末清初书法家王铎非常喜欢使用这个方法,因此才有了他的很多临摹创作的作品留世。但看孙晓云的《兰亭序》,应该是处于对临和意临之间,也许不只是只看一个字就临摹,而是看上一句话或一行字,都是有可能的。 总的来说,学习书法必须要去临摹古人的经典作品,为自己积累字形和笔法的技巧和经验,刚开始时,要实临,不能放飞,否则会学不到古人的东西来。等书法有了一定技巧和经验后,进入到对临,这是一个巩固的过程,可以是看一个字临摹,也可以是看一句话临摹,都是可以的。进入到意临时,手底下也熟练了,合上字帖,写出来的内容是人家的,而字形、用笔都是自己的,风格自然也就是有个性的了。 |
|